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刘备攻打东吴,带谁也不会带诸葛亮?
很多历史迷,对于刘备为关羽报仇,从而发动夷陵之战深深惋惜,认为刘备不应该攻打东吴孙权。也有人认为,假如刘备非要攻打东吴孙权,那也应该带上诸葛亮,这样就不会失败了,至少不会败得那么惨。
其实,这个问题涉及到诸葛亮这个人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诸葛亮和刘备第一次见面,诸葛亮就向刘备提出了名震寰宇的《隆中对》。《隆中对》的主要主张其实就是:占据长江中游的荆州和长江上游的益州,同时和长江下游的孙权结成联盟,共同对付北边的曹操。
因此,在诸葛亮的规划中,孙权是盟友,而曹操是敌人。但是,当刘备在关羽遇害,荆州丢失以后,刘备决定攻打孙权,在《三国志 先主传》以及《三国志 诸葛亮传》当中,都没有见到诸葛亮曾经加以劝阻的记载。也许诸葛亮想劝阻,但刘备态度坚决,没有开口。
但是刘备明白,诸葛亮一直视孙权为盟友,这个时候当然不会带诸葛亮去,带谁也不会带他去。那么这就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隆中对》是一份高明的战略规划书吗?我的看法是:不是!里面的内容战略价值不大,太一厢情愿!
首先,当时刘备被刘表派去北边防范曹操,注意是防范,而不是进攻。此时刘备见到了诸葛亮,当时的天下大形势是啥?北方已经被曹操巩固住了,西北还有个彪悍的马超,东吴孙权经历了好几代人的经营,根深蒂固。也就是说天下的诸侯们,也只有当家子刘表、刘璋治下的荆州和益州是软柿子了,其他地方都惹不起,不琢磨这两个地方琢磨哪里呢?
所以说,《隆中对》的分析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刘备这个老江湖还能不明白?还用别人告诉?另外,《隆中对》对孙权一方的分析,有点儿一厢情愿。这就好比一个穷屌丝为自己规划未来,日后我要迎娶本省首富的闺女,然后好好和人家过日子!恩恩爱爱白头到老!
这不是一厢情愿是什么?你愿意娶人家,人家愿意嫁你吗?你愿意和人家孙权结盟,可人家愿意和你结盟吗?有共同的强大外敌的时候也许愿意。可你占据了长江上游和中游,我才占据了下游,而且有些地方是当初我借给你的,你老赖着不还,让我怎么放心呢?
还有,当初我就想去上游收拾刘璋,你刘备说什么那是我本家给点儿面子、别动手别动手啊!当时我们正共同对付曹操,这个面子我给了。可你们呢?后来你们却动手了!
还有我想和你家关羽结为亲家,他不同意也就罢了,还出口伤人,这一切的一切,让我如何面对呢?
所以,《隆中对》最大的弊端就是把人家孙权想得太简单了,完全没有看到人家的战略需求。陆地打仗,谁也愿意占据高地。江河打仗,谁也愿意占据上游。占据不了上游,也要占据中游!
而且,诸葛亮还认为一旦天下有变,他们可以兵分两路以钳形攻势进攻北方,一路从四川出发,一路从荆州出发,直抵中原。可是这个时候东吴咋办?东吴会眼睁睁地看着你克复中原,然后回过头来收拾自己?关于这些问题,《隆中对》完全忽略,不是一厢情愿是什么?
所以,刘备最初听了《隆中对》后,嘴上说好,内心是忐忑的。因此,当曹操追上来的时候,兴致正浓的诸葛亮主动请缨去东吴拉结盟。刘备当时心里肯定是这么想的:好啊!这是你的设想,你去试试吧!不行的话你就把脑袋搁那里吧!我接着往南跑!
而后来,刘备入川,刚开始也没有带诸葛亮,诸葛亮后来才去的,而且当时刘备主要的智囊是法正,军国大事主要听法正的。而后来刘备在汉中和曹军周旋,也是带法正,终于把曹军赶出了汉中,还斩杀了曹操的股肱大将夏侯渊,刘备一生可曾有过这样辉煌的战绩?
法正后来去世,刘备哭了好几天,可见倚重之深。由此可见,诸葛亮其实大部分时间是在做后勤补给工作以及外交工作,而不是在前线出奇谋。
而这次刘备攻打东吴,假如法正还活着,刘备肯定会带法正在身边,不会带诸葛亮。而且获胜的希望很大,弄好了会让孙权把荆州再吐出来!
但法正去世了,可刘备还是不带诸葛亮,还让他坐镇后方负责后勤补给。这次开仗,说明刘备已经明确地放弃了《隆中对》的规划。这份规划由于忽略了人家东吴的战略需求,事实上已经难以为继了。
而后来的事态表明,人家东吴同时占据了中游荆州和下游的扬州,人家的战略需求得到了满足。孙刘之间实现了战略平衡,自此一直到三国归为一统,两方再无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