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律师的机会,为什么越来越少?
文 / 法律先生
今天,谈一个沉重的话题。
昨天晚上,打开一下招聘网站的后台,看了一下最近1个月的收到的简历信息,把自己都吓了一跳:
行政居然有4495人投简历,律师助理居然也有1828人投简历!这一方面隐约反应了此刻经济的不景气,另外一方面,也反应了另外一个问题:
老实说,我看到这个数字也吓一跳!
那就是,青年人的机会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而且未来会更少。就像那个段子说的那样。
悲观一点,那就是这是过去10年里最差的一年;
乐观一点,2019可能是未来10年来最好的一年;
为何会如此?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大家探讨的话题,毕竟阻碍了青年律师的发展,这个行业的未来也不会有希望!
01.
行业的变革
这十多年来,法律行业的高速发展,很多律所一飞冲天,而有些却烟消云散。这十多年来,律所变革,引起行业格局的变化,影响非常深远。
现在的趋势,依然是大所通吃,律所越大越好,人越多越好。律所低于60人,都不好意思对外说自己是律所主任。
大所好不好,当然好!对律所老板而言,是好事。但是对青年律师而已,其实不算是好事。
我拿自己做例子,2004年的时候,我毕业那会儿找工作,直接给律所打电话,或者直接去律所拜访,直接求职。找三五家,总能碰到一家要人。
但是现在呢?你找谁?简历给谁?去成都市中心的IFS,没有预约,你大门都进不去。
你去网上投简历?法学院毕业生多如牛毛。互联网下的选择方式非常粗暴,先筛简历:
985?211?五院四系?如果你不在此例,那有没有经验?没有?不好意思,面试通知都很困难。
这种变革,不仅仅是行业的,还有行政上的。比如鼓励大所扩大规模,限制个人律所的成立,看上去是为了这个行业,但是以行政打破了竞争的格局。
没有人再给你机会了。找到那扇门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你会退而求其次,但是你依然不知道退到哪里去?!
02.
律所的业务变化
经济下滑,又国进民退,好的业务,意味着越来越与国家相关。而这就意味着,你需要投标。
其他业务,也渐渐需要一个好的律所资质,或者业绩去参加比选。这种方式看起来公平,其实是直接剥夺了青年律师的优势,或者直接让青年律师沦为老板的附庸。
资源越来越集中,青年人接触的层面也会越来越少。前段时间有个青年律师朋友,他们一直做政府法律服务,以价廉服务好来获取市场。
但是突然,北京某律所杀到,新的招标规则开始要律所规模,开始要党员人数,开始要多少分所记录。几乎,一瞬间,这个年轻的团队就失去了一大片市场。
这个世界很现实,何况这个时代越来越缺乏互信。缺乏信任的结果,就是中上层只相信老关系,而下层只相信广告:你以为魏则西为什么宁愿相信百度?
所以,那些以为传统市场不行,想通过互联网的模式逆袭的就要考虑了!这些年,互联网的营销如火如荼,大家都在拼,结果水涨船高,成本暴涨!
如今,青年律师不能幻想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或者知乎、抖音,一夜成名,通过新的渠道获得海量的案源了!
新媒体已经不新了!
这战场已经变成了大团队,大律所的战场了,没有大量的资金,没有成熟的管理模式,这条路基本玩死。
03.
万年不变的培养体系
新的律师会越来越多,而新的法律市场大家还没摸到门道。先到者的优势,渐渐会碾压后来者。
后来要居上?凭什么?!大家都是摸爬滚打十多年起来的,怎么随便就让你居上呢?
就我这十多年来的观察而言,律师的培养依然千篇一律!靠师傅带,外加靠自己悟。十多年来,都没有律所有兴趣发展出一套人才培养的流程。
而且,15年前老律师带人的方式,至今没有什么变化,甚至更加糟糕!一个外科医生,要至少经历上百起手术才能说自己熟练,而律师呢?
执业的前3年,你能接触到多少案例?接触到的案件数量,也制约了你的执业技能快速提升,没有好武艺,你如何去PK?
其实,也不能随便怪师傅,因为这年头,律师越来越忙,谁愿意花心思培养人呢?而且这个行业的制度缺少弹性,人才流失太频繁,律所也不愿意花钱培训自己的新人。
04.
何止这几点
这十多年来的,法学教育的失败,也带给这一代新的法学院毕业生以无穷后患。
另外,这个社会的信任危机,也会对年轻人越来越不友善。尤其是,以信任为基石的律师而言,这可能是致命的危机。
法律是一门解决问题的艺术,这需要很强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领悟能力。
但是,以变态为己任的司法考试,将大部分人的思考能力和学习热忱消磨殆尽。
我连续几年参加青年律师的培训活动,每次都会问一个问题:坚持每周看书的人有多少?坚持每天看书的人有多少?
举手者寥寥!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当我们的机会越来越少的时候,唯一的做法,就是努力学习以壮大自己,找到更多变革的希望!
这一切会好起来吗?其实,我还是充满了希望。就像古龙说的那样:只要有年轻人在,就有希望。
但未来在哪里?该如何才能杀出一条血路?我想到了两个方式:
找到新的服务领域,拓展法律服务的边界;
找到新的市场,新的战场。
兰迪律所的boss刘逸星不是说过吗?有万亿的市场在那里,为什么我们要偏偏盯着这几百亿的市场呢?!
他说的是海外!
这一篇,注定未完待续!
因为我希望引起你的讨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如何找到新的道路?通过讨论,来厘清我们的方向,找到更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