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常识的“回归”与观念的“新酒”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在当下更体现为对国家统一、民族强盛的认同。
2019年8月27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高中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及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全覆盖工作情况。
新闻越短,事情越大。这则新闻,同样摆脱不了这个新闻的“魔咒”。
2019年8月27日上午,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
短短五十一字,终结了一个时代,也开启一个新时代。
这是一次具有“终结者”意义的新闻发布会。
此次会议指出了全国教育改革的最新动向,具有历史性变革的意义。
1
被“颠覆”的历史,再一次被“颠覆”
十几年前,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教育领域乃至整个社会,掀起过巨大的波澜。
这场高中新课改,是1949年以来进行的第八次课程改革。
1949年以来八次课改时间
第一次(1949-1952)
第二次(1953-1957)
第三次(1958-1965)
第四次(1966-1976)
第五次(1977-1985)
第六次(1986-1991)
第七次(1992-2000)
第八次(2000年—至今)
肇始于新世纪之初的这场新课改,自然要有新面貌。
新课改以全新的课程结构,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它声称所倡导的必修和选修相互协调的课程结构,从根本上颠覆了建国以来占主流地位的传统编写模式,建立起模块相对独立、总体整合的内容体系。
与之相呼应,新教材秉承新课改的新理念,强调“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方面,也提出迥异于传统的要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伴随此次新课程改革,一纲多本的新教材,也分别在全国各省(市、区)先后投入使用。各种模式的新高考,也小心翼翼地逐步实施,从2004年启动,到2010年全国推开,历时六年之久。
各地新高考启动及推广时间
2004年:海南、广东、山东、宁夏
2005年:江苏
2006年:福建、辽宁、浙江、安徽、天津
2007年:北京、陕西、湖南、黑龙江、吉林
2008年:山西、江西、河南、新疆
2010年:全国推开
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果然是焕然一新,它简直是一场改天换地式的“革命”。
因而,它的横空出世,它的闪亮登场,给人以极大的期待,也带来极大的争议,极大的震荡……
芳林新叶催陈叶,总把新桃换旧符。
此次会议,又给出了全国教育改革的最新动向。
按教育部通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将于2019年9月在北京、天津、辽宁、上海、山东、海南6个省(市)普通高中起始年级率先使用。
其他省份也将陆续全面推开,在2022年前,统编新教材将覆盖全国各省。
像个联动装置,与新教材匹配的新高考,未来两三年内,也将在全国各省(市)陆续实施。
也就是说,在本世纪初,那场曾经搅动一池春水的新课程改革,以及伴生的所谓新课程改革、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转眼即是明日黄花,行将退出历史的舞台。
掐指算来,它已独领风骚十几年了。
在历史的长河中,十几年,或许根本不算什么。但是,已在各地分别使用了9至15年不等时间的新高考,却牵动了千家万户,与数以亿计莘莘学子的命运休戚相关。
这次具有“终结者”意义的会议,也让当年以学习主题式结构呈现所谓“新教材”,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取而代之的高中统编三科教材,更好地适应了时代要求,回应了各方关切,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新教材”。
三科教材中,历史统编教材(为行文方便,以下简称“新教材”)的“拨乱反正”,引起人们极大关注。
“新教材”编排结构,重新回到了传统的通史体例。
事实上,曾经作为创新的亮点,专题体例、模块教学却在教学实践中饱受诟病。
比如中学选修模块,缺乏时间观念和联系眼光,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等条块分割,把本为整体的历史,人为割裂了开来。
如今,它被“终结者”中止了。
被“颠覆”的历史,再一次被“颠覆”,这是历史的吊诡之处,也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走了很远很远,低头看了脚下,却发现又回到了原点。
有人说,这是常识的回归。
但是,它并非简单的回归原点,而是一次开启新时代的再出发。
对于此次改革,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这样评价说:
“目前全国上下从幼升小到高考正在深入进行的一系列重大历史性教改,都是中央顶层设计的结果。
这次的新高考改革前后酝酿了整整四年时间,经历了十多轮讨论,之后又分别通过了国务院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最终经中央常委会议、政治局讨论,才最终确定了下来。”
2
通史体例,是常识的回归
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自古以来,人们赋予历史以崇高的意义。即便不是宗教,但是在中国人的心中,一直怀有圣徒般的虔诚,历史仍然具有某种宗教般的神圣,从中能够得到精神的支持和情感的抚慰。
“以史为鉴”“述往事,知来者”。从《史记》到《明史》(《清史稿》),煌煌二十四史(二十五史),都是由官方(国家)修订的史籍。虽然编写体例不同,却都承载着一代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史书的六种体例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如《通鉴纪事本末》。
