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博:“马克思主义”真的是个失败的理论么?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闻博】
正值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与我们国家对马克思的纪念活动相比,部分西方媒体依旧坚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马克思主义思想。
作为老牌的自由主义经济媒体,《经济学人》最近就刊登了一篇名为《世界统治者:请读卡尔马克思!》的文章。
乍看这篇标题,我们可能以为《经济学人》承认了马克思学说的价值,然而稍稍细读之下,这篇文章秉承这家媒体一贯的风格,字里行间依然致力于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其称之为失败的学说。
在西方,不论是为保守主义还是自由主义观点的资本主义制度所簇拥,始终不懈地从本质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不过在两百年之际来看看这篇文章,倒是可以重新整理我们认识的机会,辩证地看待当今世界和未来的各种困惑。
这篇文章不短,但其思路却不复杂,它的主要论点如下:
第一,作者认为实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都经历了贫困饥荒和政治动荡;
其二,认为马克思所说的普遍福利只会养懒人,不利于社会进步。并且认为马克思忽略了资本主义中的创造力,资本主义并不是寻租者(rent seeker);
其三,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未能预测法西斯和高福利国家的出现,否定了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将植根于发达的经济之中的论断。认为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改革,也使劳动者拥有了稳定的收入、房产以及富足的生活。以上基本代表很多人今天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看法。
其实,这篇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很片面的。
首先,之所以看似实行社会主义理论的国家并没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富足,是因为这些国家的起点低,他们往往是在面临民族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之际,为了民族独立和现代国家的重新构建,才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一强有力的武器。
这些国家当时普遍处于存亡之秋,国内弊病丛生,因此还不具备实现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例如:十月革命前的沙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亚非拉的前西方殖民地等。恰恰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共产党组织了民众,把他们从比原始资本主义更残酷的封建压迫和外国殖民压迫中解放出来,这些国家才可能存在于今天的国际社会。
他们今天有的依旧坚持社会主义,有些则转向了资本主义,然而如果没有人民革命,这些国家中的多数可能今天都不一定会存在,而《经济学人》更可能在谈论欧美国家如何通过殖民贸易去恩惠未开化的亚非拉低等种族的问题。
而从一战到上世纪60年代,每次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影响力的上升期,也正值西方世界社会发生剧烈动荡或者重大危机时。这些危机无疑作为反例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痼疾,而根据《资本论》,只有到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马克思所预言的共产主义才能真正得以实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犹在眼前,现在就宣布资本主义的“最终胜利”实在过早而又健忘。
其实,马克思所指出的共产主义也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如今对比一个世纪前,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其丰富,在某些领域,当某些资源已经达到充分供应的时候,我们已可以观察到了某些类似共产主义现象的产生。试问现在还有多少人会去无限索取餐厅免费提供的米饭、喝光公司免费提供的饮料?
第二,资本主义社会的“成功”恰恰是因为它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例如工会、医疗保障、假期以及普及高等教育。
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不是马克思当年论述的那个资本主义的概念了,它是融合了共产主义理念的资本主义。生产力相对发达的情况下,社会的发展会自然而然地趋向于更接近社会主义的特点,这也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经济学人》作者所说的福利国家,比如北欧社会实行的高赋税、高福利制度,可以说是如今社会主义的另一种形式,设想假如税率提高到100%,而医疗教育住房和基础消费都以福利形式发放,这不就是共产主义么?北欧国家的普及免费国民教育的政策,使得其国民的教育程度达到世界之最,这不正是接近马克思所预言的解放人的主观能动性吗?
而关于马克思所说的普遍福利只会养懒人的结论也是很局限的。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职业的类型五花八门,不是每个人都要去大公司领薪水才是勤劳。艺术创作,家庭主妇们教育孩子和服务家庭等也是其社会价值的体现。毕竟每天朝九晚五、做一份数十年如一日连自己都不喜欢的工作,不是对人性的解放,而只是在资本家眼中的“勤奋”而已。在老板淫威下的“九九六”对比因为自己对事业的热爱而去加班,那是云泥之别,不能混淆。
此外,当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并且人的文化素质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之时,普遍的福利并不会滞后社会的进步,比如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正在逐步解放人力。
有些人担心,机器替代劳力会导致一部分人失业和社会动荡。但是回头看去,类似机器代替简单重复劳动的事件在历史上已经发生了不止一次了。如果一看到机器,就想到失业,马上想到吃人和社会危机的话,那当年人们主动废除奴隶制岂不是社会的自取灭亡?
