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理性从学会经营自己的时间开始
西方经济学将“理性人”假设作为学科的立论基础,所谓“理性人”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但是这一假设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思考。
如果站在物的角度,就是用最少的物质耗费换取最大的物质利益,而物质利益站在不同的立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是消费者,考虑的是效用的最大化,如果站在厂商的角度,就是利润最大化。当然,利润如果最终不用来消费的话,也就没有意义了,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归根结底也是效用的最大化。实现效用在最大化的条件是边际效用等于价格,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效用是极为主观的事物,无法度量,但人们对不同事物的偏好以及事物的相对稀缺性会导致事物之间形成相对价格,整个商品世界会形成一个相对价格体系。人们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会以价格为信号,包括工资本质上也是一种价格。价格高的时候,表示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满足既定的效用,或者换句话说必须消费带来的效用很高时,才会去消费,于是消费量就会减少。而高价格对于生产者来说,却意味着高回报,会刺激生产,增加供给量。这样商品供需以价格为信号的自发调节,会使得供求重新走向均衡,形成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同时,产量的增加会导致要素市场上要素价格的上涨,要素价格上涨又会导致要素需求的降低和要素供给的增加,进而要素市场走向均衡。
但是,人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如果单纯以价格为引导人的经济行为的信号的话,在经济均衡的状态下会形成一个既定的价格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人们在这个既定的结构下会有不同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有的人的商品卖出的价格低,有的人的商品卖出的价格高,有的人耗费的劳动多分配的少,有的人耗费的劳动少得到的多。如果认为这种价格结构和分配结构很公平,必然会和人们的感受不一致,也不能使所有人信服,特别是在这样的价格结构和分配结构下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如果认为这种价格结构和分配结构是不公平的,人们又会说这是市场形成的,市场是公平的,而且找不出一种评价尺度来衡量这种不公平。
这就是价格机制的缺点,不同商品的价格和人的工资来自于人们的主观评价的相互较量,没有其他的尺度来评价价格和工资的公平性。而且价格本为引导人们经济行为的信号,但是有些人为了投机的需要会反过来操纵价格,使人们做出错误的经济判断,进而在人们的错误判断中牟利。价格还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很大程度上受货币供给的影响太大,就算市场中商品的供求没有发生变化,货币供给的变化也会导致商品价格的变化。如果所有价格和工资能够随着货币供给的变化同比例变化也没什么,但是会引发价格和工资内部结构的变化,特别是以储蓄形式存在的既往工资改变不了了,只能缩水。价格和工资结构的变化以及储蓄和债权的缩水所引起的财富分配效应,很大程度上都以铸币税的形式转移到了货币供给者手中。
要想解决价格的主观性以及货币供给的随意性引起的人们收入分配上的混乱以及有关收入分配公平的评价尺度的缺失问题,就得换一个角度来思考经济问题,并引入经济体系一个更加客观的尺度。也就是必须站在人的角度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而不是物的关系角度来思考经济问题,而站在人的角度就得以人的属性来作为评价尺度,那就是人的时间。因为人的时间是一维的,有去无回的,极为珍贵的,而且又是均匀流逝的,可以度量的。时间要比用物品本身、金银以及纸币都更加适合评价人的行为的价值,特别是评价价格和工资的公平性。
比如当你评价两种物品的交易比例时,你不仅会从偏好程度和稀缺性来评价,还会衡量两种商品耗费的时间,当评价某商品的货币价格时,你也会思考花了多长时间才能赚到买这一商品的钱,这一商品又耗费了多少时间,当发工资时你又会想我工作这么长时间发的工资所能买到的全部商品又能耗费多少时间呢。
当人们从人的角度而不是物的角度思考经济问题,并且以耗费时间和价格的差额来评价商品的价格和工资,而且通过学习知识和技能不断地提高自身时间的价值,那么人实质上就由物的经营者变成了时间的经营者。如果人们都树立时间观念,不断提高单位时间的价值内涵,认真对待和经营自己的时间,人们在经济行为上才会越来越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