(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5)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6)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史书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史书体例。
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历史,事关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由此可见一斑。
历史教材,是更为特殊、更加重要的历史。
它的功能,除了承载着集体记忆,还肩负着传递、教化和塑造的责任,具有立德树人的育人作用,因而它体现着国家意志,理所当然地上升为国家层面,实行国家统编、统审和统用。
在这样的氛围、背景、语境、期许中,统编教材《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应运而生了。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封面
编写体例的不同,会让不同的史书,生长出不同的躯体和面相。
同样,新旧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也因不同的编写体例,呈现不同的结构。
旧教材(即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按照中外汇编模式和模块加专题的体例,将高中历史教材分为政治(必修一)、经济(必修二)和思想文化(必修三)三大部分。
新教材(即统编教材,将要使用的高中历史教材)重新按照通史体例,在注重历史时序性特点基础上,将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杂糅于一体,整合为《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目录1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目录2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目录3
这本按照历史时序性编写的通史体例的新教材,被誉为“常识的回归”。
历史是时间与空间的结合,这样的“常识的回归”,也是众望所归。既符合历史的学科特点,又遵循青少年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
3
新教材装满了观念的“新酒”
由此而带来的新教材之“新”,固然体现在新教材的新体例、新结构、新面貌。包括时序原则、通史体例、栏目设计,以及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知识覆盖面广、围绕课程标准、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等等方面。
但是,这样体例及形式的新教材,还不足以言“新”。
在通史体例的“旧瓶”里,装进的那些观念的“新酒”,才更值得仔细地口味。
新教材不遗余力地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据统计,新教材共涉及历史文化名人100余位,思想、科技、文学、法律等著作80余部,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农学、地理学、水利工程等重大发明创造50余项,书画、音乐舞蹈、雕塑、器物等艺术作品40余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新教材插图:孔子像 P12
新教材热情洋溢地弘扬革命文化。
中国人民170多年斗争史,集中地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侵略、谋求民族独立的历史,展现了近代中国不同阶层救亡图存的努力和斗争。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则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引导学生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新教材插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 P174
总之,新教材具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它通过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等手段,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国家观、民族观、革命观……
模块、专题、模式甚至体例等等,只是教材新旧区别的皮相,而教材中所蕴含的观念、要传递的价值,才是新教材的灵魂,也是新教材之“新”真正的价值所在。
新教材谓之“新”,也正体现于此。
4
孕育与生长着的中国
如果再进一步深入新教材的文本,对于新教材之“新”,我们还会有更多的发现,更深的认识以及更新的解读。
新教材《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目录,便将全书的主旨和各部分内容及其知识之间的关系清楚地呈现。
只要依据历史时序性的原则,将目录中几个重要的时间(朝代),作为一个个节点连缀起来,便拎出了一条提纲挈领的历史主线。
从夏商周开始,历经秦汉、隋唐、辽宋夏金元、明清,直至晚清,再从中华民国,走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其间,治乱兴衰更迭,分裂统一交织。分而合,合而分,却一直连绵不断。
这条主线,一以贯之,清晰明了。既是历史上各个朝代更迭、政权更替的先后秩序,也是中国历史知识的基本结构框架。
此外,还有许多条副线,以及由此生发和衍生的众多隐性知识及诸多疑问,或明或暗,隐含其间。
华夏、中国、文化、文明、民族、统一、疆域、主权……于其间不断地孕育和生长,想象及塑造。它们彼此缠绕,吸附吐纳,从涓涓细流,汇聚成一条五千年奔腾不息的文化巨流河。
理解了这些概念,也就明白了作为中国人的几个“天问”:何为中国?为什么中国一定要成为一个大国?为什么中国人要生活在一个大的共同体中?
