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青云:马克思主义及红色文献在上海的传播

刁青云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阅览部主任

我们一直在讲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在有些国家它成功了,有些国家只是停留在理论?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是否运用于整个革命当中。

今天我想跟大家来分享一下,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上海的传播,以及红色文献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自大航海运动开始,资本主义开始出现。圈地运动时,出现了一个核心问题,所有生产资料集中在个人手中。广大劳动人民只有付出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微薄的收入。随着时间推移,工人运动不断爆发,但在这个期间并没取得任何胜利。这一时期工人运动并不知道自己需要干什么,要取得什么的结果。随着欧洲工业发展的进程,冲突越来越激烈,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伟大的革命者和思想家。马克思是个中产阶级,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工人阶级当时的最大缺点在于受教育程度非常弱,在这点上,欧洲和中国的整个状态都是一样的。

在民国以前,中国的自然科学发展是比较薄弱的。随着工业革命,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是非常的磅礴。在这个过程中,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中国近代思想起到了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严复的《天演论》使进化论成为中国在清末民国初年间,寻找探寻社会发展道路的思想主要基石。第二,它为中国的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欧洲时期,马克思也是以达尔文、牛顿、哥白尼之间的三个支柱,形成了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

黑格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一个理论,就是辩证法。黑格尔的辩证法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唯心主义。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是唯物主义,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却并没有吸收它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是黑格尔的学生,他是位唯心主义者。随着他自己不断学习,发现唯心主义论其实是错误的观点。所以唯物主义,其实是由费尔巴提出来的。但他有一个缺点,他的所有理论论证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论中不存在任何辩证,马克思就在三种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上,综合吸收了优点,抛弃了缺点,逐渐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最基础学说。

为什么说是最基础?因为马克思主义和其它所有哲学理论的最大区别在,它是通过实践所检验的。而马克思在整个思想体系,从最初的雏形,发展到最后,形成一个完善体系过程中,他本人在不断的参加。通过欧洲各地的工人运动,来总结理论的缺陷,并对理论进行完善。马克思主义学说在最早的时候,除了强调阶级斗争外,重点是强调用暴力的手段来进行抗争。随着他在不断的参加欧洲各地工人运动的过程中,他发现暴力其实并没有把整个工人运动推向他想要的结果。他重新反思了,最后发现工人运动可以采用和平的手段来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是当时马克思主义学说逐渐成为一个成熟体系的过程。

有三部著作比较突出,对于中国整个革命历程都有巨大影响。第一本是《反杜林论》,主要的核心阐述唯物的哲学思想。第二本《共产党宣言》,这本书的出现标志了共产主义正式开始对外发声。在共产党宣言出版后,马克思就开始着手撰写他的《资本论》。在马克思生前,他只出版了《资本论》的第一卷。到1883年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为他整理所有的着作,最后出版了《资本论》的第二卷和第三卷。

马克思主义的结构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第三,科学的社会主义论。在整个欧洲战火纷飞、工人运动轰轰烈烈的同时,中国当时闭关锁国。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被打通了五大通商口岸,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弱点,然后提出了向西方各国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成立了同文馆。在整个发展的历史上,同文馆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培养了大批外语的人才。1873年,五大通商口总管理李鸿章在上海建立了江南制造局。其实江南制造局原本是为了发展科技的, 但为了吸收外国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江南制造局就创立了翻译局。翻译局出了一本《西国近事汇编》,中国人第一次能够通过一本文献去了解世界西方国家社会的动态和变化。

