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该放弃杂交水稻吗?(重发布)

陈年旧闻回应:给袁隆平的一封信:请放弃研究高产杂交稻吧!

500

袁隆平该不该放下杂交水稻?

来源:腾讯专题(https://view.news.qq.com/zt2011/zjsd/index.htm

(2011年 )4月27日,曾对朱镕基总理说出“农村真穷 农民真苦 农业真危险”的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写给袁隆平院士的公开信见报发表。这是李昌平再一次为农民的生计发出声音,但其要求却非常奇怪——他居然希望“杂交水稻之父”在有生之年放弃杂交水稻的研究,转向培育常规水稻品种。

其实杂交水稻技术早已过时,连袁隆平自己都打算放弃了,用不着李昌平来劝。但放弃的理由,可不是像李昌平说的那样退回常规水稻品种,而是因为更先进的转基因技术才是水稻研究的方向。

.

——人类种植水稻的历史就是优化水稻基因的历史——

一开始,依靠人工选择品种,也就是常规稻

人类社会之初,既没有农业,也没有农作物。人类在采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某些植物适合食用,这是第一次基因选择。在适合食用的植物中,又发现有一些适合人工种植,这是第二次基因选择。在适合人工种植的植物——比如水稻中,有一些品种产量大、抗虫害、口味佳……,所以这些品种又被挑出来,这是第三次基因选择。

所谓常规稻的培育,其实就是指把这第三次基因选择不断进行下去。

后来,用人工杂交来制造优良品种,也就是杂交稻

如果只是被动的从已有的品种中挖掘,那潜力是有限的,时间是漫长的,所以可不可以人为的制造优良品种呢?人们在发现了“杂交优势”后,就开始了这样的尝试。所谓杂交优势,就是不同的品种(即不同的基因)各有优势,你的产量高,我的抗虫害,咱俩合在一起,就既产量高,又抗虫害。所以人们把不同的品种杂交,培育具有“双重优势”的水稻新品种,新品种的基因也就是更优的基因。“杂交优势”的理论可不是袁隆平发现的,袁隆平只是发现水稻杂种有优势,进而培育、推广杂交水稻,而理论上的解释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坦克斯利(Steven Tanksley)实验室做出的,他也因此与袁隆平分享沃尔夫农业奖。

现在,用人工直接转接基因来制造优良品种,即转基因稻

现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不用再把两个品种雌雄合体来诞生新品种了,而是可以直接对一个品种的基因“动手术”,把这个品种欠缺的优势给“补”进去。这就是最前沿的转基因技术。

.

——相比转基因水稻,杂交水稻已经过时——

500

人民网:张启发与袁隆平合作研发转基因水稻

杂交稻与转基因稻都是人工干预基因,只是后者更先进

如前所述,人类种植水稻的历史,就是个基因优选的历史。只不过在常规稻阶段,是从已经存在的品种里选,而从杂交稻开始,是人工制造新品种。杂交水稻和转基因水稻,只是制造的“工艺”不同。

转基因水稻同样是对水稻的基因层面进行操作,但利用的是分子技术。如此目标更为明确,效果更为确定,因而可以更快、更好地获得结果;而且转基因技术打破了物种界限,可以把来自其他物种的基因转入农作物中,多方面地改良农作物,获得传统育种方法所不可能获得的成果。

杂交水稻与转基因水稻,同样是改变了父本的遗传基因,但杂交水稻想获得良好的品种,往往是“听天由命”,一千株里可能只有一株具有研究者想要的性状。而分子级操作的转基因技术,则可以根据需要精确引入特定想要获得的性状。两者相比,本质上并无太大不同,但在技术环节上则是转基因明显更为先进,因此转基因水稻比起杂交水稻更有优势。

