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疆域的变迁之少年华夏——西周春秋篇

少年华夏—西周春秋

公元前1046年,从陕西关中远道而来的周武王在商王都朝歌郊外阅兵,并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据可查的战前动员。后来周武王的慷慨陈词被孔子整理进《尚书》中成为了流传后世的重要经典《牧誓》。在战前动员中,周武王痛斥了纣王的暴虐和荒淫,严明了战场纪律,并且表明自己承接天命是正义之师。在周武王同志的感染之下,以周军为首的诸侯联军势如破竹击败商王朝的军队,灭亡了曾今强大的天邑商,中国历史的崭新一页开启了。

500

作为周王朝的建立者,

周武王姬发操劳过度英年早逝

建设新王朝的任务由弟弟周公完成

与夏商王朝截然不同的是,周王朝的前几任领导都是爱操心的命,他们没有一天不再思考如何巩固和发展这来之不易的江山社稷。这并不是他们杞人忧天,而是现实情况的不得不令他们忧郁。当时,周王朝自身的力量还很弱小,根据许卓恒先生的研究殷周之际,周王朝治理下的直接人口不过数十万人,而此时的殷商已经是有着百万人口的大邦,此外还有着为数众多的其他诸侯和与华夏文化不同的各种族群。这种情况下如何巩固新生政权使之生存下去是周武王考虑的首要问题。也许是因为压力太大了,周王朝建立不久后周武王就领了盒饭,离开了他曾今热爱的舞台。不过万幸的是,他有一个全能的弟弟,就是周公旦。

周武王死后,周成王作为太子即位。这时的成王还是一个小娃娃,为了新生政权的稳定,周公旦代理文王执政,周王朝进入了周公摄政时期。周公天资聪颖,见识非凡,一上任就平定了内乱,并且进行东征对不臣服的势力进行讨伐。周人毕竟是从关中出来的,正所谓陕西楞娃猛的很,专治各种不服,周王朝的统治算是稳定下来了。周公旦主持了两件大事,分别是分封诸侯、建立宗法制度。

500

从武王到周公旦,周王朝大规模的分封自家子弟、功臣故旧、以及旧贵族为诸侯,其中自家子弟占了绝大多数。与夏商时代不同,经过周王朝册封的诸侯对周天子存在着明确的隶属关系。诸侯对于周天子要履行交纳贡赋、朝觐、服兵役、劳役等诸多义务。此外,周王朝实行宗法制和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周天子的嫡长子为整个天下的大宗,剩下的儿子被分封为诸侯,诸侯的嫡长子为诸侯国的大宗,剩下的被分封为大夫,大夫的嫡长子又作为家的大宗,其余子弟分封为士,士是贵族阶层的最后一级,士以下不再分封。由于周王朝分封的诸侯绝大多数是自家子弟,再加上周公又发明了同姓不婚的制度,这样就逼着自家子弟与那些被分封的功臣和旧贵族通婚,这样一来周天子就成为了整个天下的大家长,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严。也就是从这时候起,华夏诸国真正有了天下一家的认同!!!

500

随着分封制的推行,许多夏商时期未开发的地区,也被纳入分封范围,于是周王朝的势力范围迅速拓展开来。这些诸侯到达封地后,向周边地区拓展,周王朝的控制范围也就随之扩大。比如燕国拓展至辽东、晋国扩张到汾河流域、齐国向东发展到泰山、吴国至太湖长江流域。此外,周昭王和周穆王还不停的讨伐各种游牧和渔猎民族,其土地或被周王直接占领,或被分封给诸侯,这使得周王朝的西部和南部疆界也大大拓展了。如果我们与商代比较,周王朝的势力所及可以称的上是空前辽阔了。

500

穆王之后,周王朝的扩张势头停了下来,开始进入一个保守的阶段,直到出了一个逗逼。他的名字叫做姬宫涅,也就是周幽王。

与之前的夏桀和纣王不一样,姬宫涅并没有什么出众的才华,也没有雄健的体魄,更没有本事去东征西讨,所以如果我们硬要把他与前两位相提并论,估计纣王的棺材板就压不住了。周幽王没有别的爱好,只喜欢妹子,而且喜欢与众不同的妹子,这就是褒姒。褒姒这个妹子,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比较高冷而已,据说从来没有笑过。我们的周幽王为了博得美人一笑,可谓是用尽心机却都不成功,急地不要不要的。

500

最终,姬宫涅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戏码。周王朝的都城在镐京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可那个时候的西安周边却并不太平,经常有一个叫做犬戎的民族出现,这个民族的职业之一就是抢劫,所以为了防范犬戎的骚扰,周王朝在镐京周围修了许多烽火台用来预警。附近的诸侯看到烽火就会带兵前来。为了博美人一笑,周幽王让士兵点燃报警的烽火,让周边的诸侯误以为天子受到了野蛮民族的攻击,日夜兼程赶来救驾,等到了镐京的时候大家发现什么事情都没有于是集体懵逼了。。。。。。

500

what are you 弄啥嘞!!!

