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的英国是如何重建货币信用的?(下)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英镑和先令这些词汇再次拥有了固定含义,人人清楚自己的财产价值几何。

币制改革的过程及结果

幸运的是,在此危急时刻,英国新政府当中已有一批人清醒地察觉:不能依靠绞索和烙铁令那些遭受破坏的商业和工厂恢复健康。

政府中的四个著名人物正高度关注通货状况,以便对症下药,他们分别是萨默斯、蒙塔古、洛克与牛顿。尽管糟糕的通货状况令英国备受磨难,进行货币改革成为两院议员的共识,然而对于何时行动以及采取何种具体措施却众说纷纭。有人主张等待英法战争结束之后再改革,有人则声称应该提高重铸货币的币值,比如原来1 先令兑换10 便士,后来改为1 先令兑换9 便士,或者9.5 便士。萨默斯与洛克并不同意以上主张,他们撰写小册子反驳上述观点。后来,洛克撰写了关于通货问题的精辟见解,集结成册并付梓印刷,在议员中间进行宣传。蒙塔古与牛顿则负责筹划具体措施,经过深思熟虑之后,1696 年他们决定制定《重铸货币法案》(以下简称《法案》)来解决这一通货难题。

500

牛顿

《法案》的主要内容有:首先,政府规定一个期限,在此之后旧币不再用作交税,民众在此期间将手中的旧币尽量上交政府。其次,政府经过对旧币的称重计算后折合成新币,在规定日期返还给民众。再次,政府按照原来的货币铸造标准,开始大规模机器铸币。最后,重铸货币所需的费用,通过增税的方式由民众承担。

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之后,这一《法案》立即在全国发布。1696 年5 月4 日,这一天值得全英国尤其是伦敦人永远铭记,因为自当天起,政府征税时停止接受不足值银币。政府布告宣称打制银币只能经称重后才能流通,每个拥有打制银币的人须在三天之内,将此银币装入一个密闭口袋上交当地政府。那些上交的银币经检查、计数、称重后,返还一张期票给银币主人,这张期票授权他们将来可按照旧银币的实际价值,折合成新币,从国库获得补偿。此方案一经发布,损毁旧钱币、熔化和出口新钱币的行为都停止了,大量足值钱币从秘密的抽屉和护壁镶板的嵌板中被找出来。至于那些残缺不全的银币,则慢慢流入造币厂被铸成新币。

与此同时,重铸银币的工作也准备就绪,政府在财政厅后花园里立起十座熔炉。此花园坐落于宴会厅与一条小河之间,后来成为白厅的一部分。每天大量不足值的克朗和先令(英国旧时的货币单位)在此变成银锭,再立即被送至伦敦塔的造币厂。

500

白厅

为防止旧币回收造成市场通货紧缺,蒙塔古决定加大力度生产新币。蒙塔古在《法案》中设定一周铸造3 万英镑或4 万英镑的目标,引起人们的纷纷议论,尤其令造币厂的老职员瞠目结舌,认为这是痴人说梦(因为他们确信,一周之内铸币总数达到15000 英镑已是壮举)。

但这个年轻的财政大臣(蒙塔古)及其铸币管理人(牛顿)的充沛精力和缜密计划,创造了一项更伟大的奇迹。政府下令,凡在伦敦接受完造币训练之人都被迅速派往全国各地。在布里斯托尔、约克、埃克塞特、诺维奇和切斯特都已建立造币厂,这种安排大受欢迎。新造币厂所在地区的群众以鸣钟与放礼炮的方式来欢迎铸币机器与工人的到来。每周的铸币数量增至6 万英镑、8 万英镑、10 万英镑,最后竟达到12 万英镑。即便铸币数量史无前例,但与国民的需求量相比仍然是杯水车薪。另外,并非一切新铸银币都进入了流通领域。因为整个夏秋两季,政治家们都围绕要不要提高银币面值的问题争论不休。许多人暗中希望1 先令可以升值为11 便士,因此而不愿将手中的新币抛出。新币仍旧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500

1695 年英国威廉三世1 克朗银币正面

此外,《法案》规定,恢复通货的损失要由公众共同承担。政府将旧币回收,返还给民众新币,国家财政因此承担巨额的补偿费用。这笔费用暂由英格兰银行承担,政府则以新开征的房屋税为抵押,这对当时不堪重负的英国人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这一办法还坑苦了那些辛辛苦苦积攒100 英镑以上积蓄的农民或商贩,他们的血汗钱被迫缩水为50 英镑或60 英镑。他们手中拥有不足值银币,并非自己的过错,但他们要承担这一损失。两弊权衡取其轻。蒙塔古深知重铸货币的弊端,但鉴于当时英国的情形如同腿部严重受伤的病号,如不截肢,失去的将是生命。所以,他认为决不能因小失大,力排众议,果断实施《法案》。

对于民众来说,开征新房屋税固然增加了他们的负担,但比起他们遭受通货膨胀的灾难则轻松得多。况且,拥有房屋的人仍是较为富裕的家庭,而贫寒家庭则免于承担此税。

尽管颁布《法案》存在一定弊端,而且恢复通货的损失仍要由公众共同承担,但它仍是正确决策。它毕竟暂时解决了燃眉之急:一方面,人们手中的不足值货币经过上交政府之后,不久便可获得由英格兰银行下发的可以流通的期票;另一方面,重铸新币的数量正在迅速增加,因而英国国内货币短缺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并未对贸易造成严重中断或干扰。

500

18 世纪的英格兰银行

1696年夏秋过后,英国的通货状况基本恢复,公共信用重新得以确立,贸易恢复,国库充盈。其最令人满意之处在于英镑和先令这些词汇再次拥有了固定含义,人人清楚自己的财产价值几何。从皇家交易所到林肯郡的沼泽,甚至威尔士最与世隔绝的小村庄,每个地方的人们都长舒一口气。人们无论在何处交易,买卖都井然有序,买家与卖家之间的货币纠纷事件不复存在。

英国经济的复苏保证了税收的充裕,进而为本国军队提供了充足的军饷,从而使得英国在对外战争中后劲十足,最终获得胜利。总之,19 世纪末的这场货币改革令英国平稳度过了内忧外患的危机,走上了长期的繁荣发展之路。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