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的本来面目
《启明书院》:《名利》:"名和利呀,什么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视名利如粪土","名利与我如浮云"……听着这些几千年声音的中国人,无不陶醉其中,奉仁、义为宗,呲名、利为鬼。这样的厚此薄彼往往会造成道德空心化而无处立命安身,渐渐会形成社会发展的阻碍。中国文化中的阴阳观乃万法之祖,阴阳二气在动一念的发展中无时无刻不在冲击中平衡,古之言中庸,今之言和谐,都是二气平衡论所衍生。孤阴不长、独阳难生。仁义之宗不可废,名利之心亦当立。名利者,何也?名者,立身之本;利者,养命之资。《道德经》首言:死而不之者寿,也就是生命的二次元结构。一元为肉身,二元为佳名。现在流行人的死亡有两次,一次为身灭,一次为名亡。当身未灭而名已亡是为行尸走肉,当身己灭而名流传,即为死而不亡者寿。诸如始皇、汉武、孔丘、老子等,吾虽不知其高矮胖瘦,但名留山河,亦当千古。名之于人可以不重者乎?特别是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未见其身,先闻其名,更是自然之风气,于已于人,旱己不仅仅是傍晚相逢分辨敌我之名,而是自然态的人立身之根本。名传千古,道育万世。《易经》言:"德养性,富润屋",是为富贵之利可养命也。"天下羲羲,皆为利来;"所言之利即为养命之资也。命之不养,名当何立,身亦所处。陶渊明当年不争名利,采菊东篱之下,亦可轻世处家。当今世界,深度的工业化,形成全面的分工合作体系,独善其身已非世态。在不同的分工节点上,获取等值的利益,方可交换到养命之资物,耕读传家的时代形态已经远去,协作共生,命运共体是当今主流。名利非轻如鸿毛,仁义可重若泰山。《易》之四善曰:元、享、利、贞。利者,物之始也,不可轻贱。今之人,无名利不生,无名利不养,何不重名利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