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九点做不完作业就能不做”…
一
老是有读者怂恿我说“减负”。你们啊,坏人。
减负减了那么多年了,成果到底怎样大家都知道了,大家该习惯也都习惯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也不太说这个话题了。
我们家长怕减负吗?我们从来不怕。我们怕的是每年变着花样减负。例如今年这样减负,明年那样减负。打个比方,我刚站在100米跑道上,你把场子换成游泳池了;我脱了衣服把泳衣泳裤换好了,你扔给了我一个篮球;我正瞄着篮筐呢,你塞过来一个杆子,“来,试试看打一下黑球吧!”
这是欺负人那老板。
上个星期和几位老师吃晚饭。一位数学老师正儿八经地说,你看,“减”在数学里是“-”,“负”在数学里也是“-”,“减负”连在一起就是“--得+”。
逻辑鬼才啊这是。
二
但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减负的号角肯定不会随着我这种家长的意志而转移。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变化是常态,不变是运气。我们要做的,就是早观察、早准备、早适应。
你说要早放学,我们就想办法求老人、调岗位,确保有人能及时接送孩子;你说要禁测试、禁排名,我们就想办法四处打听,了解自己的孩子到底学得怎样;你说要限制课外培训和考证,我们就看看到底还有哪些证是活着的……
PET测试什么的为什么都报名报到合肥去了?别的没了嘛。
改变不了环境,我就适应环境。你要把话筒伸在我面前,问我关于减负的看法,我肯定说是兹瓷的。孩子快乐多要紧啊,千金难买爷高兴嘛。领导不是说了吗?“宝宝不高兴,问题很严重!”
所以,全国各地的试点措施我也是关心的。毕竟一有共识就“可复制、可推广”了。一推广,我们就要与娃同乐了;一同乐,我们的生活就要掀开新篇章。
什么“某地家长已疯”,我觉得不要疯。知道自己要晕车,我们就吃晕车药;知道减负是趋势,我们就吃减负药。
多大事啊。
三
其实药吃多了就知道,虽然一年一个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如果用上班来打比方,第一减少工作时间,第二减少工作量。至于是迟到还是早退,是少做一档节目还是取消KPI,大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把握这个原则,我们就拥有了一个稳定的心理预期,意外感就会少,整个人就会有一种孔明再世的感觉。天下大势,尽在我运筹帷幄之中。
孩子怎么补习、自己怎么调休……计划就能及时给出来。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但这次某省的试点方案(征求意见稿)算是有一味新药:小学生9点、中学生10点没做完作业,经家长签字,可以拒做。
在林林总总其他各种“不许考试”“不许排名”“不许补课”里,这条实在太有创意了。虽然征求意见稿离形成方案还需要一个过程,但它能出现,绝对是混沌中的一道裂缝,打开了我全新的认知视野。或者说,它改变了我对“方案执行”的固有理解。
因为在我的印象里,不管是教育领域还是其它领域,既然主管部门推行下去一个方案,那就要做到可查核可验证可执行,最好还可量化。不然它就绝对不是一个“工作实施方案”,充其量是一个“倡议”。
原因很简单:一旦实施方案里的项目,没办法查验、量化,就很容易成为一纸空文,最后会反过来损害发布方的公信力。
有些能够量化的方案,最后都被钻空子成了一纸空文——这已经是一件让人头大的事情了——所以正常情况下,哪怕是在征求意见阶段,都不会直接冒“空文化”的风险。
但这条吧……还真很难说。
四
它不是老药方里的“减时间”,而是弄了一个“截止时间”。它不是统一的截止时间,而是个体的截止时间。
它有一个预设前提:孩子做作业晚,和作业量多存在必然联系。
问题是:这个联系一定有吗?有可能有,也有可能没有。我们上班的都知道,加班有时候和工作量未必有关系。可能是因为家里晚上停水,可能是因为加班费挺高,可能是因为晒朋友圈老板会点赞……
直接点说吧:如果一个孩子学习习惯不好,做事情拖拖拉拉,十以内的加减法就10道题,他非要从八点半开始做,当中开开小差,看会儿电视,吃个水果,九点一看,才做了两道题——他就可以申请不做了。如果碰到溺爱孩子的外公外婆,他们可能真的就签字了。
老师怎么办?跳出来反对么?
万一还有宠孩子的,没到九点,例如八点就签字了,老师怎么查证?微信群里发照片验证么?你怎么知道这个字是九点签的还是八点签的?
一个完全没办法查核、也无从知道学习效率的方案,怎么实施?靠自觉么?都靠自觉了,还做什么工作方案?
正常的路径是:老师布置一个合理的作业量,确保绝大多数同学都能按时顺利完成——我们只要看这个作业量的合理程度就行了,懂教育的人亲自看一眼就能拿捏到底是一小时还是两小时的量——这个一点儿都不复杂,例如抄写大概在几遍,计算大概在几道,单词大概默几个——然后就让孩子去做吧。
如果有孩子做得晚,那就不是作业量的问题。要么是习惯的问题,要么是能力的问题。习惯的问题,属于活该。谁让你拖拖拉拉开工晚,三心二意还看电视。你熬到十二点也得做完。想不累,就改变自己糟糕的学习习惯。
如果是能力的问题,那就拾遗补缺。按道理说,要更加多做一点才对。勤能补拙啊。罚球不准就练练罚球,作业磕磕绊绊就多讨教讨教做做熟,哪有“时间到不干了”的道理。
我觉得,可能大多数家长真过了九点,也未必肯签字确认——既然家长不肯确认,那还写进方案做什么,给孩子一把用了就挨骂的尚方宝剑,徒徒增加亲子矛盾。
你说说看,这玩意儿,既不能证明作业量,也不能证明学习效率;既不能保证宠孩子的家长说实话,也不能保证管孩子的家长愿意用,是不是很有问题。
五
既然这么多问题,真不删掉,最后变成执行层面毫无意义的纸面文章,肯定损耗公信力。
好在只是“征求意见稿”,但它居然能进到意见里,也实在很有意思。毕竟意见也都是过五关斩六将的。
我觉得,时间这个东西,拿捏在每个人的手里,哪怕是小孩子也不能有例外。不然,等这帮孩子长大了,踏上工作岗位,可能觉得人坐在办公室里,熬到晚上九点,业务就自动消失了。
天底下哪有这样的事。
一个绝大多数人三小时都能干完的工作量,你非得磨磨蹭蹭做到深更半夜回家,老板不给你加班费,合情合理。作业也是同样的道理。
没有九点,没有十点——相比无条件地“照顾”这些孩子所谓的休息时间,我更希望让他们知道——
这就是他们应该完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