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年前马哈蒂尔的“呓语”——新一代大马华人了解否?
2017年11月21日,93岁的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当过该国37年最高领导人的穆加贝,宣布辞职。
2018年4月19日,86岁的劳尔·卡斯特罗卸任,半个多世纪以来,古巴将迎来第一位不姓“卡斯特罗”的领导人……
一代新人换旧人,却未必是政坛“新陈代谢”的惯常路径。5月10日凌晨,92岁的马哈蒂尔卷土重来,他领导的反对党阵营希望联盟在大选中赢得国会下议院过半数席位,在马来西亚史上首次实现政党轮替的同时,这位耋耄之年的老人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反杀”和“逆流”,老骥伏枥还是寿则多辱?
作为在东南亚影响力数一数二的大国,马来西亚的“变天”引发了西方和国内政论界的不少目光。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一改往日绵密狡黠的文风,露骨地直呼这是“马来西亚民主的胜利”,用了极为强烈的负面修辞狠狠把刚下台的纳吉布羞辱了一番,认为他耍尽了各种花招,还是败了。
《经济学人》认为马哈蒂尔卷土重来是马来西亚民主的胜利
国内的《环球时报》也不用说……疾风骤雨前稳坐钓鱼台样子。
今天《环球时报》的评论
本文的标题是马哈蒂尔的“呓语”,什么叫“呓语”?表面上看是毫无逻辑的胡言乱语,其实梦话才代表了最真实、内心深处最赤裸裸的想法,深度睡眠中,人会把潜意识的内容都爆出来。比如说,受过严格训练的我党地下党工作人员,一旦被捕仍能接受严刑拷打,不会出卖同志,但一句梦话却可以泄密,这都是历史上真正发生的事情。
马哈蒂尔作为马来西亚政坛的老将,摸爬滚打了半个多世纪,现在他公开说的一些话,很多都是带着面具的官话、套话和外交辞令。他以前对马来西亚的国情和治理方向是如何认识的呢?探究马哈蒂尔的“呓语”,有一本书是必读的,就是他的那部重头著作——《马来人的困境》(The Malay Dilemma)。
这本书是马哈蒂尔写于1970年的,字数长达11万字。
11年之后,他成了马来西亚的第四任总理。
他写这本书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呢?一个不太恰当的类比是,有点类似1931年的蒋介石,过得比较郁闷。不但失掉了他的国会席位,而且被UNMO(马来民族统一机构,也就是巫統)放逐了,处于暂时的政治上的“下野”状态。不过,也让他能闲下心来写这么一本书。
而且1970年,对马来西亚和他自己来说,都是一个很微妙的年份。因为这一年的前一年,也就是1969年发生了马来西亚历史上骇人听闻的种族大冲突(五一三惨案)。这场冲突性质比较复杂,有国际、国内双重因素。但从50年代马来西亚民族独立之后愈演愈烈的民族是直接的导火索。
1969年的马来西亚,马来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8%,华人占马来人的38%,这两大民族加起来接近全国9成的人口,如果这两大族裔处理不好关系,那整个国家将分崩离析永不得安宁。
再过几天,就是马来西亚1969五一三种族大冲突49周年的纪念日
马哈蒂尔的全名叫做Mahathir bin Mohamad,通过这个名字,我们可以看出来他的种族和宗教背景,他苦心积虑,要思考和试图解决这样几个关键问题:马来人先天到底有什么劣势(和华人比)?为什么马来人在经济能力上和华人比,差这么多?未来马来西亚的前途,肯定是建立在“种族和谐”的基础上,但马来人和华人平衡点应该放在什么基准上?所以,笔者不才,想稍微耙梳一下。
大学时代的马哈蒂尔(前排右一)
一、马来人才是马来西亚真正的主人,是土著!华人是外来人,这一点一定要把它办成铁案!很多读者会说,xxx到底是不是土著,可以搞人种学和考古研究啊。其实一个是学术,一个是政治,两者不合拍的时候,谁服从谁就不用说了。而且60年代马来西亚本来文科就特别弱,趁着学术圈裹乱之前,要把这一句砸实了:
Prior to the coming of the Portuguese, there were non-Malays in significant numbers in Malacca and Kedah. Of these quite a number were Chinese.
