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直升机反正是“白裤衩”,不如练好基本功
这两天,美国军队的下一代直升机纷纷传出了好消息。先是贝尔公司的V-280倾转旋翼机(当然,严格定义里这已经不是一款直升机了)在最近顺利实现了从垂直起飞顺利转换到水平循环的过渡,达到了190节的平飞巡航速度;再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批的CH-53K“种马王”重型运输直升机正式交付给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宣告美国海军陆战队重型直升机的新一轮升级的开始。
▲ CH-53K很好满足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对重型直升机的特殊需求
美军的这种进步之快,总是让刚刚开始有点红裤衩的解放军感觉到有点不是滋味。虽然说起来直-20现在出现得越来越频繁,施佬在阎良看试飞的直-20也确实看得有点儿腻,网友们在别的地方见到直-20的概率也越来越高,但是说到底直-20现在还处于早期试装阶段,尚未进入全面批生产的程度。
▲ 直-20虽然已经很眼熟了,但是每次你想起这是个增肥的黑鹰……就好不了了
至于和CH-53K同一量级的中俄合作重型直升机项目,虽然在最近两届直博会上连续展出的两款中俄联合研制的重型直升机方案长得完全不一样,但那实际并不意味着直升机方案本身发生了变化,毕竟第一次出现的这个方案其实只是一个“工业概念模型”,第二次出现的类似米-46直升机的方案才是正式方案。
▲ 这个很潮的方案最后被证明只是一款“工业概念作品”
当然国产重型直升机目前处在研制早期的哪一个阶段,施佬现在是真不知道,至于什么时候能看到原型机就不知道了。虽然中俄重型直升机的双发构型理论上要比CH-53K的三发构型更加合理,但是美国的CH-53K由于继承了“超级种马”这种相对成熟而且久经考验的构型,因此在研制过程中一直相对顺利,加快了进度也减少了技术风险。
▲ 这个才是比较科学,也就是比较像米-46的重型直升机方案
从这个角度讲,中国与美国(或者说世界与美国)在直升机领域的技术差距已经拉大到一代左右,一时半会儿想要追赶和弥合这一差距显然是不可能的。对于中国来说,在我国的直升机工业还需要依靠引进俄罗斯、加拿大、欧洲的各种子系统甚至整机制造技术的时候,与其急迫地追求把诸如当年直博会里的“蓝鲸”倾转旋翼机这样的方案付诸实践,不如在修炼内功上下功夫,一点一点把中国直升机工业所需的基础积累和补完。
▲ “蓝鲸”这样的东西……暂时还是算了吧
如此看来,以南方航空工业集团为代表的中国直升机动力系统研制机构对于中国直升机工业的重要程度,很可能要比军迷们经常谈起的“哈飞”和“昌飞”这两家主机厂要更高。毕竟这两家企业目前生产的直升机产品中,直-9/19系列使用的是法国授权中国生产的涡轴发动机,而直-8/18系列的最新型号使用的发动机则干脆需要引进,而直-10和直-20所使用的发动机不仅全部由中国制造,其设计和知识产权也全部来自中国。
▲ 用加拿大发动机广泛列装我军的直升机其实还挺刺激的……
这就不得不提到涡轴-9与直-10武装直升机的故事,虽然在不少科普文章的介绍中,涡轴-9都被形容为搭载PT6C-67C的直-10因为进口发动机被外国“卡脖子”之后不得已“急就章”的应急动力系统,但实际上作为1991年就开始与直-10同时立项研制的产品,涡轴-9在研制之初就是直-10武装直升机的标准动力配置。至于后来换装PT6C-67C这款功率更大的飞机,并引发了直-10在防护、航电、火力领域的全面升级,使其吨位一度接近中重型直升机,反而是一种“意外收获”。换回涡轴-9之后直-10的全面减重以及所谓的“动力不足”,只是在技术限制下直-10往最初设计定位上的回归而已。
▲ 直-10的发动机故事,可算是跌宕起伏悲喜交加了
涡轴-9从1991年开始预研,到2010年正式定型批产,其装备部队至今的表现,证明作为中国第一款走完研制全程的动力系统,虽然经历了长达19年的曲折,但其整体性能和质量都令人满意。也正是因为这种完整技术路线的积累,在研制涡轴-10的过程中,尽管外界对中国能否研制成功T-700级别的涡轴发动机一直持怀疑态度,但从2002年涡轴-10预研开始到现在投入小批量试生产,涡轴-10同样也没有传出过什么显然不利的坏消息,从这个角度上说,涡轴-10的性能与表现,还是很值得我们期待的。
- 欢迎关注 -
微博|@天真卖萌Bernard
微信|胡诌施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