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经济学的分配理论有什么缺陷
更多《资本论》研究内容关注“经济哲与思”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会基于人性产生各种各样的需求,进而引发满足需求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行为。但是最终决定人们需求满足程度的是生产和分配,虽然交换的环节离人们的消费最近,但是生产和分配环节的产业结构和分配结构决定了人们在交易环节的购买力水平和消费品种类。
人类社会先有的生产和分配,后有的交换,交换从属于分配。特别是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消费品,不存在交换行为。后来产生了剩余产品以及产品种类和消费的差异性,才有了交换。到了农业时代,不同的土地所有制结构之下,有着不同的分配结构,但粮食产品除了农民自己消费之外主要以地租和赋税的形式上缴土地贵族和官僚,然后土地贵族和官僚除了自我消费还要去交换手工艺品,农民和手工业者也有直接的交换,另外还有商人阶层专门从事商品的交换,并赚取一部分差价。
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形成以后,社会财富主要以工资、地租和利润的形式在工人、地主和资本家之间分配,这种分配结构是由所有制结构造成的,而生产的产品结构和交换结构又是分配结构决定的。古典经济学基于劳动价值论,对这种分配关系和分配结构进行了研究。
随着各阶层分配关系和财富占有关系的分化和矛盾的加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社会的分配问题就成了社会必要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分配关系,这种分配关系背后是劳动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关系的体现。而且,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和基于剩余价值的资本积累最终会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可持续,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
为了掩盖这种分配关系的内部矛盾,新古典经济学另辟蹊径,创立了效用价值论,并在效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边际效用分析的交易理论和分配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分析的起点是商品的交易,交易的价格是由交易双方的需求偏好和商品稀缺性决定的,最后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均衡于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根据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整个商品市场会形成一个均衡的相对价格体系。
但是,新古典经济学派又把这种边际分析用在了分配理论上,认为边际报酬等于每种要素的边际贡献,均衡于边际产品价值和要素价格相等之处。但是边际贡献是用边际产品价值度量的,边际产品价值又等于产品数量和产品价格的乘积,产品价格又不得不依托于边际效用分析。而要素的价格又是由要素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的,特别是工资决定于劳动市场上的劳动时间的相对偏好关系。
这样整个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交易和分配以及交易和分配形成的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都是建立在主观的效用分析之上的,缺少一个客观的尺度来评价价格和工资结构的公平性。特别是混淆了或者说是掩盖了要素所有者和劳动所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的特殊性。并且劳动工资是由劳动市场上的相对需求偏好决定的,而不是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劳动耗费决定的,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追求的劳动价值和主观效用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