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的成败得失一心间
最近关于日本经济的话题又热起来了,日本经济对中国是一个永远绕不过去的“谜”,日本经济怎么就从30年前的世界优等生变成了“落后生”?中国有智库和学者到日本调查之后发出日本还有许多技术优势,日本还是亚洲最先进的发达国家。我说这种调查根本就是“无的放矢”,你去调查的目的不是发现日本还有什么优势,这个没有人否认日本在技术上还有许多优势,去日本调查的目的是通过现场调查发现为什么日本有技术优势而没有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是什么因素妨碍了日本把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调查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中国犯同样的错误。错误的结论可能把导致日本陷入20年停滞的体制引入中国,那就是犯了战略性颠覆性的错误。不远千里去取经,取回来的是“伪经”“假经”,陷国家于危难,那样的取经人罪莫大焉。在我看来不少中国的经济学者和智库取回来的就是这种“伪经”和“假经”。故此把我10年前写的关于日本经济体制问题的东西拿出来。多年前在“人大论坛”上发过,现在不改原文,因为结论至今没有丝毫需要更改的地方。
十年前我即判断日本已经丧失其发展的力量,其时多数学者还认为日本人仍会重拾高速发展的势头,他们认为日本经济的基本面还是好的,只是金融出了问题,只要解决了金融资本金充实率就会重新实现快速增长。我对此说不以为然。当时日本经济已经停滞,被称为失去的十年,如今已经是失去的二十年了,日本经济毫无走出泥潭的迹象。我十年前对日本的分析到现在仍然是准确的。经过十年的验证,我把对日本成功与失败的分析整理出来,这对当前的中国也有教益。
日本的成功
日本在战后,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前期的经济发展是成功的。这表现在日本在三分之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从一个欠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结果是最好的根据。但是从90年代开始日本泡沫破裂开始,日本陷入20年的经济"俯卧撑",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日本的成功?又是什么因素导致日本经济陷入泥潭?
我认为日本成功的经验在于它选择了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国家发展道路,日本现在的制造业排在全球第二,可能是第三了,日本制造以优秀的质量称誉全球。而在1950年代的时候,日本制造与前几年的中国制造一样以廉价的蹩脚货闻名于世。日本以制造业立国,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引进先进的管理,以日本人特有的认真和精细管理将日本制造推向全球,推向制造业的精品高度,从而为自然资源匮乏的日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正因为日本以制造业立国,所以虽然日本政府债台高筑,但是决不可能像冰岛和希腊那样陷入财政危机,因为日本的资产是实实在在的硬产业。作为以制造业立国的国策,日本采取了终身雇用制,这个制度是成功的,因为作为制造业的竞争力的根本保证之一,工人的素质,特别是技术工人的素质是决定性的因素,而且这个因素是极难复制的。凡是以制造业立国的国家,像德国和日本都是长期实行工人就业保护政策,像德国从俾斯麦时代就开始这个政策,一直延续到现在。因为高级的制造技术有许多都是经验性的东西,需要长期的工作经验积累和传承,这种经验积累和传承没有稳定的工作是无法形成的,因此所有的成功的制造业国家必然有两条经验来保证技术工人的素质。第一是工人的收入要高于一般白领职员,包括政府公务员,这样才能使工人这个职业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这样才能保证进入制造业的工人的素质,工人的素质决定了产品的品质和技术含量。第二是稳定的劳动关系,只有稳定的劳动关系才能保证工人技术和技能的积累和传承。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工艺和技术失传就是因为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情况导致普遍的技术保守主义,甚至技术与技能的家族传承,结果往往导致失传。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度保证了日本制造的技术和质量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后来小泉改革受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误导,加上日本企业成本压力使得日本企业大量雇用临时工,结果就是日本制造的品质严重下滑,最近连连爆发出的包括丰田在内的日系产业的质量事故就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探讨产业升级,在我看来中国的经济学者和官员们根本就不懂现在制造业的本质就在那里一厢情愿地幻想产业升级。