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1843年,英国人开始逐渐进入上海,开始建立租界。整个租界集中在上海的北边,形成了以北边租界的外城和上海历史上老城厢的内城。整个上海的百年近代史,都是外城的历史,而不是内城的历史。租界有不好的影响,但总体对上海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广州也是通商口岸,却没有上海那么繁荣。因为具有丰富的对外航道和内河资源,自通商口岸被打开,上海开阜的早期,外国先进思想全部通过上海传入。在这个过程中,传教士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传教士,上海乃至于全国第一次开始与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初识。上海的广学会传教士林乐之创办了一份《万国公报》,最早其实是教会的期刊,主要宣传教会内部的东西。但随着不断的发展,也开始也会介绍国外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或是他们的研究成果。《万国公报》1899年刊登了一篇《大同学》的文章,其中大同就取自于“天下大同”的意思。马克思的学说最早传入中国时,除了被当做新闻介绍外,更多是理解为天下大同、消除贫穷、均富的概念画等号,并没有理解马克思主义可能对后面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最早传入中国,是新闻式、片段式的传入

马克思主义是怎样系统开始传入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等人就流亡到了日本,在日本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最早是日本?日本在早期发展的过程中,跟当时的中国是比较像的,经历过失败、侵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比当时中国早一步去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的科学理论和哲学思想。自然而然地,马克思主义学说传到了日本,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江南制造总局为了引进自然科学知识,开设了同文馆。同文馆开设时主要有三种语言,英语、日语和俄语。日语原本就是由唐朝时期日本人从中国学习过去,进行演化形成的文字,字上面跟中国文字是比较接近的,所以也比较容易被当时人们所接受。这个时期,中国刚刚突破了闭关锁国,要让大家去完全接受英语,其实需要较长的时间。而日语的话,即便不学,我也可能通过字面意思上了解。同时日本离中国比较近,当年留学海外,留日人群是最多的。除了像梁启超这样变法失败逃亡的革新派,同时还有先进的知识青年,包括当时清廷派遣过去的大臣。这些大臣在欧洲游历比较多,但整个知识分子集中地都是在日本。这些人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同时将信息给传回来了。但那时的传播,主要还是以新闻介绍为主。

梁启超在日本时,在《新民丛刊》上发表了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介绍,这些介绍可以说是最早的传入雏形。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当时他们受教育的影响,以八股文为主体研究,所以梁启超对于马克思主义停留在井田制。他觉得这个制度是可怕的,会引起社会的动乱,不应该被用于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最早开始传入中国,我们称之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到了后期,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从俄国这边传入的马克思主义,我们一般都叫马克思列宁主义。因为马克思思想经过俄国的实践,进行了新的改变,更符合工人运动的实际。所以我们在称呼上,就会有所区别。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里,包括孙中山,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非常推崇。这批人跟梁启超想法就不一样了,他们觉得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能够起到决定性胜利作用的,所以他们将这些思想进行研究和使用。其中最大的一次,就是国民党的教义三民主义。同盟会认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一个积极作用。后来国共合作,基础就是早期的共产党人和国民党,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都是认同的,是不存在矛盾的,所以才达成至少在十多年间都比较默契的状态。同盟会通过期刊,将马克思主义进行传播。马克思主义著作传入中国的特点,是片段式的,不是系统式的。它是通过文章片段形式翻译进来的。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带动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从工人到学生都开始渴求思想上面的解放,这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陈独秀在上海出版了《青年杂志》,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这本期刊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传播基地。其中不仅有马克思主义专号,然后同时还有列宁专号。

日本作为中国最临近的一个国家,早期马克思主义学说整个体系的传入,都是从日本传输进来的。这个时期维持到大约多久呢?1920年之前,还都是通过日本这边传播过来的。到了1930年,逐渐出现转变。从30到40这个阶段,基本上中国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的文献,都是以苏联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献为主。这个转变的过程除了语言因素、地理因素,还有一个就是日本存在很多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者,其中堺利彦比较出名。堺利彦和幸德秋水翻译出了第一本《共产党宣言》的日语版,这本日语版是中译版的重要基础。