在葡萄牙殖民者来到大马之地之前,只有极少数的非马来人,就算有,也只有少数外来的华人。换句话说,自古以来,在Malacca和Kedah就是属于马来人的土地。
Whenever the Chinese are in a minority, they always avoid provoking the Malays.
在他看来,每当华人处在少数派地位的时候,他们总是会避免招惹马来人(以前的华人在马来西亚都夹着尾巴不敢造次)。
但是清末民初以降下南洋的华人越来越多。马哈蒂尔提出了一个比较有争议性的论断:很多人都认为日本侵华和统治东南亚期间大肆屠杀中国人,让中国人的实力受到重创,其实恰恰相反。就是因为日本入侵了马来西亚,才让马来西亚的华人成为了一股不可小视的政治势力。因为华人是东南亚抗日的主力军,在二战中“反法西斯”有功,于是他们在战后的马拉西亚重建过程中,在马来人面前“气焰嚣张”、“趾高气扬”。
1980年,马来西亚共产党的宣传画。华人是马共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马来西亚抗日的主力军
笔者在这里特别要提醒读者,在读马哈蒂尔写的东西的时候,凡是写到华人的地方一定要留一个心眼儿,他特别喜欢暗地里拿华人和犹太人相类比,语句里留了很多机关。他曾经说过邪恶的犹太人才是二战最后的赢家,就可以理解他为什么说马来西亚的华人是二战的赢家: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collaborated and gained the favour of the Japanese, while the Malays, not being too useful to the Japanese, were ignored.
日本人走了之后,英国人又回来了。英国人的“各种族平等”政策在马来西亚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隐患,因为英国人很阴险,明知道马来人的教育、经济实力在战后差华人一大截,还是搞平等的话,这样两个族裔的水平会越拉越大:
From that time on Sina-Malay attitudes became national politics, to be dealt with not a local levels but by the highest authority in the land.
英国人在离开中东的时候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问题上“埋雷”,1957年要离开马来西亚了,又要在马来西亚土地上“埋雷”。有着浓重民族主义情节的马哈蒂尔在书中猛烈抨击英国人不怀好意,认为马来人和华人的种族纷争背后有英国人挑动的因素,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
今天的马来西亚华人
为什么华人的生存能力这么强,能飘洋海外在马来西亚的两个半岛落地生根,还能混的这么好?而人口占多数的马来人在商业和贸易方面处处不如华人?有没有什么先天因素?西方不少政论家和学者把马哈蒂尔的这本书和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对比,发现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两个人都喜欢从“人种”根源入手,希特勒用了大量的篇幅论证日耳曼人的优秀,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日耳曼种族在“生物学”意义上就比其他种族要强。马哈蒂尔也从这个问题入手,认为热带环境限制了马来人的想象力:
地理因素使到马来人成为低地的居民。每个人都拥有许多土地,山地就不需要用来种植或永久居住。所谓“适者生存”的理论在这儿并不适用,因为即使是最弱者,也 有大量的食物维持他们生存下去……
而华人是外来户,是生长在温带的种族,避免了马来人的那种懒散: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灾难史,屡屡发生天灾或人祸。生活就是为了生存下去的持续斗争,在这种过程中,身心衰弱者受淘汰,强壮和机智者才能生存。
“跑到马来西亚的中国人,又是强者中的强者——这种华人风俗,产生了最好的血缘和性状。”
文章还分析,为什么1950年代的马来人近亲繁殖的情况这么多,而华人基本上已经没有近亲繁殖了?就是因为华人要保持一代一代人竞争力的强大,筛选最优秀的后代延续下去。马来人中的大批人群又皈依了伊斯兰教,导致他们人口虽然繁衍快,但人口质量不行。
在书的第三章“马来人的经济困境”中,马哈蒂尔坦诚,真正放开了搞自由贸易,让国内各族裔竞争,马来人绝对搞不过华人。
“虽然马来人进入了经济领域,他们没有能力,也不能希望赶得上华人……1957年的独立,结束了英国人的垄断,但华人却成为主要的受惠者。”
华人也是一个种族自尊心特别强的民族,无论在日本殖民者还是英国殖民者治下,不少华人都是统治者的拉拢对象。华人在和这些先进民族搞贸易和商业的过程中,积累了足够的信心、判断力和经营能力,60年代华人一度垄断了马来西亚的矿业和伐木业,这让马哈蒂尔忧心忡忡:
他们的家庭联系和极端沙文主义,作为他们商业实践的特质,排斥任何人分享惠益。他们几乎完全取代了一向来控制政府合同的英籍商界。
他用了“极端沙文主义”抨击华人,而且认为,相比和英国人竞争,华人更棘手。因为英国人吃肉,还给你喝点汤,华人是连肉带汤一起下肚,连皮都不给你,长此以往,马来人会被玩死的。
“华人不能容忍在他的商业中出现异族人士,除非他绝对无法避免这样做。但马来西亚的自由企业只是局限于华族。有华人的地方,就看不到马来人宝石商,甚至连伐木工和铁匠都没有。”
而且华人学习新技术的能力特别强。马来西亚地处热带,对电风扇的需求量很高,在空调普及之前,电风扇技术的几次更新换代都是由华人主导,而且产供销一条龙都在华人手里。马哈蒂尔不禁要问,没有华人,马来人要被热死多少?
