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70周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伟人剧”?

500

作者 / 周燚

1987年中宣部给中央报告,成立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小组最初是归中央书记处直接领导,中宣部代管。1990年8月1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文化部作出《关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拍摄和审查的七项规定》,此后,重大题材领导小组的组长由中宣部和广电部门的相关领导兼任。

目前,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特约审查单位还包括:中纪委、中央统战部、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党校、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外交部、国家民委、国家宗教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北京大学等等。

2003年《走向共和》出现问题后,小组更名为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小组,从此增加了对古代重大历史题材剧的审查。

比如以前常说的“帝王戏”就属于重大历史题材剧,近些年的比如《贞观长歌》《汉武大帝》《贞观之治》等等。这些剧大多都在央视一套播出,很多剧片头都能看到“韩三平”三个字(这些帝王剧多由中影协助拍摄制作)。

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电影《建国大业》,献礼建党90周年的电影《建党伟业》都有韩三平牵头,献礼建军90周年的电影《建军大业》韩三平则担任总策划和艺术总监。目前,中影、腾讯影业、华录百纳正在联合拍摄献礼建国70周年重大历史革命题材电视剧《建国大业》。

500

姜文是众所周知的毛泽东粉,之前网上传出中影要拍摄主旋律商业大片《毛泽东传》,“男一号毛泽东由姜文出演”的消息还得到了总导演韩三平的证实:“最初决定由姜文来演毛泽东还是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陈晋主任推荐的,我当然是一拍即合,姜文跟我的情怀非常一致,他也很想演。”

500 

每到建国、建党周年以及伟人诞辰或逝世纪念日等节点,“领袖剧”出现的频率就比较高。娱乐产业(ID:yulechanye本文聚焦于“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剧”中“革命”中的“领袖剧”,即以革命领袖为主要叙事主体的影视剧。那相比普通电视剧的创作,“领袖剧”的创作存在哪些挑战咧?

第一:“领袖剧”创作的第一个难点就是要面临层层把关。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送审光盘一两千份,导演吴子牛就曾透露:“因为涉及这个片子的部门很多,外交、港澳、党史等部门,还有央视、四川省委宣传部、邓家的人、投资方等等,都要审看。”

“领袖剧”一般都是多部门联合拍摄且每个部门都“大有来头”,各地党委宣传部、省委、市委乃至中央有关部委直接参与拍摄都很常见。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剧本编写过程中,一个机构的身影频繁出现: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集编辑、研究、宣传、审核四项工作为一体的机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总编剧龙平平的另一个身份,就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

有的项目甚至直接触达国家领导人。

1991年由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周恩来》,由于表现了“文革”场景,争议很大。后来,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看完后给予了“精致、深刻、感人”的高度评价,李鹏总理则题词“演技绝伦,情出于心,再现总理,光照后人”,争议这才得到平息。

电影《大决战》总导演李俊透露,1991年出品的这部电影得到了多位国家领导人和开国将领的帮助。李俊曾亲自去采访聂荣臻元帅,江泽民也非常关心这部电影的拍摄,在成片后,邓小平等领导人亲自观看并接见了摄制组。

《建国大业》编剧王兴东曾讲述了这部电影和一位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关系。这部原本是为全国政协创作的电影,从一开始就得到了贾庆林的批示,表示同意立项。2008年10月贾庆林又亲自看了剧本,再次批示“全国政协大力支持”。这部电影后来的拍摄,更是由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亲自游说中影韩三平执导。

第二:要坚持历史真实原则就需要获得一手的真实材料,多部“领袖剧”的创作都和领袖的家属产生过关系。

比如:2010年开拍的40集电视连续剧《开国元勋朱德》,顾问是朱德的孙子朱和平;1998年为纪念周总理诞辰100周年特别制作的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就是由钱其琛担任总顾问,并由他审查;毛泽东儿媳邵华生前也曾盛赞演员古月和车予正,认为他们演的毛主席“最好”;在《百色起义》《大决战》中成功塑造了邓小平形象后,演员卢奇的演出甚至得到了邓小平本人的肯定。

第三:怎么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挖掘“戏剧性”,是“领袖剧”创作面临的第三个难点。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公认原则。但因为历史是真实发生过的,整体故事的悬疑感被削弱,需要在历史中挖掘“戏剧点”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

编剧王朝柱透露过一个诀窍:“这类戏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披露别人不知道的历史的真实。”

当然,重大历史题材剧集的拍摄也有很多普通电视剧不具备的好处。

第一,商业上的压力比较小,资金比较充裕。

《大决战》总导演李俊曾经披露,拍《大决战》的钱是军委批准的,“基本上把海陆空全都用了,大概花了1个亿。它动用的兵力、人力、物力、财力都很庞大,没有一个电影舍得花这么多钱。”

因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的商业回报压力较小,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不需要拉长集数来回本,很多剧基本都是在做“删减”,所以这类剧很少出现剧情注水的现象。

另外在拍摄地的选择上,其他作品很难取景的地方,往往会对这类题材敞开大门,如人民大会堂、领袖故居、领袖家里等等。1991年拍摄的电影《周恩来》,全片都在人民大会堂、中南海西花厅、钓鱼台国宾馆、305医院等地实景拍摄。