当时这本日语版,是戴季陶在日本购买回来的。他买回来后,就送到了陈望道的手中,希望陈望道能够通过这本日语版,翻译出第一本中译本的《共产党宣言》。但在这之前呢,《共产党宣言》已经是被翻译过了。1908年《天义报》上,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的第一章。当时的翻译者,笔名叫民鸣,但第二章,他没有再继续翻下去。第一个想到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人,其实是戴季陶,他在日本采购一本完整的日译版《共产党宣言》并带回。为什么会选择是陈望道呢?陈望道先生是复旦大学曾经的校长,又是中国语言学当中的泰斗。他自己有留日的经历,同时对英语又非常精通。最重要的是,陈望道先生是个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有深刻了解,他作为翻译者是最合适的。陈望道接到了这个任务后,他立刻带着这本日译本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浙江义乌,寻找了自己家一个比较破旧的柴房,开始着手翻译。

李大钊当时在北京大学任职,他在北京大学借出了《共产党宣言》的英译本,将英译本交给了陈独秀,希望陈独秀能够带到上海,找到一个合适翻译的人,将它翻译成中译本。这两个过程,其实互相之间一开始是没有协商过。直到陈独秀到达上海后,他发现陈望道已经带着日译本在翻译了,所以他赶紧把整个英译本邮寄给陈望道。陈望道以日译本为主体,英译本作参考,最终在1920年的8月份完成翻译,并对《共产党宣言》这本书进行出版。印这本书还是由共产国际的维辛斯基在活动经费中挑出2000块钱来资助印刷。第一版《共产党宣言》印错了,但因资金非常有限,即便印错了,还是得用。这本书的内容不错,这一千册印出后,就被抢售一空。隔一个月,就印刷了第二版,第二版还是抢售一空。从这一刻开始,《共产党宣言》就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版本。大家能够看到的,大约有60多个版本。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与实践的相结合

1920年、30年和40年,马克思主义学说传入中国的渠道都不一样。为什么日本没有最后走到社会主义?因为日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学说,是作为一个理论来研究的,并不是把它放到自己的实际运用中去,去验证它的有效性。他们觉得日本的发展已经比较完善了,不需要再有一个新的理论,去完成革命,去推翻幕府。对他们来讲,它就是一个理论。虽然研究可以,评价可以,有正面评价负面评价,但只要理论不落到实际中,它就不会起任何的效应。而在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早期共产党人的眼里不一样,马克思主义是对当时改变整个社会状况的重要的思想指引。所有当时在中国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人,他们是将它作为一个信仰来学习的,这是本质上的区别。当马克思主义的所有的理论体系逐渐逐从片面到全面的传入到中国后,信仰的力量,和你作为一个理论去研究的力量,是完全不可以相提并论的。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被证实在工人运动中是能够取得胜利的。这个消息传回,更加鼓舞了当时所有人的心。

500

500

大家可以看到,我这边罗列了当时一些从日本、从俄罗斯引进的文献。俄罗斯这边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什么时候开始传入中国的呢?

这边要提一个人,维金斯基,他在中国化名吴庭康,是当时俄共布尔什维克派来中国来发展社会主义。他第一站到了北京,与李大钊认识后,由李大钊推荐他到上海和陈独秀认识。

当时他在整个上海做了几件事:一,他在上海组建革命局。革命局打开了中国与俄罗斯交流的重要渠道。通过革命局下属的翻译局、出版局,以及宣传部,大批的俄罗斯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著作及先进的理论传入到了上海地区,再由上海这边,向全国各地进行传播。同时他建立了一个俄华通讯社。当时很多的新闻,都是依靠像英国路透社等这些外国的媒体机构对国内引进的。俄华通讯社是第一个在上海建立的、具有收集国外的信息,然后并传入到国内的通讯社。自从这个通讯社成立,国外消息传入到国内的速度明显提升了。从原来可能需要十天五天,缩短到三天两天,速度提升非常快。维金斯基革命局及俄华通讯社为整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打开了和俄国相通的一条道路。

