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重新认识日本和中国

本文有轻微剧透,不过这部电影无论是否被剧透都不大可能影响观影效果,朋友们可以放心阅读。

看完动画电影《江南》的首场点映,脑海深处的记忆一个个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哈尔的移动城堡》式的蒸汽朋克、《精武门》式的日本特务、《鸡毛信》式的情报传递、《甲午风云》式的爱国军官、《第二个春天》式的军工研发……

——还有中国主流社会意识里对“战胜日本”深入骨髓的渴望。

这种渴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拍近代史题材的片子一定要跟日本人扯上关系:《江南》的海报上面,紧随“江南”二字威妥玛拼音“KIANGNAN” 之后的不是江南制造总局成立的年份“1865”、也不是江南船坞迎来转机的年份“1905”、更不是江南造船所得以解放的年份“1949”,而是甲午战争爆发的年份“1894”——这个年份在江南制造总局自身的历史上原本并不起眼。

500

与《江南》中的剧情不同,真实历史中的1894年,江南制造总局没有接收到南洋水师余部冒死送来的军械图纸、没有被日本特务潜入破坏、没有派遣机匠或者升龙艇北上增援北洋水师,甚至连维修铁甲舰都没有:

从19世纪70年代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官办企业就不断承受着各路朝臣们“造船糜费”的指责;1879年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造船业务逐渐陷入了停顿;1885年,在完成了“保民”号钢壳兵轮之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完全停止了造船和修船业务。(就在之前一年即1884年的中法战争马江海战中,福建水师主力覆灭,福州船政局遭到严重破坏。)

此后,江南船坞船坞闲置长达20年之久。直到1905年“局坞分离”、江南船坞从江南制造总局中独立出来,清政府聘请曾在上海英资企业祥生船厂工作的英国工程师毛根担任总稽查和总工程师、主持江南船坞、大刀阔斧地进行生产经营体制改革,江南船坞才重新开始修船、造船。

尽管历史上并没有南洋水师余部冒死送来图纸、日本特务也没有在江南制造总局搞暗杀或者纵火,但《江南》里江南制造总局为北洋水师紧急赶造“快炮”的事儿确实有原型,这让《江南》的主线剧情不至于彻底沦为“艺术创作”。——不过当时江南制造总局赶制的“快炮”并不是《江南》里的大慈大悲加特林菩萨(笑),而是大得多的120毫米口径速射炮。

120毫米是当时风靡世界的速射炮口径,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德国克虏伯公司均有研制120毫米口径速射炮,中国江南制造局也有仿制。

500

江南制造局炮厂炮房照片

这张照片在历史教科书里颇为常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3门有柱础式基座的火炮(标1、2、3处),这就是江南制造局仿制的阿姆斯特朗式120毫米口径速射炮。1890年,江南制造局总办刘麒祥提议仿制该炮,1893年6月测试首批样品合格。1894年7月,大东沟海战前2个月,江南制造局制成的5门120毫米口径速射炮被紧急调拨到威海卫北洋海军基地,安装到了“广乙”“广丙”两艘舰上,可惜未能对战局产生明显影响。

(其中“广乙”舰在丰岛海战中英勇战沉,“广丙”舰参加了大东沟海战,后在威海卫被日军俘获、1895年12月在澎湖遭遇风暴沉没。)

除了这3门120毫米口径速射炮,上面这张照片中还可以看到至少2门带锥形基座的轻型舰炮(标4、5处,可能是哈乞开斯47毫米口径/3磅速射炮)和2门带炮架及车轮的大慈大悲加特林菩萨(标6、7处)。——大慈大悲加特林菩萨,学名加特林机关炮(或加特林机关枪,又译作格林机炮、格林机枪),由美国医生理查德·乔丹·加特林(Richard Jordan Gatling)于1860年发明。此后加特林机关炮迅速在各国军队中流行,1874年就被清朝引进并大量仿制该炮,自然也不需要南洋水师余部在甲午战前冒死将该炮图纸送往江南制造总局。

500

《江南》中出现的加特林机关炮图纸

(加特林医生发明此种武器的初衷是“减少伤亡”,其逻辑是“这玩意儿火力太猛,一个士兵操作就能代替原本几十个士兵的火力输出,从而大幅度减少战场所需人员,于是就可以减少伤亡”。于是才有了“大慈大悲加特林菩萨”这个梗。不幸的是,加特林医生的美好愿望落空了。)

