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四部曲——筚路蓝缕建立世界市场(三)
当中国产能爆发之后,很快就突破了国内市场的容量,建立世界市场便不可避免。一开始是对美欧日的出口占据大头,无论从国家安全角度,还是从帮助发展中国家角度,都要求中国不断做出调整,降低对美欧日市场的依赖,开发新的国际市场。
而发展中国家,受中国高速发展的激励,也很想在中国的帮助下走上工业化道路。由于发展阶段的接近,中国的多余产能正好可以输出,中国的商品也需要新的市场,中国也需要帮助更多的朋友,建立更广泛的统一战线。
我们来看看中国政府在构建世界市场时的智慧。虽然中国并不承认存在中国模式,要求其他国家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计划,中国只是提供帮助。但是中国的发展智慧和成就早就征服了各发展中国家,甚至连发达国家也在总结自己不如中国的地方。因此在一带一路各国,特别是非洲国家,中国输出的不仅仅是项目,其实已经在输出“中国模式”。
在开辟国际市场上,中国曾经走过一段弯路。上世界六十年代,中国应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要求,替赞比亚的铜找出一个新的出海口,援建了坦赞铁路,极大改善了两国的经济。但是当年中国搞工业化经验不足,又拘于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建好铁路就办理了移交。
可是一个非工业化国家对于如何利用铁路发展经济缺少实际经验,仅仅是铜矿的运输和少量的人员流动撑不起坦赞铁路的运量,而缺少其他工业化的举措来增收,坦赞两国连铁路和机车的维护人员都难于培训出来,一直靠中国留守的一支技术队伍支撑,这不是一种可持续的援助方式。
而在今天的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国政府已经有了帮助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在国家帮助受援国完善基础建设的同时,鼓励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走出去。这些企业分布在受援国基础建设较好的地区,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也就提升了当地的商品购买力,构建出一个初级商品的消费市场,并为援建的铁路提供充足的运量,为受援国还贷创造了条件。那么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些市场就会逐步连成片,并进入一个滚动发展升级阶段,逐步发展成容量惊人的大市场,同时消解大量中国的剩余产能。
非洲市场就是这样被逐步开发出来。美欧资本不屑于逐步开发非洲,那太费力气了。他们只关注资源的掠夺和用高档产品盘剥高利润。而中国在那里干着基础建设的活,还从盈利中拨出一部分帮助当地提高教育,提升农业水平,提供清洁水源。
不要小看这些基础工作,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要解决当地人口的教育和改善卫生状况,要有充足的农产品供给,才能保证农业劳动力源源不断的补充进工业体系。当这些基础工作慢慢到位以后,非洲也必将迎来一轮大发展,造就一个巨大的非洲市场。
有人不赞成劳动密集型企业外移,他们的理由是,中国的西部还很穷,应该梯次内移。想法很好,不过不太符合一般工业发展规律。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比较薄,这就要求它们最好是沿海分布,以求得大幅降低运输成本。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一般去的柬埔寨、斯里兰卡、孟加拉、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都具备这些特点。而且他们都是公认的穷国,美欧市场对他们有免税待遇。
何况中国要开辟这些市场,必须让当地民众有基本收入。你不能光去想我怎么把商品卖出去,你还要想他们哪来的钱买你的商品?现在帮他们办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出口美国欧洲,挣来的钱相当一部分用于购买中国的商品,这是多赢呀,有什么想不通的呢?何况这些国家的农产品也在丰富中国的市场,你吃的小麻油也许来自埃塞俄比亚,你买的车厘子也许来自乌兹别克斯坦或者智利,你喝的咖啡来自巴西、越南、印尼和马来西亚。
中国还有其他帮助本国中西部民众增收的道路,并不一定要靠这些低价值的企业。还记得胡焕庸线吗?在这条线的东半部,集聚了中国近90%的人口,西半部地域广大但人口不多,脱贫有的是办法。最大的新疆,现在已经是中国的能源基地,加之能出高档次的农产品。那么能源和相关工业,加上极有特色的旅游业和高档农业,新疆其实发展的底气很足呀。
西藏则麻烦些,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得西藏不适合工业拉动。但是西藏的旅游环境好呀,神秘的藏境,高原的环境,古老的传说,这使得西藏旅游资源世界闻名。藏民不多,三百万而已,加之正在开发的高原农业和藏药,其实西藏脱贫也可以不靠劳动密集型产业。
青海贵州云南也各有优势,就不多分析了。当中国工业化规模已经超越美日德的总和时,其实多发展“软产业”也足以帮助中西部脱贫了。而对中西部来讲,他们更能体会到“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含义了。
所以,国内除向高科技市场升级外,着力培育中西部的“软产业”市场,而不必担心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移。美国的产业空心化问题,产生于金融资本的贪婪和对中国判断的失误。世界上已经很难再有一个十亿级的经济体了,中国应该有更开放的心胸去帮助那些发展中国家发展产业。
西方过去也帮助过非洲,不过他们不会考虑非洲的需要而只是考虑自己的利益,这使得他们的“帮助”反而使非洲背上了贷款包袱。西方帮非洲发展,提供发展贷款,首先要搞能源项目吧?中国就提供煤电厂。西方说不行,要搞绿色能源,分布式太阳能电站。听着就高大上,但是失败了。为什么?太阳能电站提供不了稳定的能源,晚上怎么发电?阴天怎么发电?西方不管。煤电设备他们不生产了,用他们的贷款买中国设备?那不行。
但是绿色能源不稳定呀,没太阳就没电,没风就没电,这样子就不能支持工业化项目,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就业,当地民众不就业就没收入,没收入就交不出电费,太阳能电站半数电能卖不掉。后果来了,缺少市场造成电站收入不足,收入不足就还不起贷款。什么叫贷款陷阱?西方其实很明白呀。
现在非洲的发展,也绕不开五小工业的路。比如非洲现在12亿人,肯定是个大市场呀。但是如何开发这个市场?当中国人搞蒙内铁路时,就在铁路周边依据当地资源开发工业区。你是不是在这里看到当年中国搞五小工业的影子?在埃塞俄比亚,中国修了一条亚吉铁路,也在铁路沿线搞工业开发区。开始都是依托当地资源,至少是人力资源。
当然也会发生环保问题,劳保问题,但是重要的是发展。国家发展了,市场壮大了,这些国家的工业化才能成功。
东南亚市场由于近水楼台先得月,加上东南亚民众相比之下更能吃苦,东南亚的发展在世界上也是有口皆碑的。中国同样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个市场即便向世界开放,中国占据的市场份额仍然是最大的。更有意思的发展是,另一个超过十亿人口的国家——印度,在反复纠结之后,终于认清了形势,同意接受RCEP(由东盟十国发起,与中、印、日、韩、澳、新等国构成的“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的关税减让。这个协定一旦达成,那些北美协定、欧洲的协定,相较之下都是含金量大减呀。
成功从来不是轻松得来,这样一个世界市场是中国政府努力的结果,其实也是中国政府贯彻“和而不同”的路线,包容各种文明的成就。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