从这个点开始,我们整个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从日本为主要输入国开始,逐渐向俄罗斯转变。20年代在上海,主要有哪些出版机构为马克思主义早期的传播提供了重要保障?第一个最重要的,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自从人民出版社成立后,大批量印刷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文献。


中国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通俗宣传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出版了三种重要刊物:《共产党月刊》、《向导》、《劳动界》。这三个期刊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呢?《共产党月刊》是作为各个党小组联络和沟通的重要渠道。《向导》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方针传播的重要刊物。《劳动界》是针对工人、学生、农民等发行的通俗刊物。在这样的定位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共产党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位置。

第一,通俗宣传。那时的中国,大部分人的学习教育水平都是比较低的。不像现在现代人,大部分都是本科生,甚至硕士博士。当年中国大约有500多万人,都是高中以下的学历,其中小学、中学的学历接近500万,高中学历只有几千。马克思主义学说有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三大块,让这些人去理解,是非常困难的。但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的最大的动力来源,就是我们的广大人民群众。如何让群众能够理解这么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的学说?通俗宣传是一个重要工作,而通俗宣传的重镇,就是在上海。

500

我们简单介绍两位代表人物,第一位是高语罕。高语罕先生出版了《白话书信》,名义上是教大家如何去写信,然后在这些家信的范例中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贯穿其中,潜移默化去影响写信的人。他之后还出版了《青年书信》、《妇女书信》,都是针对不同的人群,以书信的方式去通俗宣传。

500

下面我们来讲一下艾思奇先生,艾思奇先生是继高语罕后,第二位中国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学说通俗宣传者。他最重要的作品就是《大众哲学》,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向工人和学生进行了传播。当时这本书评价很高,国民党国防部的部长解放后从台湾回来,到了云南腾冲,去参观艾思奇纪念馆。在艾思奇纪念馆里,他就书写了一首诗,叫《一卷书雄百万兵》。一卷书雄百万兵,人心为上胜攻城,蒋军一败如山倒,哲学犹输仰令名。

他这首诗,体现出蒋介石反思自己的失败,觉得不是因为国民党军队有多弱,不是因为武器有多弱,而是输在人心上。他觉得最恐怖的,艾思奇先生的《大众哲学》这本书,将那么多人心凝聚在一起。

中国马克思主义教科书的形成

当时早期的共产党人,大多数都是日本留学归来的,瞿秋白是典型的从俄国留学回来的代表。他当时在俄罗斯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进行执教,在这个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他在上海大学任教期间,将这些思想形成讲义,最后被整理出版,这些资料成为了国马克思主义教科书的雏形。他在长汀狱监狱中也做过相关的反思,觉得自己仅仅只将一些译著做了简单的介绍和简单的扩充,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将马克思主义较为体系化的内容揭示。作为教科书来讲,它是有所欠缺的。

将马克思主义教科书推向一个比较完善的顶峰,就是我们的李达先生。他当时出了两本比较著名的书,一本是《现代社会学》,一本是《社会学大纲》。这两本书有什么区别呢?《现代社会学》是李达先生在湖南任教的时候进行撰写的。当时他的主要受到了日本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到了《社会学大纲》的时候,是又接受了俄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影响。最后对于之前所写的《现代社会学》进行了完善和提升,然后形成了最后的《社会学大纲》。这本《社会学大纲》,被毛泽东誉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教学第一书。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想再简单介绍一位翦伯赞先生,他写了一本《历史哲学教程》。这本书是第一次由中国人撰写的,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去指导抗日战争的一本书,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实践。我们一直在讲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在有些国家它成功了,有些国家只是停留在理论?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是否运用于整个革命当中。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早新闻式的、片段式的传入,再由我们的国人进行理解,结合实践,形成了我们自己拥有的创新理论,最后形成系统的教科书的过程。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当中可能有很多的纰漏,请大家海涵,也谢谢大家的聆听!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