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教员父亲学教子,做个不跟风的家长!

500

微信公号ID:大民工


曾看过一项调查研究:

在我国,42%的母亲在孩子的教育中独当一面,32%的家庭中教育孩子的任务由祖辈承担,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过12%。[1]

剩下的教育功能,全都是学校,补习机构和软件在发挥。

知青曾经带过很久的家教,也当过学校的老师。问过很多的爸爸,最头疼的问题是什么。十个有八个回答,没有时间陪孩子。

孩子在学校里什么情况,如果我不把男家长留在办公室,可能他永远也不会知道。每次听着我讲他的孩子,脸上的神情,仿佛是在听别人家孩子的故事,双眼一亮:讶异,新奇,以及最后的愧疚。

1

常常有父亲和我讲,自己也想多陪陪孩子,但是工作忙。挣钱压力大,没办法。

要么就是,我男人家,不懂带孩子,动不动就把孩子搞哭了,还是妈妈带吧。

甚至有的爸爸,出去对外人,脾气超好,一回家就脾气很差,会打孩子。

我常说,孩子今天在学校的收获,回家想对你说,看到你敷衍的神情,孩子的脸也就灰暗了。

久而久之,你和孩子的关系,还没有小朋友的关系近。老是抱怨孩子不听话,不爱和你交流,渐渐的会越来越没办法交流。

最后的结果,家长很累,很生气,很焦虑;孩子很委屈,很无奈,很哀愁。

要么,送进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然后希望孩子能够提高,请来各种各样的家教,希望孩子能够成绩好。

孩子进入了放养状态,好坏,看天意。

更甚者,威逼利诱。做的好,就奖励孩子,比如写完了作业就看动画片,做的不好,就惩罚孩子,完不成作业,就不让碰手机。

久而久之,孩子做事,失去了“内驱力”,他会这么想,我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玩手机,我写作业的目的是为了看动画片。

久而久之,孩子的翅膀硬了,孩子上了高中,大学,你也不能天天盯着他了,惩罚也不怕了。

久而久之,孩子的心大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孩子想要的越来越多,你也满足不了了。

作家龙应台曾说过:其实父母跟食物一样,都是有“有效期限”的。

孩子小的时候,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

有的人直到到期验收,才幡然醒悟,醒悟醒悟,醒了也就误了。

有的人即使在忙,也会尽到陪伴的责任,而不是把教育的功能让机构去填补。

500

2

知青在教员系列的上期介绍过,湖南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里,有一个地王叫毛顺生。他的儿子,教员本人曾讲过,“我斗争的第一个资本家就是我的父亲。”可见毛顺生在当地也是富甲一方。

他不能容忍自己懒惰,每天起早贪黑,生之中基本上都一如既往地亲自劳动;自己不闲着,也从不让教员闲着,教员6岁时,就开始干零星的农活了。十四五岁时,就要经常往地里挑粪。农活比较少的时候,还要帮毛顺生记账。用教员的话说,是个“合格的监工”。

他一直信奉“不会算计一生穷的道理”,精打细算,他一文零花钱也不给孩子们。

每月十五,毛顺生对雇工们特别“开恩”,给他们鸡蛋下饭吃,不过从来没有肉。孩子们吃得比雇工还要差,既没有鸡蛋,也没有肉。

他理念先进,甚至在清朝就发行了自己的股票——“毛义顺堂”。他的股票兼具三种功能:

首先是通过发行“毛义顺堂”股票,把邻里乡亲的余钱收集起来投资。一开始,主要是亲戚的钱,比如毛顺生的岳父家。后来因为信誉好,乡亲们与同行也开始参与,都是为了升值。

然后,可以发给被他雇来的长工,当作工资,暂时代替银两。最后是可以发给生意同行作定金。

就这样,在他不断的投资运作下,他的资本逐渐增加到两三千元,在小小的韶山冲,这已经是很大一笔财富了。

毛顺生如果生在今天,那一定是个忙到飞起的人,一开始一无所有,结婚有了两个娃,迫于生计压力当了兵。

洋务运动中,张之洞的部队好比现在的BAT,什么都是最先进的,于是他选对了行业,去了大城市见了世面,思维开阔了,人生也就变样了,两脚离地了,病毒就关闭了,啥都上不去了,聪明的智商又占领……

等他从BAT辞职,带着攒下来的第一桶金,回老家开上了自己的小公司,辛苦挣钱,生意越做越大,员工越雇越多。一不小心然后赶上了P2P风口和数字货币风口,又是集资又是发行自己的币(股票),最后还上市了……

这样的人不可能不忙。

但这样的一个人,也没有缺位了孩子的教育。

他对教员的教育分为两方面。教员在他的教导和监督下劳动和算账,这都是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他身上的品质,审时度势,精打细算,严于律己,在潜移默化中,都传给了教员。

500

3

教育孩子的各个环节,什么最重要?