500

《江南》里之所以把120毫米口径速射炮换成了大慈大悲加特林菩萨,大概是因为前者太大太重,无法安装到剧中“铁甲舰”(看样子是照着“致远”号巡洋舰魔改而来)的战斗桅盘和小艇的甲板上、更无法像剧中的大慈大悲加特林菩萨那样仅由一人操作吧。

前面讲了江南制造总局这么多的“真实历史”,并不是说《江南》剧本这样嫁接剧情有什么不好;我完全认可艺术创作中虚构的必要性。

可惜的是,无论怎么嫁接剧情,也无法改写甲午惨败的历史;与此同时,把甲午惨败的历史再复述一遍并不符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的气氛。于是,《江南》中真正的神奇操作出现了:

为了让主角能够在荧幕上战胜日本人而又不改写甲午惨败的历史,《江南》安排了主角驾着小艇赶到大东沟海战结束之后的战场——注意,是在北洋水师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战斗结束之后赶到战场!——然后与追杀而来的日本特务(同样驾着小艇)展开一番激斗,并最终战而胜之。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在虹口道场踢馆的陈真。

500

从我记事起,荧幕上的中国近代史里戏份最重的外国就是日本:时而是骄横歹毒的狂热军官,时而是不堪一击的滑稽士兵,时而是温柔善良的无知少女,时而是惺惺相惜的武道高手……缺了日本人的中国近代史,是不成立的;缺了日本人当反派的中国近代史,是演不下去的;缺了日本人被中国人打败剧情的中国近代史,即便拍出来了,也不会有太多人乐意看。

——尽管1945年中国理论上成了战胜国,但中国主流社会意识似乎并不觉得中国战胜了日本,“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陈真踢馆式的胜利是中国主流社会的刚需。我犹记得儿时还看过一部《林则徐演义》,里面甚至在鸦片战争的剧情里也把八竿子打不着并且当时根本就不存在的“日本公使”也拉出来羞辱一番。

日本,成了中国主流社会意识中挥之不去的梦魇,各种关于日本的奇谈怪论层出不穷。就连战后的日本,也被中国的公共舆论塑造成了一个从上到下都处心积虑想搞大新闻的超凡国度:

“日本餐馆洗碗要求洗七遍,中国留学生偷懒只洗五遍被开除”——日本人力成本高昂,餐饮业早已普遍实现洗碗机流水线作业,人工洗碗还洗七遍怕是能把餐馆洗破产。

“为了保护本国森林资源,日本大量从中国进口一次性筷子”——实际上日本早已是木材出口大国,其中四成出口给了中国。

“日本儿童在夏令营里的较量中吃苦耐劳、野心勃勃,远胜中国小孩儿”——这代日本人如今却因学习能力和承压能力相对较差而被日本社会称为“宽松世代”。

500

凭借中国主流社会意识中日本的独特地位,一部初属虚构的《夏令营中的较量》反复炒作,某些人赚得盆满钵满

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距今已经70多年了,几个“独走”的大佐参谋带着几千日军就能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妄为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日本旅游、留学、工作,中国(至少是中国的一线城市)的年轻一代已经发现,日本的年轻人与我们看着差不多的动漫、小说、综艺、影视剧,追着差不多的偶像,逛着差不多的商场,上着差不多的补习班,甚至穿着差不多的校服。对很多年轻人而言,日本已不再是陌生的、令人恐惧的他者,反而是几十年前、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变得模糊和陌生。

从这个角度来说,《江南》不但体现了中国主流社会意识对日本的微妙心理,也反映了中国年轻一代对旧中国五色迷离的想象。如果你看过中国工业发展史的资料,就会注意到,《江南》里的氛围和师徒关系,与其说是1890年代年的官办企业,不如说是1980年代的国营工厂。一个有趣的细节就在于,《江南》里的机床虽然被画成了第一次工业时代的蒸汽动力(蒸汽机通过复杂的机械将动力传到车间天花板下的轴系,再由轴系皮带传动给机床),但开动机床的画面里,天花板轴系和皮带完全是静止的,机床就像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的电动机床一样工作。

500

江南制造总局车间旧照。注意空中的传动轴系和皮带,《江南》里画出了这些蒸汽动力时代的孑遗,却没有给它们动起来的镜头。

能用1980年代的国营工厂风貌去重构1890年代的官办企业,这或许意味着,在中国的年轻人眼里,1980年代也已经彻底成为了历史——与1890年代一样遥远的历史。时空的距离被拉开了,这既可能会导致千奇百怪的想象附着其上,也孕育着全新的可能性:我们终将可以抛弃种种顾忌,以历史的眼光认识过去、认识我们自己。(完)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多炮塔舰队”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