其实,大可不必杞人忧天,恰恰由于大量使用机器替代人力,社会可以产生更多的额外财富增加,这些额外财富完全可以经国家之手用合理的财税调控手段,实现财富的再分配。例如,国家完全可以将这笔财富作为原来那些产线劳工的教育补贴,使得他们获得专业技能,重新有机会去实现他们理想,为社会创作更多的财富,同时实现自我价值。谁能说现在数以百万计的,坐在富士康流水线前的装配工,或是风雨中骑着电摩的快递骑手中,不存在一下个前棉纺工人张艺谋,前电表厂工人杨洁篪?
快递骑手为何就不能拥有想做产品经理、诗人的远大梦想?
很多人也许会像那篇文章作者那样,认为今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者已经拥有了相对富足的生活,并以此作为证据否认资本剥削的压榨性和残酷性。我只能说,请作者来中国血汗工厂走一走,去孟加拉平民窟看一看,看看那里的百姓是如何的生活状态。
其实他们的存在触手可及,只要翻过你的手机,展开你衣领内的标签,一行行“made in XXX”背后都有他们的辛劳和苦涩,但坐享欧美剪刀差之利的人们却有意无意地忽略这一切。要知道,这些西方国家所享受的廉价商品、充裕的假期以及富足的物质,正是建立在剥削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基础之上的。
西方国家固然可以炫耀苹果公司、谷歌、facebook之类的创新公司,然而离开了中印的廉价码农,离开了东亚国家高效廉价的代工产业链,这些公司今天的市值会蒸发多少?甚至他们能否崛起都是个问题。
上图:历史上和未来预测的各大洲人口分布,可以看出两个世纪来发达地区的人口比重正在不断下降。
对比两个世纪前,资本家不过是把剥削本国底层百姓挪移成了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底层百姓,类似富士康13连跳也不过是旧悲剧的新演绎罢了。
1900年欧洲加上北美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约为30%,其中南欧等欠发达欧洲的人口尚有很多未被卷入工业大生产之中,而在当时的亚非拉,除了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和若干殖民城市比如上海,绝大多数的地方几乎不存在什么产业人口。到了一个多世纪以后的今天,生活在发达经济体的人口比例只有世界总人口的20%左右,但其余80%以上的人口却几乎都被卷入了全球资本市场。
也就是说,100多年前,资本通过剥削20%的全球人口供养1%的资本家和贵族,而今天也可以用80%的人口去养1%的富贵阶层的同时,保障本国那剩余19%的人口去做做中产阶级的幻梦。这才是那些国家可以达到所谓的“普遍福利”的秘密。
发达国家拥有的高生活水平对比其他欠发达地区的赤贫,只能说明今天世界的两极分化依然骇人听闻。发达国家一方面用巨额的债务维系着绝对优势的武力,试图保证有利于他们的全球经济秩序能继续存在下去,另一方面他们又利用其无孔不入的媒体来宣扬这种不平等的合理性,这才是现实。几百年来资本野蛮的一面从未消失。
上图:比例不断上升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和最不发达经济体人口的不断增多显示了严重的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异。
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教,《资本论》也不是圣经,因此批评《资本论》不能未卜先知是可笑的。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替代占星术。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原则,它不是使用说明书,不是操作手册,不是什么宗教典籍那般告诉你只要天天祈祷,不吃这个不做那个,等到来世就能上天堂。
马恩等人只是指出一个模糊的方向,具体如何实现社会主义需要由生活在不同国家、拥有不同历史背景和生活习俗的人们去自己探索。如果用原教旨主义的思维去理解马克思主义,把近两个世纪前的一字一句当做神谕、逐条机械执行,那只能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亵渎。
马克思主义是活的,它只是一把叫做“唯物主义” 的钥匙,我们可以用它去打开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门,它只是新大厦的第一块奠基石,我们后人应该站在他思想的肩膀上更进一步,而不是把目光停留在过去。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