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 因何而美

500

    人生来需要学习,从学生起步,需要人生的引路人——老师。古往今来,世上最奇特、最美好、最复杂的人际关系可能要数师生关系。

    说它奇特、美好,哪怕是在极为重视伦理纲常的古代,主流的儒家思想虽然强调尊师重道,但是更倾向于主张具有一定民主平等色彩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当仁不让于师”“学无常师”。

    说它复杂,这层关系时常也会效法伦理纲常,制造人身依附,进而为追逐利禄之徒所用,致使“师道”丧失殆尽,殃及学风、世风。

    几千年来,中国主流观点认为师生关系是平等的,首先体现在师生身份的平等。在汉语成语中,颇有代表性的“良师益友”一语反映的正是师生之间平等的朋友关系。此语出自汉代刘向《说苑·说丛》:“贤师良友在其侧,诗书礼乐陈于前,弃而为不善者,鲜矣。”从某种程度上说,良师益友一语也是对《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高度概括。

    其次,古人提倡在教学关系中师生地位也应是平等的。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批评颜回“回也无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换作今天的话说,做学生的如不能在教学中对老师所授的提出不同意见,激发老师的思想火花,实现教学相长,这样的学生算不得优秀的学生。

    对此,唐朝的韩愈在《师说》中更为具体地指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因此,教师也不该有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意识。

    基于儒家理想教育模式中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迸发出无比绚烂的火花。

500

    “教坛鼻祖”的孔子压根儿就没要求过他的学生一生只依附一个老师。他反而不断强调,世人不可把教师的权威绝对化,学生对老师没有必要“从一而终”。

    隋朝的王通是倡导振兴儒学并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家,他提出“度德而师”。拜师先要看其品德如何。而“德不在年,道不在位”,有德者不在于年高,有道者不在于权位,“然亦何常师之有,唯道所存”。

    韩愈《师说》更明确地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南宋的朱熹认为,教师发挥其作用的有效途径是引导学生,而不是灌输。引导应遵循两个基本要求:一是“示之于始”,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使自己的日常行为具有做则的示范作用。二是因材施教,根据“人品之高下”、“材质之大小”而成就之。

    也正因此,明初的理学家薛瑄针对当时一些教师的“骄且吝”,提出严厉的批评,告诫教师要“谦虚而恒若不足,勤励而思以及人”,不要“负恃其才”而骄傲自满。因为“青出蓝,胜于蓝”,学生是会超过老师的。

    倡导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丝毫无碍于古人的尊师重道。相反,百家之中某些主张学生对老师要百依百顺的论述,一不留神异化为不堪的人身依附关系,甚至还酿成血光之灾。

    荀子是极富争议的儒学大家,他在《荀子·修身》中强调的就是学生对老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他甚至还认为,不依师法的背师之人,人人都应唾弃。这大概是后世“欺师灭祖”一语的源头。战国时期,杂家主张学生应当“事师之犹事父”(《吕氏春秋·劝学》),说的便是成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古人将师生比照父子,其实并非主流思想,原本也并无大害。在古代正统的立法指导思想“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中,不见有“师为弟子纲”,连坐制也是将师生关系排除在外。但是,偏偏有统治者认真了起来,明朝方孝孺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牵连其亲友学生870余人全部被杀,酿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桩被“诛十族”的惨案,史称“壬午殉难”。

500

    方孝孺之后,时人黯然神伤,暗叹世风不古,换作是宋朝,士大夫当面还可以对皇帝讽刺几句,到了明朝竟连“说不”都变得如此罪大恶极。

    明末清初的黄宗羲不再只是喟叹平等的师生关系不复存在,而是痛心疾首于“自科举之学兴,而师道亡矣”的扭曲现象。

    据黄宗羲的目睹,士子为“势力所诱”,纷纷钻营投靠各类“举业之师”,其名目繁多,“有句读之师,有举业之师,有主考之师,有分房之师(相当于今天的阅卷老师),有举荐之师,有投拜之师”,“老师门生之名,遍于天下”,以致投机冒名追逐利禄之徒应之而生。

    黄宗羲继承发展了韩愈《师说》的观点,他在《广师说》一文中,严肃批评了那些无“传道、授业、解惑”真才实学,却又好为人师表的人。

    好为人师之过,谁最大?当数天子!自明清科举制度复兴以来,士子日趋热衷应试,考中以后,便成为主考官的门生,其中最光彩的自然是天子门生。然而,这些形形色色的师生关系同“传道受业解惑”并无多大干系,有的尽是功名利禄的追逐,阿谀奉迎的依附。

    如此不传道,不授业,不解惑而徒有虚名的“名师”遍布天下,“师道之不传”可想而知,也连带搞坏了学风,弄脏了世风。

    “师者,人之模范也”。古人倡导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只会让师者的道德模范形象变得更加接地气,更加美好伟岸,从而“师道”得以流传不息。

    康有为说“师道既尊,学风自善”。从古至今,我们尊师重道,尊重老师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道”:真理与一切的美好。

    我们相信,学风日善,世风也一定会逐渐变得清且淳。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