政治学人严丽 |文科生:如何在现代社会评价体系中 安放自我?

问题发布

在今年的自主招生中,一些高校取消了文科类专业的招录计划,此外,还有一些高校在报名门槛中要求考生在全国中学生奥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学)中获得省级一等奖及以上等级的奖项。对此,有人质疑综合性大学自招取消招收文科专业学生的合理性,同时也有人表示文科考核的灵活性应更大,不同于理工科有绝对的评判标准。但也有人认为,理工科的社会贡献比文科更大,理应享受招生倾斜。而在很多家长的观念中,也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理工科,似乎文科只是孩子学习跟不上、头脑不够聪明之下的无奈选择。   

纵观我国文科生这一群体,尤其是多年从事研究的文科博士,往往被认为前景低迷、不切实际,不少文科生也对自己前景感到迷茫,把就业的失败归咎于自己的专业。或许是因为文科的研究很难被量化评价,社会对文科生总是存在质疑:你们所学对社会何用之有?

难道文科生真的只是有着“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在高度重视效率、成果以量化标准呈现的现代社会评价体系中,文科生到底该安放自我?本期邀请

观点阐述与质询回应

精神回报重于物质回报

经济学人有篇名为《你的学历是否值得》的文章,这篇文章抽取了美国240所大学的毕业生的样本,来研究学历回报的问题,最后发现选择“专业”比选择“学校”更重要。整体来说,理工科专业的投资回报率高于人文社科专业,其中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的回报率表现最好。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这份报告同时也指出人文社科虽然在物质回报上不那么突出,但能提供更多的精神回报

20世纪初的美国,“文科无用论”甚嚣尘上,那时的人们关心的都是如何提高效率,如何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每个人似乎都成了《摩登时代》里的查理,行为主义开始占据主流。的确,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蓬勃发展时,财富带来的快感会超过精神的满足感。然而当经济的发展的边际收益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人类欲望的本能开始驱使自身更多地去探讨物质之外的价值,人文社科也因而开始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一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丰富和精神上的空虚使得年轻一代反对传统观点,挥金如土、纵情享乐。菲兹杰拉德通过《了不起的盖茨比》表达一种对现实的无力感:“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随着既得利益者阶层的壮大与巩固,美国梦只会化作一碗鸡汤。六十年代后,黑人平权运动、女性主义运动、嬉皮士运动在美国相继兴起;类型电影受到挑战、摇滚乐风靡全球,对行为主义的批判与反思开始出现,更具独立性与反思性的人文社科开始凸显它的价值。作为反思性的人文社科,并不一定产生实际价值,更准确地说,物质价值。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虽然它的价值回报周期比较长,但是回报大。二战末期,美国和日本交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当美国在进攻本土和投原子弹二者之间犹豫时,美国政府请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对日本国民性进行研究,所著书籍《菊与刀》对二战末期以及之后的占领期很多决策做出了重要的指导,避免做决策时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最大程度稳定了社会。

人是场域的产物,深受所处社会、环境与网络的影响。当下被市场文化裹挟着的我们,总喜欢给各种事物标价,并以此来做trade-off(取舍)。自然,逐利是人的本性,但收益的增加并不必然带来快乐的增长,更不带来自由的扩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理性加现代化的规训,让我们真正成为一台机器上的螺丝钉,排挤了快乐,也失去了自由,只是不断地输出产品。但人文社科会时不时地提醒我们:要注意贫富差距,要注意人之所以为人。不论是什么专业,最好用的当然是技术性的知识。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文社科提供的是一种反思性的技巧,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文学、哲学、历史学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提醒我们去反思这个世界。区分哲学家与猪的快乐可能没有多大的意义,但人的快乐与不快乐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可是哪些专业告诉你快乐是什么呢?

有人问:“人文社科有没有用?”

答曰:“当然有用!”

复问:“有何用?”

答曰:“你倒是用啊!”

质询团提问:

请问严丽,世事通达皆学问,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是尊重知识,尊重各领域的人,可为什么现在会出现如此失衡的行业,有时一些专业领域的人想要获得相对正常的经济收入、社会认同感成了如此遥远而艰辛的目标?

丽:

首先,经济收入失衡与市场发展有关,每个时代都有领先行业,这是发展阶段的必然现象。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导致煤炭行业盈利水涨船高,煤老板一度成为土豪的代言词,人口迁徙导致城市土地需求量增大,住房资源求大于供,各地炒房客借此契机大发横财,互联网的发展促进科技、金融以及相关行业欣欣向荣,悲欢沉浮、潮起潮落可能就在几年之内。再者,经济收入失衡也与垄断有关,例如能源电信等行业,竞争不充分以及政策调控不力导致行业利润空间过高。

其次,人们对职业的社会认同感来自于职业所带来的权力,财富与声望,分析职业的社会认同感,我们首先需要明白“职业地位”是如何被建构的。从改革开放开始,政府和市场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两大方式,虽然市场对社会资源的配置作用越来越大,但政府凭借政治权力的优势依旧保留了部分关键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配置的主导权。政治对社会价值的权威分配决定了不是所有职业都能获得相同的社会认同感

学术争鸣何看待文科生从业专业严重不对口的现象​?

严丽:

关于 “文科专业不对口”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白这是不是一个问题,为什么专业一定要对口呢?专业对口背后的逻辑是“学以致用”,那么我们需要思考“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那么“文科专业不对口”是依附于“人文社科有什么用” 这个大问题。人文社科并不一定需要产生实际价值,更准确的说,物质价值。其次,人文社科的学术研究具有反思性和预言性,并不需要被大范围承认,否则“反思性”与“预言性” 没有太大意义。再者,如果真需要考虑对不对口的问题,市场需求确实是一部分原因,再者我们也需要从 “自我”出发,如果我们人文社科的研究能被小范围承认,那么我们再思考“大范围承认”的问题。

原文链接请戳:https://mp.weixin.qq.com/s/juoyWzz5ULYWMF0hCAsbgg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政治学人,第一时间获取资讯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