杂交水稻的缺点,转基因水稻可以没有

李昌平的公开信中,提到了杂交水稻相对于常规作物的缺点——杂交水稻需投入的肥料、农药比常规稻种高出20%左右。另外,是杂交水稻耗水强度大,耗水高峰期持续时间长。 在种植成本上,比常规稻种高出不少。容易让农民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另外,肥料、农药的过于富集,也会对土地资源造成巨大的损耗。尤其袁隆平所研制的“超级杂交水稻”,所需的化肥、能源、水资源消耗特别巨大。

相比之下,通过有计划的引进基因。转基因水稻可以很好的规避杂交水稻的缺点:一来可增加品种的抗病虫性,能够大大减少农药的施用量;二是可以培育肥料高效利用的品种,在保持高产、稳产的同时降低肥料用量,保护地力;再者可以培育耐旱品种,降低水稻用水,缓解我国目前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转基因水稻的优点,杂交水稻却没有

由于传统育种方法在操作层面的瓶颈,不管是常规稻还是杂交稻,在光合效率、淀粉合成等方面,难以作出重大突破,而通过转基因技术,例如将玉米基因引入水稻中,则使“超高产水稻”的出现成为可能。在粮食压力仍然巨大的今天,能够进一步高产,无疑是人们对转基因水稻的一大期望。

另外,转基因技术还能有效提高稻米的营养价值。这方面国外已经有了很成熟的例子,如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已开发出的“金大米”,通过转基因技术让水稻制造β胡萝卜素(维生素A的前体),有助于消灭在亚洲地区广泛存在的维生素A缺乏症。国外也正在试验用转基因技术提高水稻中铁元素的含量,以减少亚洲妇女常见的贫血症。

相对而言,杂交水稻已经是“明日黄花”,袁隆平认为转基因才是趋势

如果袁隆平不采纳李昌平“培育常规稻”的建议,会否继续把精力投入到杂交水稻的研究当中呢?这也未必,至少目前袁隆平已经投入相当多精力到转基因水稻的研制之中了。

作为中国粮食技术的权威和功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去年两会的讨论会上就已经明确声称:“分子育种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我们常规育种已经差不多到极限了,要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就要借助于分子技术,而转基因就是分子技术的一个方面。”

不仅如此,袁隆平对转基因技术的支持还体现在行动上,他的团队已经与华中农业大学的张启发院士的转基因研究团队合作,共同研究转基因水稻。袁隆平并且表示,为了消除公众对转基因稻米安全性顾虑的问题,他愿意作为第一个志愿者来吃。关于转基因粮食是否安全,我们已在《“转基因主食”不是鸦片》这个专题中做过讨论。

.

——李昌平的担忧是管理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

500

李昌平提到的主要是种子风险

李昌平在发出公开信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他这封信最大目的是为了“留种于民”——“种业经营者为获得种子垄断收益,一直在消灭农民的常规种子。中国民间几乎没有种子了。农民要获得种子就必须去种子公司买。我的调查是,95%的种子都是从种子公司来的”。李昌平强调,遇到天灾需要补种时,种子公司的杂交稻种子往往因季节原因而不再销售,这让没有自留种的农民面临绝收的危险。

对于杂交水稻和将来的转基因水稻来说,种子的风险都是存在的。尤其是种子行业管理较为混乱,连袁隆平所在的“隆平高科”,都曾经曝光过“假种子”事件。研制中的转基因种子,也有在未得到国家批准的情况下流入生产环节的情况。另外,转基因技术往往控制在国外公司手中,这让许多人觉得,发展转基因水稻有粮食命脉被外国人控制的危险。

管理上的问题,应该从管理上想办法

然而,杂交技术或转基因技术只是一门技术,种子的风险则是管理问题。种子问题需要完善的制度去进行管理,这需要国家、社会在管理方法上投入精力和智慧。而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种出能满足需求的粮食,才是科学家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因为管理上的风险而抑制技术的发展,无疑是削足适履之举。

结语:袁隆平能在八十高龄投入“转基因技术”的全新领域,并甘愿为全国人民担任“试吃员”,这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