中国的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很难大批量地产生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以中国的工人基本素质只能以劳动力密集的熟练加工为主,而不能升级到以技术工人为主体的高附加值的产业为主。要不是毛泽东时代留下的重化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制造业的既存技术力量,包括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现在中国根本就没有可能实现产业升级。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产业工人的总体素质是下降的,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就是熟练劳动力驱逐技术劳动力,这就是所谓比较优势理论的实际应用。在以熟练劳动为主体的加工工业中,高收入的技术工人确实不能竞争过年轻的农民工。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践就把中国的产业结构固化在低端制造加工。如果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彻底改变当前的整个的经济政策和分配体系。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我对于中国产业升级的悲观预期的由来。
前篇说到日本成功的经验在于以制造业立国,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不同,日本人是只要确定了方向就会目不旁视地一直走下去。中国是一个盛行机会主义,就是投机习气浓厚的国家,在做任何一件事的时候,一般的中国人总是瞻前顾后,总是希求能抄近路,走捷径, 总希望着能够天上掉下不期而遇的机遇,能够使得自己不用投入辛苦而获得收益。在世界历史上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就从来没有发生过,但是中国人就是相信自己身上这种奇迹就一定会发生,所以在现代化的路程上,中国人总是在寻找那个位置可以等来天上的“馅饼”,结果是当中国人把目光从天上放下来的时候,发现别人已经走在自己前面一大截了。从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就是这样反复地前进与左顾右盼交替进行。所以季羡林先生评价中国人比起德国人来“聪明过人,而愚不可及”。中国人好耍小聪明,但这种“聪明”背后却是中国人难成大事。当然毛泽东是例外,就像郎咸平先生所说。
日本的成功说完了,那么日本20年的“俯卧撑”又是如何?说完成功的经验接着说失败的教训。
日本失败的原因,从外因上说是因为日本在二次大战中的失败,这导致日本不能成为一个正常国家,日本叫美国给做了“去势”手术了。日本没有完整的主权,只能作为一个经济国家存在,这导致日本不能借助国家的力量将自己的经济实力转化为国家力量进而带动资本输出。日本有资本输出,但是这种输出是在美国的政治安排之下,由美国特地划出的日本资本在国际上的势力范围,就是东南亚和东北亚。再往外美国不提供保护,日本自己也就无力保护自己的资本。日本的产业资本在无法持续扩张的情况下,只好进入投机领域,推动了日本的资产泡沫化,另外就是投入到美国的国债和美国的资产市场。最终日本的资产泡沫破裂直接导致日本经济陷入泥潭,所有投向资产的财富严重缩水,数十年积累的社会财富凭空蒸发,资本与金融市场哀鸿遍野,日本的经济遭受严重的打击,至今无法恢复。
说完外部的因素再说内部的因素。
第一,曾经决定日本产业成功的经验成为导致日本经济失败的原因。日本的制造业以市场保护和船队模式造就了日本的成功。日本的市场保护的模式与船队模式实际上是统一模式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实施。日本的经济模式实际上是以几个财团为核心,如三井,三菱,伊藤忠,丸红等,在财团内以核心制造企业为龙头,以产业链串联上下游企业组成船队模式的产业链。而日本的市场保护是严格区分进口商、批发商与零售商的分界,绝对不许越界经营。以大财团,也就是商社为核心组成日本的流通网络。这样日本的财团(商社)就成为日本生产与流通的核心,当然财团内部就包括银行甚至银团。这样通过财团就把日本国内从生产到流通到金融支持统一起来了,形成日本特色的“计划经济”或者说是“统制经济”。在这种模式下,任何外部的商品都无法自由地进入日本市场,它不可能绕过日本财团进入日本市场,这就保护了日本的市场,也就保护了日本的企业。
说明白日本的产业模式以后,就可以说清楚为什么造就日本奇迹的日本模式最终成为日本失败的根源。日本这个以财团为核心的产业模式在保护了日本市场和企业的同时也扼杀了任何新兴企业产生的可能,从而扼杀了日本经济通过创新实现突破的可能性。在以财团为核心的模式中,这些财团垄断了日本的金融、流通和制造。任何新兴的企业由于无法得到金融支持和流通渠道都必然地死亡,只有在财团的支持下才有生存的可能。但是就那么几个财团根本就不可能对众多的小企业的创业提供支持。所以日本决不可能产生新兴的产业。这是日本的产业资本萎缩的根本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日本的船队模式已经落后了,不适应高度竞争的世界经济。当初在追赶先进国家的时候采取这种船队模式有相当的合理性,由于采取船队模式对大限度地保护了国内的企业,增加了就业,稳定了社会,同时船队里的中小企业为了旗舰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通过增加劳动强度压低成本为船队获取国际竞争力做出了贡献。同时,船队模式有利于产业链中对于产品质量的控制。这些因素保证了日本制造从60年代到80年代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保证了日本经济上成为世界一流强国。但是这个模式有着根本性的缺陷。所谓船队模式,船队的行动要以船队中最慢的船只为标准。从“木桶理论”决定木桶盛水量的是木桶最短的那块板。同样在船队中最慢的船决定了船队的速度。以船队形式组成的企业集团中,落后企业就拖累了整个集团,有的时候甚至拖垮整个企业集团。
