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航英雄机长全优毕业,执教飞行学院多年!

飞着飞着驾驶舱玻璃没了

5月14日

四川航空3U8633从重庆至拉萨的航班

遭受了民航史上一次“大考验”

500

全场乘客吓得哭泣

就在生死关头

机长完成“史诗级”备降

网友怒赞

而这位技术高超的川航机长

不仅被誉为“中国版萨利机长”

也成为重庆人的骄傲

 

500

机长刘传健(中)

14日下午,记者专访刘传健在空军第二飞行学院期间战友赵先生得知,重庆人刘传健曾历经三道关卡、全优毕业成为空军第二飞行学院的飞行教员。

刘传健是九龙坡区陶家镇人

姐姐:他的性格特点就是执着

昨晚,川航机长刘传健的二姐刘传萍表示,刘传健是土生土长的九龙坡区陶家镇人。谈到弟弟成功处置险情,她说:“为了这么多人的安全,他完成了应该完成的任务。”

刘传萍说,弟弟从小到大成绩优异,性格上的特点就是执着,“干一件事就一定要干好。”比如,考飞行员第一年没考上,一直没放弃学习,结果第二年就考上了。

在刘传萍的印象中,弟弟从军航转业到民航10多年的时间,因为工作回家的时间比较少,往往是回家坐下吃了饭不久就要走。刘传健曾跟姐姐说,不能自己休息,让别人连着飞。

“因为他是机长嘛,肯定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她说,弟弟很敬重自己的职业,一家人都非常支持。

500

刘传健 图片来自@成都商报

全优毕业

执教飞行学院多年

上世纪90年代初,刘传健成为空军第二飞行学院的一名学员。赵先生回忆道,从1995年开始,他经常和刘传健一起打篮球。虽然刘传健不算太高,但一直打前锋的位置,赵先生评价其灵活多变反应敏捷。篮球场上,他有惊人的弹跳力,协调性也非常好,每次上篮时,两三个人都防不住他:“他爱锻炼,打前锋位置需要胆子大,敢冲敢闯。再加上飞行员训练,心理素质也比较好。我觉得,这跟他今天能够迫降成功有直接关系。”

赵先生说,刘传健在空军第二飞行学院给人印象除了个人飞行技术非常好以外,还有责任心强、爱学习、对人有礼貌。重庆人的外向开朗在刘传健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经过几年的努力,1995年,刘传健成为空军第二飞行学院一名飞行教员。从学员到飞行教员,要经过哪些程序呢?赵先生介绍到,成为飞行教员的第一道关卡首先就是要成为一名飞行学员,其次是对身体素质、政治素养要求、文化等方面的要求缺一不可。赵先生进一步补充说,进入了飞行学院,也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留下来。“学员有70%的淘汰率,有时候进来二、三十个人,最后可能只有一、两个人能留下来。”成功留下来的学员,也需要每一个科目都拿到5分的满分,才能成为一名飞行教员,“这是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桃一的,他就是一名全优学员!”

500

初教-6,是空军第二飞行学院进行飞行训练时,常用的一款螺旋桨初级教练机。

创造奇迹

更重要的是意志 

为何在5月14日的突发事件中,刘传健能够如此沉着地处置迫降?赵先生说,在空军第二飞行学院的飞行学习训练中,每一个学员都要进行特情处置训练,其中玻璃爆裂后如何处置是必训科目。作为教员,刘传健在执教多年的过程中,带很多学员进行过这样的训练,为他今日处置民航飞机突发事件打下了基础。

初教-6,是空军第二飞行学院进行飞行训练时,常用的一款螺旋桨初级教练机,长期服役于中国空军及地方航校,是中国空军初级教练机主力机型。刘传健执教期间,常用这款飞机进行特情处置训练,飞行过程中,机舱顶的玻璃会突然向后滑落:“这就是假装玻璃爆裂。”每一个学员的训练周期为一年,在这一年中,这样的演练至少有一两次。执教多年,刘传健经历过无数次这样的训练。

但是,赵先生很严肃地说,5月14日刘传健处理前挡风玻璃爆裂的情况,与训练时完全不同。因为初教机的飞行速度一般为200公里/小时,进行特情处置训练时,时速会降至100公里/小时左右;“这跟高速路上100多公里,你打开窗户也没事是一样的。”

当刘传健在空中驾驶客机遇到突发情况时,除了速度至少有600-700公里/小时之外,强大的气压和超低的温度(零下40-50摄氏度左右),赵先生认为能成功迫降是一个奇迹:“那个时候连眼睛都是睁不开的。我们搞过飞行的人都知道,最重要的是意志,就是告诉自己,我今天,就是要把这个飞机飞下来!”


对话机长刘传建  

记者:刘机长好,你现在身体好吗?

刘:身体没有感到明显不适,接下来公司还会组织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

记者:我刚才采访一些业内人士 ,他们说这次备降非常难?

刘:非常难的一件事,不是一般的难。难度体现在飞行途中的座舱盖掉落、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的情况下,会对驾驶员造成极大的身体伤害。风挡玻璃掉落后,首先面临的就是失压,突然的压力变化会对耳膜造成很大伤害。温度骤降到零下20~30度左右(监测显示,当时飞机飞行高度为32000英尺,气温应该为零下40度左右),极度的寒冷会造成驾驶员身体冻伤。

在驾驶舱中,仪表盘被掀开,噪音极大,你什么都听不见。大多数无线电失灵,只能依靠目视水平仪来进行操作。

记者:近万米高空,氧气也非常稀薄吧?