怎么办?马来人就要眼睁睁在经济上继续受华人的压迫和剥削吗?就像二战前的日耳曼人受犹太人的插管吸血那样吗?
今天的马来西亚区域经济发展仍然不平衡,华人比例越高的地方,经济水平越高
而且阴险的英国佬在离开马之前,还留了一手,搞城乡差距。按照马哈蒂尔的解释,英国人故意把马来人往乡下赶,把大城市交给管理能力更强的华人。导致60年代城乡差距继续拉大的时候,马来人的文盲率很高,优秀的教育资源被华人霸占。而教育是个投出收益线很长的行业,获得回报的时间线也很长。如果真的“从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那样追赶华人,是不行的,要弯道超车!怎么超?
首先必须要在政府部门驱赶华人和降低华人比例,不能放任自由竞争,要搞affirmative action,比如高考给马来人加分。这就跟改开之后我们国家搞的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一样,而且笔者前几天刚看到《参考消息》的报道,现在台商的孩子在大陆,也享受高考加分政策了,而且加的比少数民族还多,因为毕竟是台胞嘛,血浓于水,两岸一家亲,统战大于天。
在第三章的结尾,作者认为美国解决黑人和白人的种族问题的范式和马来西亚完全不同,因为前者是白人施舍黑人,而后者,必须要强制提高后进者打压先进的一方。
无论马哈蒂尔怎么掩饰他在80年代之后的政治理念多么的具有“普世”价值,不能否认的一点是,他不断地从宪法的高度上加强马来人的特权地位:
优秀的羽毛球运动员,华人李宗伟也是马来西亚的国民英雄
公共服务、奖学金以及联邦政府提供的特训,必须为马来人保留一定的份额;中小学教育马来人必须占据特定的份额;马来人信仰的伊斯兰教被确立为国教,管制或限制向伊斯兰教徒宣扬其他任何宗教教义或者信仰,马来文为国语,强制其他族裔必须学习。
虽然马哈蒂尔在70年代的马来西亚尚未真正登上政坛“大放异彩”,但当政者搞的“新经济政策”的路子和《马来人的困境》所指引的方向高度吻合。不得不说这本书确实引发了执政党很多高层的“共鸣”:马来人在几乎所有经济领域都要占到至少30%的份额,哪怕是全都是华人开办的公司上市,强制要求华人卖30%给马来人,大专院校马来人的招生比例最低要达到55%,否则勒令停办…
结语
今天,马哈蒂尔又回来了。今天的华人和《马来人的困境》诞生时相比,人口比例已经从38%降低到了21%,在马来西亚共产党在七八十年代被大肆屠杀完之后,华人的政治影响力也大不如以往。
92岁的他坐上总理宝座,如果闲暇时重新捡起当年他的这本书翻阅,恐怕也会莞尔一笑,Malay dilemma?这个dilemma的很多问题现在都已经不复存在了,摘取其中第四章的一段结束本文:
“我坚决认为马来人是马来亚原有或土生的人民,唯一可以声称马来亚为他们的唯一国家的人民。按照全世界的惯例,马来人对于施加在非土著渊源公民身上的公民权的形式和义务问题上享有某些不可转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