可以说日本的封闭式的产业组织体系是日本经济衰落的一个主要原因,这种组织体系已经不适应现在经济全球化的现实。
现代企业的模式中产业链越来越开放,像在IT行业中,就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模式,基本标准是开放的,任何企业都可以加入到相关的产品生产当中,当然开放当中主动权的掌握就是决定企业命运的东西,那就是标准与相关的核心技术。这些技术受到专利的严格保护。这些技术专利就是核心企业的利润来源。控制了核心技术就控制了产业链,但是,产业链的下游是开放的,技术也是开放的。这就比日本的保守的船队模式要先进的多。最大的优势在于通过放弃一部分下游的制造业为代价,换取了下游产业的资本与核心资本的“捆绑”,这种“捆绑”就强化了核心资本对于边缘资本的控制力,特别是当这种捆绑发生在不同国家的企业之间的时候,这种捆绑甚至可以影响到其它国家的政治与经济决策。拿中国来说吧,联想集团的发展策略就是“贸、工、技”,那么它的发展就是建立在与美国英特和微软捆绑的基础之上的,更早还谈不上与英特、微软的捆绑,开始联想做代理的时候是与美国的一些品牌微机作捆绑。这样做,联想的发展就是美国微机企业的发展,就是英特和微软的发展。由于这种“捆绑”,实质上这些“联想”们是不可能再独立发展自己的技术了,因为任何新技术路线的提出都意味着对现有利润来源的否定,正常的企业是不可能这样做的。这种让利与捆绑的战略,就是美国企业控制世界经济的不二法门。不仅是IT这样的新兴产业中采取,即便在航空工业这样的机械制造业也采取开放产业链的方式来实现产业“捆绑”。这是非常高明的产业战略,从而可以实现对目标市场的软控制。
像联想这样的企业对中国的IT产业政策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对联想们的捆绑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就捆绑了中国的产业政策。这种战略的成功地将中国的民用大飞机扼杀在摇篮之中。当运10成功首飞以后,美国就批准同中国合资组装大飞机,把民用飞机的产业链向中国开放。当麦道飞机排挤了中国的运10以后,再“釜底抽薪”搞垮中国的民用航空工业。美国人说的非常明确,如果中国人不能搞出自己的运10,麦道公司是不可能与中国人合作搞大飞机的。任何加入了核心技术受控制的外国的产业链的企业,它都必然地被捆绑在外国企业的利益上,俗语所说的“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从中国的汽车工业就可以看到这种捆绑的效果。中国汽车工业中技术实力最强,历史最悠久的企业是一汽和二汽。但是现在中国市场上最著名的国产品牌轿车不是他们的,而是后起的如奇瑞和吉利这些后起之秀。与一汽、二汽相比,无论是资历,一汽有55年的历史,二汽也有40年历史。奇瑞与吉利不到二十年。从企业的技术和经济实力看,奇瑞和吉利与一汽、二汽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企业。但是,代表中国品牌的却是这些后起之秀,就是因为合资造成了一汽和二汽与外国汽车巨头的利益捆绑,从而丧失了在技术发展路线上的自主性和企业发展路线的地自主性。由于捆绑,一汽与二汽实际上上还丧失了对成本的控制和利润的分配权力。在世界汽车行业一片萧条的时候,德国大众,美国通用,日本的丰田和本田都在中国市场上挣得盆满钵满。由于丧失了在技术开发和成本控制的自主权,必将导致一汽和二汽丧失市场的竞争力。这就是软控制的利害。对比汽车工业的成败,就可以看到来源于美国的开放式的产业链和由此产生的软控制对于发展中国家实在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
日本人由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狭隘的经济民族主义,害怕失去工作机会而采取船队模式,这是日本人缺乏战略头脑的表现。由此我就发现,日本这个民族文化上缺乏战略观,从明治维新到现在没有什么大的改变。日本人缺乏战略头脑是日本经济停滞的一个主要内因。日本企业的产业链完全局限在日本企业内部,在保护了自己的企业的同时也丧失了资本在海外扩张的有力手段。假如,仅仅是假如,在1980年代,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领导人对于国际资本的本质还是一脑子“糨子”(如果他们头脑清楚的话是不会出现运10悲剧的)的时候,果断放弃已经不合时宜的“雁阵”战略,实现与中国经济的一体化,就可以借助中国的市场摆脱后来经济停滞的命运了。但是那样的话对中国就是一场灾难,中国的经济将被日本控制,将失去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