刘:跟客舱一样,驾驶舱失压后,会自动脱落氧气面罩,缺氧问题不大。驾驶舱和客舱是密封隔绝的,因此失压、降温没有对乘客造成影响。

500

记者:我注意到航班起飞时间是在6点25分,事发时间和位置是什么时候?

刘:应该是7点过,我没注意到准确的时间,离成都的距离大约在100公里至150公里左右。

记者:事发时有什么征兆么?

刘:没有任何征兆,风挡玻璃突然爆裂,“哄”一声发出巨大的声响。我往旁边看时,副驾(身体)已经飞出去一半,半边身体在窗外悬挂。还好,他系了安全带。

驾驶舱物品全都飞起来了,许多设备出现故障,噪音非常大,无法听到无线电。整个飞机震动非常大,无法看清仪表,操作困难。

记者:是怎样的困难法?

刘:瞬间失压和低温让人非常难受,每一个动作都非常困难。你要知道,当时飞机的速度是八九百公里(每小时),又在那么高的高度。我给你打个比喻:如果你在零下四五度的哈尔滨大街上,开车以200公里的时速狂奔,你把手伸出窗外,你能做什么?

记者:确实非常困难。我听说发出了7700的指令?

刘:是我发的,在下降时候发的,发生了故障马上就要发这个,相当于是表示“现在我需要帮助”,管制台会看到它,知道大概的情况,发生了一个怎么样的问题,键盘输入数字。

记者:在自动驾驶完全失灵,仪表盘损坏,无法得知飞行数据的情况下,如何确定方向、航向,备降机场的位置等等?

刘:是的,完全是全人工操作, 目视靠自己来判断,民航很多是自动设备,其他自动设备都不能提供帮助。这条航线我飞了100次,应该说各方面都比较熟悉。

记者:备降过程中,有没有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

刘:当时只想能不能把飞机安全操作下去,无法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

为避免整个机组进一步受到伤害,要先减速迫降,而在紧急高度下降,噪音极大,自动设备不能提供帮助。完全凭手动和目视,靠毅力掌握方向杆,完成迫降。

我当时的身体应该是发出了非常大的抖动。

记者:从飞行数据上可以看出,事故发生后,紧急下降分了两个阶段:一是从32000英尺左右紧急下降高度,二次是从24000英尺高度下降到着陆。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刘:因为当时(飞机)的速度非常大,噪音也很大,必须要进行减速。直接下降的话,会造成飞机和机上人员的伤害。

记者:从发生事故到降落花了多少时间?

500

刘:大概20多分钟。

记者:今天早上的天气情况怎样?对这次紧急迫降是否有影响?

刘:天气帮了很大的忙。今天早上几乎无云,能见度非常好,如果是伴随降雨或者天气状况不好的话,后果无法预料。

记者:业内人士说你们学习飞行时会有一个模拟噪音、低温等过程?

刘:在初级教练机阶段,会有一个极端情况模拟训练。但高度和速度都不可能像这次这么快。

记者:网上有传言着陆后飞机爆了胎?

刘:没有的事。因为飞机超重,并且反推设备不能工作,因此比正常滑行距离要长,轮胎摩擦更久,导致温度过高,然后轮胎自动瘪气——这是一个保护,不是爆胎。

记者:能说说你的经历么?

刘:之前一直在军校飞行。2006年转业后一直在川航工作。

记者:网民说你的这次经历跟《萨利机长》比较像?

刘:《萨利机长》我看过,其实这次跟英航的那次更像。

记者:就是《空中浩劫》里提到的英航5390航班?像你们是不是特别关注那些关于航空题材的电影或纪录片?

刘:对。我们平时会关注特殊的飞行事故,会刻意关注从职业的角度,考虑事故发生原因,自己应该怎么去操作,做一些特殊准备。

记者:有没有想过有自己会遇到这种情况?

刘:平时有一些经验,从刚毕业到现在自己已经飞了几十年了,这方面还是做了一些特别的准备,谁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飞行员这个职业就是与非正常情况打交道,正常的情况大家都没问题。

对话副机长

下午5点,封面新闻记者联系到3U8633航班副驾驶徐瑞辰,对川航航班备降一事进行了对话。

500

记者:今日航班备降以后情况如何?副驾驶有没有受伤?

徐:额,我现在还好,有一点擦伤,检查一下,没有什么大问题。

记者:您就是当事航班的副驾驶吗?

徐:恩,对。

记者:能不能介绍一下当时飞机上发生了什么?

徐:额,暂时不方便,我现在有点忙。

记者:网上传言,因为玻璃破裂,您的耳朵受伤了,我这边核实一下。

徐:恩,耳朵已经缓过来。

记者:就是对听力没有影响吗?

徐:恩,没有影响。

他靠坚韧的毅力与过硬的技术飞赢了“死神”

保全了飞机上所有乘客的生命

让我们一起为川航这位英雄机长点赞!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陈翔

综合四川在线、成都商报、重庆发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