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幅草书字的解读想到标草普及及其“标准”

从一幅草书字的解读想到标草普及及其“标准”一个草书认读的典型事例,在我们草书学研的微信群中发生!一位网友发了一幅草书作品图:

500

您看这是写的什么字?

有人说,这是“人百福海”(是从左向右读的);

有人说,这是“人百福备”(因为右下方,像备的繁体字“備”);

还有人说,这是“福满人间”(是从右往左读的)。

将其读作“人百福海”者,本为该群“纳福”——因为该群人数正好近百。

其实,这幅字还是比较规范的“标准草书”书法“福满人间”。

可看以下于右任标草集字的“福满人间”、“人百福海”、“人百福备”。

福满人间:

500

人百福海(从左向右): 

500

人间福海:

500

人百福备:

500

从以上的字形可见,其中的“间”和“百”,即便是标准草书,也可能为一般人错认。“间”,的确近似“百”,两字差距看来很小。

可以说,从这个事例中,还可以体味到草书、标草的易识、普及的一个重要启示!这是让人们看到贯彻于右任标准草书“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原则,将标草普及到大众的重要、必要及其难点。

这是向人们提出了一个草书、标草写作的严肃话题:草书,是一种快捷的书写字体。但是,作为汉字的一种书写方式,如果要发挥文字功能,必须要考虑大家“易识”。

这里也想到,为什么于右任先生对标草的写作提出“三凡例”?

三个“凡例”,即:“凡简字之草体亦可采用”;“凡过于简单之字,不必作草”;“凡过于冷僻之字,可不作草”。——这是为标草的普及应用,提供了最现实而又与时俱进的指导方针。这更有利于标草面向大众快捷手书汉字,面向中华汉字改良的普及应用。

说到标准草书书写,这里还有一个案例,能说明即便是标准草书作品,也应以“易识”为第一标准来创作。例如,孙中山先生曾为于右任先生题写中堂:“博爱”。于右任先生此后也常常写“博爱”两字的标准草书。但是,其中“爱”字,并未按经典标草的写法。标准草书“博爱”的古典、经典写法是:

500

而于右任先生多次写过的是:

500

可见,若从“易识”、普及的角度看,标准草书的“标准”,也可以有两个,一是:经典标草的规范写法;二是:国家推行的、大众易识的国标汉字的规范写法。如果是普及,那更要注意大众能认得。

​当然,以上主要讨论的是发挥文字功能的书写。至于作为艺术的草书,或许应该可以有书法家艺术美创造发挥的余地,或许“神仙能认得”也是可以的。但书家也要、也应考虑到、照顾到,以能让人可以领略其“美”且尽可能使人也能看出写的是什么字为好。否则可能也会让人留有遗憾吧。——当然,可以也不排除在一定语境下,部分字形随意发挥、变形很大,但因为有上下文,可以推知那是什么字,这或许也可以让读者接受。

陶文庆(文磬)

备案个人主页中文域名:http://www.陶文庆.cn

非中文“备案个人主页”域名:http://twq5105.isitestar.cn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