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汉奸帽子摘不掉!山海关之战本可诱杀八旗主力,他却选择降清
1644年的山海关之战,从四月二十日傍晚大顺军到达山海关算起至二十一日傍晚,大顺军与关辽军都已经苦战了一整日,双方都无力再战,所以各自收兵。那么后续的战况怎么样呢?
双方收兵之后,李自成继续等待着大顺军第三梯队的援军,而吴三桂等待的清军已经到达了山海关外。但是到了四月二十二日凌晨,多尔衮才移营至山海关两里处的欢喜岭上,把指挥所设在岭上威远台,继续观察吴三桂和大顺军动向。其实虽然多尔衮虽然已经率大军抵达山海关,但他并没有完全相信吴三桂真的会向他借兵。他一路上都在担心吴三桂会不会和李自成合谋,想一举诱杀八旗军主力,并吞辽东。多尔衮抵达山海关后,曾经对英王阿济格、豫王多铎说过他的怀疑:“岂三桂知我南来,故设此诱耳?”
▲关外威远城遗址
▲边墙子烽火台遗址
▲主关城4城门
从二十一日晚上到二十二日凌晨,吴三桂先后派出了三批使者去要求多尔衮进军,多尔衮也多次派出探子打探消息,[ 据《临榆县志》载:“乡绅佘一元、曹时敏、冯祥聘、吕鸣章、程印古五人出见摄政王于威远台,拜毕,命坐,谕云:汝等欲为故主复仇,大义可嘉,予领兵来成全其美,但昔为敌国,今为一家,我兵进关,若动人一草一颗粒,定以军法处死,汝等分谕大小居民,勿等惊慌。语毕,赐茶,免谢,各服马先回。”]多尔衮虽然对他们和颜悦色,并一再保证不扰民,但却没有真的进军,连一个兵都没动。最后他派出了亲信谋士范文程随使者回去,只提出了一个条件:要吴三桂剃发面见。
吴三桂知道这一去,就等于低了头,谈起来恐怕处处被动,因此还在死撑,二十一日晚到第二天寅时,一直在派使者来回拉锯,而没有去见多尔衮。二十二日卵时时分,大顺军第三梯队的任继荣、谷英、刘希尧的后续军队也陆续赶到。此时三方的战力为:多尔衮大约14万余人,但经过急行军所能到达战场的大概只有6万人左右。而且是除了八旗满军以外,八旗汉军与八旗蒙军的装备都要差很多,而且缺少火器。李自成大约15万人,前一天2波梯队的进攻虽然使得伤亡过半,但加上第三梯队的援军总兵力仍然超过10万人,而且大顺军不但装备了大量火器,后续还有源源不断的来自北京城的各种补给。吴三桂大约最多只剩下3万余人,火器的弹药也基本消耗殆尽。但重要的是,吴三桂还掌握着山海关关城和四个卫城,长城上还有诸多附属关卡,虽然九门口被攻破,但是大明王朝消耗了无数人力、物力、财力打造的山海关依然是李自成不可逾越的障碍。关辽军在地利上依然占优压倒性优势。
当时的兵力部署如下:第一日战斗结束北线九门口已经被大顺军攻破。但是从北面长城上的沿途附属关卡一直到南面海上的入海石城都还在吴三桂手上。至第二日凌晨,唐通部发现了清军,于是立刻向李自成通报了这个消息。因此李自成重新部署了兵力。侧翼九门口继续交于前明军负责。由于白广恩、姜瓖部队经1日激战,已经伤亡惨重,所以由左光先率领官抚民、梁甫、周凤梧继续向南进攻包括滥水关、寺儿峪关、三道关、角山关,旱门关在内的长城关卡,然后在燕山脚下与大顺军汇合后一起攻打北翼城。白广恩、姜瓖则就地部署在了九门口,防守可能从这里进攻的清军,因为守住这条线,就能防止清军从的燕山北面包抄其南面的大顺军,唐通则继续牵制东罗城的关辽军,这样可以切断清军与关辽军的联系,最重要的是如果清军发动攻击,可以在第一时间报告给李自成。
▲第二日明军作战作战示意图
▲九门口长城
▲九门口明军火炮
大顺军方面:李自成坐镇在西罗城西面的高岗上,并将大顺军部署在了从北翼城到宁海城的战线上,而在西罗城下更是布置了三层包围圈(见图):
▲第二日大顺军与关辽、清作战示意图
第一层由头号战将刘宗敏起头,排在最北面的北翼城下,负责攻打北翼城。三号战将谷英居中,负责正面攻打西罗城。李友在南面,负责从南面攻打西罗城。这样部署不仅可以同时攻打北翼城与西罗城,还可以在万一吴三桂弃城野战的情况下,从北中南三个方向对其合围。第二层由任继荣与田虎部署在谷英部后南北处,这样部署就算吴三桂出城野战并且突破谷英处就可以对其进行第二次南北包夹。同时第一条战线的三员战将就可以对其“追尾”完成第二次合围。第三层由最后赶来的刘希尧负责,被部署在了高岗下,作为预备队,万一吴三桂在哪各方向突出合围,可以立刻补上空缺。另外李双喜被部署在,东石河与西石河之间,防止吴三桂从西罗城南面发起攻击,因为南面的李友如果被突破,关辽军就可以利用两条石河当中的开阔地形,发挥骑兵的优势。同时这里也是中部与南部的连接点。