第二,发行的压力较小。

很多“领袖剧”基本都是在央视一套这样的大平台或者其它一线主流卫视播出,制作方不愁发行渠道。背靠大的播出平台,只要内容品质过硬的剧集,很容易“爆”出来。

娱乐产业(ID:yulechanye精选了10部最具代表性的“领袖剧”,这些剧很多在播出时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率,收获了很好的口碑,有的已经成为国产电视剧史的经典剧目。即便是在对内容评价十分严格的豆瓣,这些剧也能取得8—9分的高分。娱乐产业(ID:yulechanye借此分析它们在艺术创作上的突破,以打破很多人对“主旋律剧就不好看”的刻板印象。

献礼建党八十周年

《长征》

总顾问:逢先知、李琦、金冲及、何静修

出品人:赵化勇

编剧:王朝柱

导演:金韬、唐国强 

500


  

调查统计,《长征》创下同类电视剧收视最高的纪录。

《长征》相当写实,对红蓝之斗,红蓝内斗都有细致深入的展现,展现了蒋和毛的权谋之术。蒋是以追剿红军为捻子,行其次第削藩“地方军政中央化”之大棋;毛以反追剿为轴线,在历次会议上步步收回失地重登权力之巅。

电视剧《长征》采用一种创新的人物塑造方法,贴近人性,用生活化和平民化视角突破以往人物塑造中的崇高形象,在革命领袖形象塑造上更显示出新的突破。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总顾问:冷溶、王东明

总出品人:胡占凡

制片人:高成生

编剧:龙平平、张强、黄亚洲、魏人

导演:吴子牛 

500 

2014年7月,《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通过了审查,相关部门对该剧的评价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重大收获”。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讲述的是1976-1984年的邓小平的主要活动。这八年,是邓小平人生中最辉煌的八年。

这八年中国也是处于最微妙、最重要的转折点,高层处于复杂情景的几年,包括粉碎“四人帮”集团、华国锋上台,展现了1976年以来高层政治斗争,邓小平在政治博弈中如何胜出,华国锋、胡耀邦等历史上的敏感人物,片子都没有回避,是“大胆触及以往很少触及的题材”。

期间邓破除个人崇拜,推动“真理标准”大讨论,开展对“两个凡是”、“两个估计”错误思想的批评,解放了广大知识分子,恢复中断多年的高考,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考察,领导和推动解放思想,指挥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推动全面改革开放,支持知青返城,推动农业改革解放生产力,参与美日建交,与英国谈判香港问题一锤定音,南巡视察深圳特区,推动军队改革。

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

《周恩来在上海》

编剧:王朝柱

导演:汪遵熹

制片人:王朝柱

 500 

讲述了一九二七年南昌起义后,大病未愈的周恩来来到上海参与中共中央的领导工作,直到一九三一年撤往江西的中央苏区。这四年时间正是中国国民党白色恐怖最为残酷的关键时期。

导演汪遵熹表示:电视剧的摄制采用了纪实和惊险样式相结合的风格,突破了一般电视剧所用的那种封闭式场景,采用内外结合,以实景为主,整个电视剧中,我们采用了300多个场景,表现出比较大的信息量。采用了整场拍摄,让演员在表演中更真实、更连贯、更生动,借鉴了纪录片的摄制方式。

李准评价《周恩来在上海》:它很好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特别是过去大家感到敏感的、不太好写的人和事,如特科、左倾路线、罗章龙、陈独秀等,在这些具体的情况上,创作中没有回避。

献礼党的十八大

《我们的法兰西岁月》

总顾问:冷溶

总制片人:周莉

编剧:李克威、王斌峰、厉信婴、王思嘉

导演:康红雷

500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灾难深重。一批中国进步青年开始把寻找救国道路的目光转向欧洲,参加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邓希贤(青年邓小平)、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向警予、李维汉、李立三、陈毅等一大批进步青年先后来到法国,目睹了法国共产党与底层劳工的革命运动,在求生存、求真理的过程中组织了“反饥饿大会”、“拒款大会”、“里昂大学事件”等一系列爱国运动,最后自觉集合到了共产主义的大旗下,成立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邓希贤于第五次代表大会时入选书记局,并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踏上了前往苏联的列车。

《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主创人员查阅大量一手文献资料,采访了多位权威专家及革命前辈的亲属后人。在法国实地取景拍摄就超过一个月,是中国赴法拍摄影视作品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部。

康洪雷导演把充满说教意味的正剧变成人情味道十足的励志故事,让其充满感染力。

《恰同学少年》

出品人:朱彤、欧阳常林、王昌连

总策划:毛新宇、卢平、郑佳明、刘文武

总制片人:刘向群、罗浩

编剧指导:盛和煜

编剧:黄晖

500 

《恰同学少年》的定位是红色青春励志片。


​《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以毛泽东、杨开慧、蔡和森、向警予、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