看到如此景象,褒姒妹子再也不高冷了,一下子变得活脱起来,这可把姬宫涅乐开了花,表示要与褒姒白头到老还要立褒姒的儿子为太子。

堂堂周天子居然带头破坏嫡长子继承制,这是要疯啊!最后不能忍受这一切的王后申后与太子联合了自己娘家以及犬戎攻入了镐京,杀死了周幽王。随后,太子宜臼在东方诸侯的拥护下继承天子的位子,这就是周平王。经过这一折腾,周王朝的硬实力和软实力都遭到了巨大打击,周天子也愈来愈不能够履行好一个大家长的职责,周王朝的历史即将进入下半场。

500

天子很牛吗,不是我爹你还在西安吃草呢

周平王在时,由于心存感念双方还能和平相处,可是到了周桓王继位后,事情就发生变化了。对于郑庄公的所作所为,周桓王表示老子受够了,一定要给这个从娘胎里倒着生出来的家伙一点颜色瞧瞧(传说郑庄公出生时是脚先出来的)。

500

于是周桓王决定将朝政大权交予虢林父。郑庄公是个暴脾气,一听之后,就派兵割了周王室温地(今河南省温县)和洛邑周边(今河南洛阳)的庄稼。这可把天子气的够呛,认为要是由着郑桓公胡来,我还当什么王,回家种红薯算了。于是公元前715年,桓王任命虢公林父为王朝卿士,剥夺了郑庄公的朝政大权,郑庄公遂拒绝朝觐周桓王。同年秋,周桓王为维护王室尊严,亲率王师并征调陈国、蔡国、卫国三国之军联合进攻郑国,郑庄公则率军迎战周联军于繻葛。按照周公和周成王定下来的规矩,周天子讨伐不朝觐的诸侯名正言顺,所以不用多说天子和诸侯国的军队就向郑军发动了攻击,可是周桓王带来的陈、蔡两国的军队完全是猪队友,被郑军一击即溃,导致王军两翼被包抄,周桓王也身负箭伤退出战斗。

500

这样一来周天子和其代表的王室是彻底跌落神坛,成为了徒有其名的天下共主。周王室的衰落对于绝大多数弱小诸侯来说绝对是巨大的灾难。小的诸侯国除了会被大的诸侯国欺辱,还面临着各种游牧和狩猎民族的威胁。原来西周时的中华大地上除了接受分封的华夏诸国外,在各个诸侯国领地的空隙之间,还生活着众多从事游牧和渔猎的民族。周王室强大时,这些民族由于与华夏诸国文化不同,遭到周天子的歧视和压迫,他们不仅要缴纳贡赋还要提供奴隶给周王朝,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对他们也是能打就打绝不手软。所以,周王室的衰落对于他们简直就是天降喜事啊。

500

所谓霸主就是强大的诸侯在周王室衰落后,华夏诸侯群龙无首的状态下代替周天子维护天下的秩序。

在非华夏族裔的不断侵扰下,华夏诸侯的民族意识开始出现,于是出现了互相救助,抵御夷狄的局面。当然任何行动都需要领袖,齐桓公就顺应了历史的趋势,担当起了领导华夏诸侯抵御野蛮民族入侵的重任。于是齐桓公将被狄人所灭的卫国,重新建国,又多次派兵救援被狄族攻打的国家,保卫邢国和燕国。齐桓公的这一行为在历史上称之为“攘夷”。为了增强大家的凝聚力,在管仲的建议下齐桓公又扛起了“尊王”的大旗。所谓“尊王”就是说虽然周天子现在大不如前了,但是我们毕竟都跟周王室是一家人,没有周文王,周武王也就没有我们这些诸侯,所以我们可以不听周天子的话,但是在面子上要维护好天子的尊严,这是最起码的礼貌。齐桓公的所作所为,唤起了中原诸侯国的民族认同,也为日后的霸主制订了规矩,那就是只要当霸主就要“尊王攘夷”。于是在齐桓公和后续历任霸主的努力之下,华夏诸侯开始对各种蛮族展开了报复性的打击!!!

500

在尊王攘夷的运动下;各国诸侯对于蛮族部落展开了大规模征服,比如晋国对于狄人,齐国对于夷人和莱人,秦国对于戎族。此外,一些原先文化较为落后的诸侯如楚国、吴越等,则积极与中原诸侯交流沟通也彻底的成为了华夏诸侯的一份子。于是从东海之滨到黄土高原,从燕赵之地到吴越江南的广大地域,已经没有明显的文化隔阂,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同感不断加强,汉族的前身华夏民族已经形成。到春秋末年,华夏族的聚居范围已经北至河北北部,东北到辽河流域,东南占有浙江北部,东到大海,西到今陇东地区。同时西周时期杂居在华夏诸国间的各种非华夏民族逐渐被兼并,华夏主体民族的生活区域开始连成一片。

500

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的这段时间内,经过周王朝的分封和宗法制的建设,结束了华夏文明在夏商时期的松散状态,天下一家的文明认同被建立起来。周王室衰落后,面对蛮族入侵的严峻形势,诸侯各国在霸主的领导下,进行了尊王攘夷的政治运动,征服了大量蛮族。由此,华夏民族的生活地区连成一片,到春秋晚期基本形成了“内中国而外夷狄”的形势,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大帝国的建立做好了准备。至于日后威震寰宇的秦帝国如何诞生,秦帝国的建设又将华夏的版图推进到何处,请看下一季。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