这样部署三层包围圏,无论吴三桂从哪各方向进攻,都将遭到大顺军的合围。并且李自成将最多的兵力分配给第一条战线的最北面的刘宗敏,也是希望刘宗敏不但要在最短的时间攻下最重要的北翼城。而且还要在吴三桂出城野战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侧击。所以,刘宗敏统帅的3万人都是久经战阵的老兵,不光装备精良而且训练有素。南线则由李过率领攻打南翼城,部将张能则负责攻打宁海城,准备牵制可能弃城杀出的关辽军或者进入山海关城而杀出的清军。
这样一来北起燕山山下,南临渤海湾,西自七星寨,东至威远城,南北16里,东西12里的192平方里的范围内,都成为了战场。而大顺军也在北至燕山,南至渤海的战线上准备从山海关内外同时向吴三桂发起了进攻。吴三桂军被严严实实地全面包围,和清军的联系已经断绝。3方加起来超过20多万大军即将在此展开最后的决战。辰时时分,第二日的战斗终于开始,压力最大的北翼城少数守军,突然开城出降,但旋即被吴三桂挫败。吴三桂看见这样的局面,知道如果再耗下去,必定和周遇吉一样下场,因此终于决定去见多尔衮。但他首先要突破东面的唐通部,才能达到两里外的欢喜岭。吴三桂当即从关宁铁骑中选出一百余人,组成了突击队,在最后仅剩的炮火支援下,他率这支卫队突破东侧正在攻打东罗城的的唐通部,冲进了清军大营。但是以大炮向东侧猛烈轰击的举动,使得多尔衮一度误以为吴军是在向清军开火,戒意更浓。
所以当吴三桂赶到威远城的时候,此刻的多尔衮还在对刚才的炮击疑惑不定。所以即使是吴三桂到了他的大营,也依然有点怀疑。①然而,多尔衮知道,现在李自成兵临城下,正是逼迫吴三桂签定城下之盟的大好时机,如果此时不收服吴三桂,恐怕日后就再无如此之好的机会了。因此他坚决要求吴三桂先归顺满清,剃发,他才能出兵。②但吴三桂依然倔强,虽然承认自己的窘境③,但还是没有低头,他对多尔衮还击的态度,既表明了他的无奈,也显得并不那么友好,这对多尔衮依然隐含威胁。④而多尔衮此时看着吴三桂与李自成血战一整日之后,对吴三桂再无怀疑,吴三桂要是真的全军覆没,山海关被攻破,清军日后再难染指中原了。在身边洪承畴的支持下,多尔衮终于决定出兵。所以两人在威远台上就双方达成的条件,双方结盟。多尔衮为帅,吴三桂为将。⑤
凭借这一点气势,吴三桂在当时局面很不利,也不知道南明政权状况的情况下,为明朝的残余血脉争取到了多尔衮在协议上的保障和尊重:“毋犯陵寝,访东宫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不侵犯百姓,不强迫汉人剃发、穿戴满清衣冠,清兵不能过黄河等等。”(可笑的是,这些满清都违反了)多尔衮在与吴三桂结盟后,马上下令由正黄旗将领图赖率军攻击正在攻打东罗城的唐通部队,背后遭攻击的唐通措手不及,正面又有山海关和关辽军拦路,战死几百人以后,只能朝九门口方面退却。山海关的后顾之忧彻底解除。三方最后的决战也即将开始。
▲今威远台双方结盟处
①《清史稿》,多尔衮:“汝约我来,我来何用炮击?三桂曰:非也,闯兵围关三面甚固,又以万骑逾边墙东遏归路,故用炮击之使开,可得间道东出也”。
②“然无誓盟,不可信。且闯兵众,关内兵几与闯同,必若兵亦擞发殊异之,则我兵与若俱无惮矣。”
③“今兵少固然,擞发亦决胜之道也。”
④“然我固非怯也,徒以兵少止数千万。使我有万骑,则内不患寇,外犹可以东制辽沈,我何用借兵于若为?”
⑤ 《清史稿》记载二人以“白马祭天,乌牛祭地,歃血斩衣,折箭为誓”,双方的具体盟约《謏闻续笔》中有记载:“‘桂念背腹受敌,势不得全,乃与清帅约云:从吾言,并为击贼,吾取北京归汝。不从吾言,等死耳,请决一战。’问所欲,曰:‘毋伤百姓,毋犯陵寝,访东宫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黄河为界,通南北好。’清帅许之,攥刀说誓,而已兵若干,助桂击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