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独特论」站不住脚 (转载)

最近在香港《巴士的报》网站上看了卢永雄的一系列文章,感觉很有意思,转来给大家看下。

—————————————

「香港独特论」站不住脚

中央高规格宣示深圳要搞改革的「先行示范区」,我为此感到神伤,恐怕这是香港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有朋友叫我不要多愁善感,杞人忧天,他们认为香港还会很好,深圳不能取代香港。

他们抱一种「香港独特论」,认为香港是全世界最自由的经济体,深具特色,蕴积丰厚,只要外人,包括阿爷不要搞香港,让香港自行发展,香港便会很好。我近日一直问自己一个问题,香港是真的这样独特吗?

香港能够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今天的顶级国际大都会,历史的缘起是英国人看中香港的港口水深港阔,希望利用香港位于中国南方的独特地理位置,打开与中国通商的大门,就借鸦片战争,硬要中国割让香港。

要拆解香港的成功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制度。香港是自由港,实行英普通法制度,发生商业纠纷,都按国际规格处理。外地人来香港做生意,见到此地有其惯用的国际法律标准,的确会吸引他们来香港。但如今连番暴力示威,特别是堵塞机场,已令外地人心寒。香港人自己不尊重法制,正在破坏香港的核心价值,恐怕将来外国公司研究是否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也会考虑这些因素。

第二是人。一个地方要发展成功,必定要汇聚各种的人力资源。香港在1949年中国解放的时候,先吸收了大批来自上海的工业家带来的技术和资金。到七十年代,战后的第一代年轻人开始长大,他们很多人在小时候生活贫困,一家8、9口住徙置区,捱够了全屋人围着一张小桌吃一碟菜送白饭的苦日子,能够在工厂做个打工仔,赚那200元一个月的工资,已经觉得人生充满希望。这就是香港的「搵食主义」拼发的年代。到了八十、九十年代,香港新生代大学生开始大量投入职场,更高端的服务业也开始发展起来。

当年抱着「搵食主义」的年青人,只专注于赚钱,是香港发展的生力军。但现代年轻人,听到「搵食」两个字,都觉得相当「老套」,他们要追求政治理想。但现实点看,追求政治理想的意识型态,并不太切合一个拼搏向上型的经济体。香港现时也抗拒外地人才流入,特别反抗内地的人才。

第三是资金。中国自1949年建国至2001年「入世」之前,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中国即使在革命风起云涌的年代,仍然不愿意收回香港,主要是因为毛泽东对香港抱有长期利用的打算。说白了,就是明知中国封闭,要留香港作为一个窗口,让资金和物资的流入。到2001年中国「入世」之后,内地充满活力的城市群大量崛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至沿海城市都发展得异常蓬勃。当时的内地人都想多与香港合作,从而学习香港的处事方式和吸纳香港的资金,现时已经变得不再想与香港合作,怕香港分薄了他们的商业机会。广东省是其中的典型,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时候,广东省还想与香港合作搞港珠澳大桥,当时香港还很「高窦」,不想搞。但到了2003年香港爆发「沙士」,香港重拾这个建议,广东省政府已不想再建这条大桥,最后要靠中央硬逼,才能成事。

2003年内地开放自由行,中国人当时刚富起来,都想往外走吸些自由空气,富人在境外的大城市买楼居住,成为一时风尚;旅游购物,买名牌也是每年几次的指定活动。香港既深受其惠,也受其苦,因为这样一个小小的地方,要承一年几千万的旅客,难免逼爆。再加上香港处理不当,港人在反抗内地游客情绪当中,孕育了浓厚的反中思想。

经过这次的反《逃犯条例》风波,尤其是经历了暴民在机场围殴内地旅客和记者之后,内地人与香港人已经出现了一道鸿沟,内地人觉得香港人仇视他们,已不把香港当成自己人。内地源源不绝对香港挹注资金的状况,势将改变。所有的幸福,都不是必然的。

在现今世界,水深港阔的地理环境,已不再重要。香港的搵食一代已成过去,追求政治理想的一代冒起,再加上内地人与香港人的鸿沟渐现,内地流入香港的人才和资金都会减少,香港的优势正大幅衰退。香港这样庞大的经济体,要每年维持2%以上的增长,需要有大量新增资源投入和大量新的商业机会涌现,才能达标。单是生意不增,香港已经很痛,如果生意还要减少,而且是持续地减少的话,我看不到香港所谓的独特性,会有多真实。

在这场风暴当中,参与的群众固然风起云涌,而精英阶层袖手旁观,也是一个致命因素。而袖手旁观的背后,就是觉得香港很独特的心态所造成。再加上精英都十分富有,忍痛能力很高,香港的觉醒期,会非常漫长,要等到港人发觉香港并没有那么独特,可能要到一、二十年之后,不过到觉醒的时候,应该已经太迟了。

卢永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