“中国”两个字作为一个完整的词组,首次出现于3000多年前西周初期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中。
铭文中“宅兹中国”之“中国”,在当时是指“天下”的中心河洛地区,只是一个地理概念。
“何尊”乃国之重器,首次阐释了“中国”的来源
这两个字,像是嵌入这片土地的一个基因,它不断地生长着……
何尊“中国”铭文
从“宅兹中国”的小小家园,到屹立东方的世界大国。从家国天下,到民族国家……3000多年的中国,历经中原之中国,中国之中国,东亚之中国,亚洲之中国,直至世界之中国。
“中心”清楚,边界“无疆”。历史中国的概念,不断地生长发育。地理中国的空间,也不断地变化扩展。
军事整合、民族融合,朝代更迭,国力盛衰……诸多因素,哪一种都可能导致国土边缘的不断变化。
但是,正是由于拥有这个基因,以及由此生长出来的文化内核和共同记忆,无论五胡乱华、蒙古入侵还是满清入关,生长发育着的中国,虽然边界“无疆”,消长盈缩,动态变化,却一直“中心”清楚。在不断转换的时空中,逐渐成就了今日中国的精神风貌。
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聚国族于斯,终老于斯……中国,这个承载了一代代中国人的生存时间和物理空间,这个寄托着灵与肉以及未来的所在,让不同时代的人,都产生了深深的家国之恋,从而变成了每一个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许倬云在《说中国》说,过去的“中国”有强大的吸引力,能将许多外围的文化吸入华夏圈内。中华民族的融合,经历了“中国五六千年的内外变化,犹如各种不同的豆类被倒在一个锅内,不断地搅和成腊八粥……”
这锅粥,浓香四溢。毕竟,它已经在历史的风尘中,精心熬制了几千年。
从新教材很大的篇幅,以及颇为用力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读出其良苦用心。这些,或许正是新教材想要表达和传递的价值观念。
5
“大一统”成为中国人普遍的信仰
中国历史的演进脉络清清楚楚,中华文明的发展路径一目了然。
在世界的几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拥有最悠久、最丰富、最连续、最完整的历史,是笑到最后“那一个”。
中国,因而也是最值得骄傲的“那一个”。
唯一未曾中断,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事实上也险象环生,历经磨难。所幸的是,只是没有发生大的脆断而已。
大盛大衰的历史动荡,在民族的记忆中,一直如影随形。
曾经有过东西对峙,也曾有过南北分裂,以及地区性的割据。
东西对峙,而相灭相争,便是中国的三代(夏商周)史。
秦灭六国是西胜东,楚汉亡秦是东胜西……
到了东汉,长江流域才普遍地发达。到孙氏,江南才成一个政治组织。从此少见东西的对峙了,所见多是南北对峙的局面。
——傅斯年《夷夏东西说》(1933)
迄今,中国历史上至少出现过三种类型的“东-西格局”,分别为“西高地-东平原”“西域-中原”以及“中国-中亚”。“东-西格局”的层层外扩,反映出中原华夏文明/政治体的壮大与拓展。
——昝涛《在东西文明之间:中亚为什么对中国很重要?》
一次又一次的对峙、分裂、割据,曾经让山河破碎。但是,它历劫不死,总有一种力量,又将山河的碎片,修复整合,重新拼接在一起,让天下复归于统一,也让文明得以延续而不至于中断。
而且,随着历史的演进,合,是大势,分,为异数。在文化、政治、经济乃至心理的种种力量驱动下,统一的范围越来越大,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
对此,新教材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多有涉及与体现。
“秦汉大一统”“隋唐大一统”“元朝的统一”“清朝统一”,各大帝国的建立和分裂、扩张和收缩、崛起和陨落,直接影响疆域的变化和版图格局大小,也关系到民族生存空间的多寡。
中国朝代疆域演变图
从秦到清的“大一统”系统中,中华帝国的疆域在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扩张的态势。
直至统治了汉满蒙回藏的大清帝国,将历史中国的六大区域社会全部整合起来,把中原与草原、雪原和西域等地全都纳入了帝国的版图。此时的大清帝国,庞大而多元,其领土接近于明朝末期的四倍。
历史中国的六大区域社会
内地平原农耕社会
蒙古高原牧业社会
东北狩猎农耕社会
青藏高原牧业社会
天山以南农耕社会
云贵高原农耕社会
历史中国的六大区域社会图
明朝万历年间疆域图
清朝乾隆年间疆域图
正是在这个不断生长着的版图中,也不断地更新迭代着中国人的观念。
中国古代社会是“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国传统文化是重视“家”“国”的文化。近代以来,中国才确立了民族国家的观念,这种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感情,正是几千年来所倡导的“家国情怀”的现代升级版。
今日中国国家的特质,正是源自历史中国点点滴滴的积淀。
纵观一部中国史,从秦朝到清朝以至当下,大一统成为历史的旋律、集体的记忆、家国的认同,甚至成为中国人普遍的信仰。
大一统,也成就了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绵延不绝的传奇。
这样来理解中国概念,这样去认识中华文明,才会有源自理解之后的体认,才会有情动于衷的内化,从而让学生的中国心和中华情油然而生。
基于此,新教材因而将“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上升到历史学科“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这也是新教材之“新”的另一个维度。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核心理论)
时空观念(核心思维)
史料实证(核心方法)
历史解释(核心能力)
家国情怀(核心价值观)
就这样,新教材以大量的文字和丰富的图片,将家国情怀作为核心价值,将国家观念文作为文化基因,像一粒粒种子,播进中学生们的心田。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在当下更体现为对国家统一、民族强盛的认同。而这些思想和观念,曾经是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的巨大能量,现在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