《恰同学少年》通过独特的视角、凝重的思想内涵和高品位的叙事手法来解读伟人高尚的人生品格,改变了以往那种观念保守、呆板严肃、满口说教的形象,用更时尚的文字、更清新的风格,更开放的态度来拍摄,实现了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创作立意和创作风格上的突破和超越。

献礼辛亥革命100周年

《护国军魂传奇》

总策划:李春良、刘燕铭、于荣光

编剧:王倦

总制片人:蒋晓荣 

500

《护国军魂传奇》讲述重九起义后蔡锷及家人被袁世凯“请”到京城,扣为人质,蔡锷在看清袁世凯真面目后,破除重重困难,经日本,转台湾,香港地区,再过越南,最终返回云南反袁的故事。

在剧中,三股势力错综复杂,包括以蔡锷、梁启超等人为首的革命党人,以袁世凯、袁可定等人为首的一心只想称帝的北洋势力,以及以李经羲、孙海川等一心只想恢复大清王朝的清朝遗老。该剧的主要情节,就围绕这三股势力的关系展开。

《护国军魂传奇》剧情设计严谨,人物台词考究,在融合卧底、暗杀、策反、特务、军事对抗等等各种大片中商业元素的同时保留着对历史史实的尊重。《护国军魂传奇》为电视历史剧的类型化、传奇化、戏剧化、虚构化,探索了一种值得重视的新创作模式。 

献礼建党95周年

《海棠依旧》

总出品人:聂辰席

总顾问:周秉德、田向利等

编剧:张法纯

导演:陈力

500 

《海棠依旧》根据周秉德创作的《我的伯父周恩来》一书改编而成,讲述从新中国成立到周总理逝世期间,周总理工作和生活中的感人事迹。

《海棠依旧》遵循“大事不虚”的基本历史原则,以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派遣驻外大使、抗美援朝、万隆会议、邢台抗震救灾、中美建交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出周恩来勤政为民的大国总理风范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海棠依旧》有别于以往编年体的叙事方式和传统意义上的领袖传记,该剧不是以正面表现周恩来处身其中的那些重大历史事件和他的历史功绩为主要视点来结构故事,而是以西花厅为叙事的出发点和连接点,把镜头对准了周恩来总理和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波澜,围绕刻画周恩来性格设置戏剧冲突。

献礼孙中山先生诞辰周年

《孙中山》

总监制:赵化勇

总策划:胡恩、张华山

出品人:李培森

编剧:张笑天

制片人:任大惠

导演:沈好放 

500 

电视剧《孙中山》讲述了孙中山先生从1895年第一次武装起义到1925年北上,病逝于北京,近三十年的革命生涯。

孙中山的传奇一生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一个绝佳蓝本,该剧从1895年孙中山先生第一次武装起义开始,一直演到他1925年病逝于北京,详尽描述了广州起义、伦敦蒙难、建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创立民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改组国民党、国共合作、发动北伐等重大历史事件,可以说每个故事、每场战斗都险象环生、惊心动魄。

虽然是主旋律题材,但《孙中山》却跳出了一般同类题材的窠臼,通过许多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细节,塑造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孙中山。

献礼抗战60周年

《陈赓大将》

总顾问:宋任穷、向守志

军事顾问:彭一坤、陈知建

出品人:李培森

编剧:钱晶晶等

总导演:叶大鹰

500 

《陈赓大将》讲述了陈赓将军在南昌起义、抗法援越、抗美援朝等时期的传奇故事。

叶大鹰之所以执导该剧,是因为他家和陈赓家是世交,把拍摄《陈赓大将》当作对祖父叶挺将军的告慰。

《陈赓大将》为主旋律电视剧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思路。剧中有几处比较成功的细节处理:一是陈赓将劝降的蒋介石置于尴尬境地;二是陈赓巧妙在火车上逃避钱大均圈套;三是采取“牵牛计划”歼灭自负的李铁军军团。

《少帅》

编剧:江奇涛

总导演:张黎

顾问:张闾蘅、张闾芝 

500 

《少帅》以自传的方式,讲述了历史传奇人物张学良辉煌而又坎坷的一生。

张学良出生于军阀混战的年代,幼年丧母,是大军阀张作霖最钟爱的长子。这位顶着父亲光环的风流公子,自进入父亲创办的陆军军校起,便踏上了一条戎马之路:从最初带兵打仗到几经战争的洗礼,遭受过挚友郭松龄举兵反奉的打击,忍受着父亲被日本人谋杀的家仇国耻;最终担负起身上的家国重任,成长为东北三省的领导者。张学良为了中国的统一,实行“东北易帜”,对蒋介石绝对服从;但也因此,在九一八事变中,让日本人占领了沈阳。终于,他在三十六岁那年与杨虎城将军策划了西安事变,结束了内战,促成国共合作、一致抗日。

电视剧《少帅》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动荡的历史现实刻画得完整而丰富;同时将张学良这个人物飞扬的个性和传奇的经历,来了一次“尽可能的还原”,将这个人物一生的血与火,爱与怕,做了一番深情而又克制的描摹。剧中随着郭松龄率部起兵和皇姑屯事件两个重大剧情的推进,张学良这个人物的特质慢慢显露出来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