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变动中世界的对话——傅莹新书《看世界》发布会暨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6月6日,中信出版集团与清华大学智库中心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与变动中世界的对话——傅莹《看世界》新书发布与研讨会”。会议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周庆安主持,傅莹和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斌、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王缉思、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中信出版集团总编辑乔卫兵等嘉宾参会研讨。清华大学各个院系师生及社会来宾200多人参加了这场活动。
傅莹曾任外交部副部长,前驻英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大使,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至第五次会议发言人。《看世界》是傅莹的第二部文集,汇总了她过去几年公开发表的演讲、文章和国际场合对话实录。该书于5月底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会上,傅莹介绍了《看世界》的成书过程,并与大家分享了她从事外交工作同外部世界打交道的体会。傅莹说,在全球化的世界里,一个大国成功的战略,必然是顺应潮流、为其他国家和人民所能够认同的。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就是一个充满中国大智慧的战略,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年轻一代人去体会和实践。
傅莹表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都是从观察者的角度去看世界,但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世界开始很注意地在看中国,对中国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2010年之后,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战略透支严重,面对反恐战争、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损耗,开始反思和调整。而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显著,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接连开创新的局面,外部世界对中国有钦佩、羡慕的成分,也有一些焦虑和担忧的情绪。
傅莹说,她面对外国的议员、官员、学者和媒体,总在不断地回答这样的问题:中国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中国向世界要什么?能给世界带来什么?外界之所以这样问,首先是因为中国成功了。人们想知道:中国何以成功?中国的政治制度是怎样保障这种成功的?中国的人民怎么想?第二是,外部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很不充分。在国外传播渠道里,对中国的评论往往也是比较片面的。因此,当中国成长起来,在世界上开始承担更大责任的时候,外界自然想了解中国,想知道中国是怎么想的,将来要做什么?第三是,我们自己的传播意识和能力需要提升。直到现在,在国际信息库里源自中国的一手信息仍然是不够充分的。
傅莹说,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中国人不断去认识世界的过程,那么今后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我们帮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外界希望中国人多向世界提供令人信服的资讯,减少误解和误判。
傅莹勉励与会年轻同学,研究世界的变化,既需要预判未来,也需要探讨中国如何去影响世界的未来。在国际政治的历史当中,中国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世界变化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对世界的未来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中国的选择,中国人的言论和行动,已经开始塑造明天的世界。但是这个塑造不会是单向度的,因为中国再怎么重要,我们也只是塑造未来世界的诸多力量之一,会受到其他力量的影响和牵制。因此,我们需要对外部世界的变化有更加敏锐的感知。
出席研讨会的其他嘉宾也分享了有关体会。周庆安说,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世界是一个既熟悉又新鲜,既复杂又深刻的概念。也正是在看世界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全面学习和逐渐掌握了与世界对话的能力。一个大国的发展,不仅要有综合实力,更要有这种对话的能力。在傅莹大使的诸多身份中,我想归纳的是三个关键词:观察者、思考者和对话者。她的观察、思考和对话就浓缩在《看世界》这本书中。
- 下一页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