是培养孩子拥有内驱力。

孩子必须学到的技能,什么最重要?

是判断力。

老话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青不知道有多少人真的体悟了这句话。有多少人每天“鸡娃”,却从来不“鸡自己”。

“鸡娃”,是个网络流行词,就是一帮吃饱了撑的,自己飞不起来了,下个蛋逼着蛋飞的群体。这一帮吃饱了撑的,指的就是广大家长。

这个现象好不好呢,说实话,不好,讨论“赢在起跑线上”,有个前提,就是首先要知道往哪里跑,一伙连十九大报告都没研究过的家长,怎么可能知道往哪里跑呢?怎么可能知道往哪里用力正确呢?

所以才有了满世界盲目报班、游学,所以才有了从幼儿园开始的一条龙比拼,“鸡娃”来,“鸡娃”去,不过是在跟风。孩子学得了“术”,却没有学得了“道”。

孩子的学习,如果来自于家长的恐慌,没有任何内驱力,那么一旦放手,势必开始代偿性摸疯狂玩耍,泡吧,游戏。

孩子的人生,如果没有判断力,跑的方向都是错误的,即使赢在了起跑线上,有多大的意义呢?只能是跑的越快,错的越多。

知青曾经研究过很多的教育案例,研究过很多“神童”,看来看去,都不如教员父亲的做法好。

教员的父亲是怎么做的?他“鸡自己”。

从来没有松懈,从来没有堕落,从来没有放过一点的空闲时间。毛顺生以身作则的奋斗吃苦,换来了家大业大,但是最关键的,他做这一切的同时,把孩子带在了身边,耳濡目染之间,优良的品质就得到了传承。

在那个年代,如果跟风的话,依照毛顺生的家产,他会送教员出国留学,学成回国进入上海滩的圈子,想办法往上爬,和四大家族混在一起,最后去了台湾。那个年代的风气就是如此。

但教员身上拥有的,是“判断力”,不论何时,他都有“指挥若定失肖曹”的魄力,这句诗出自诗圣杜甫,说的是判断局势,做出决策,比萧何曹参都要厉害。

所以他在1920年说,欲改造中国,有两件事是最为急迫的:

其一,是对中国历史上的治理经验加以系统地整理与批判;

其二,是做实地的调查研究。

所以他没有出国留学。

教员父亲教育孩子,最大的亮点在什么地方呢?

相信聪明的读者已经知道了。在“陪伴”。家庭是最好的老师,传习是最好的教育。

不要盲目“鸡娃”跟风,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

给孩子“技能”,不如给孩子“成长的方法”。

帮孩子选择,不如教孩子如何去选择。

没有这样的能力不要紧,快去学习!鸡娃不如“鸡自己”。

500

4

发表在《Human Nature》杂志上的研究成果表明,父亲的缺位不仅会对孩子的心理有影响,甚至会对孩子的身体发育也有影响。[2]国内的多项研究成果,证实了同样的观点[3]。

美国的耶鲁大学曾做过研究,表明由父亲带大的孩子,在学校里表现更好,在社会上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心理学家说:父爱不可缺少也不可能替代。妈妈的感性和爸爸的理性带给孩子的教育是不一样的,童年有爸爸的陪伴能够给孩子许多性格方面养成带来好的方向。

其实稍微留意,你就会发现,父亲陪着长大的孩子,会成长的更优秀。

爸爸带的孩子,自控能力更好,他们更加遵守规则,更能懂得责任。

爸爸带的孩子,天然更具独立性,更能适应环境,更少对人依赖。

爸爸带的孩子,更加坚强勇敢,更懂得直面困难。

爸爸带的孩子,更加自信从容,内心更具有安全感,不会因为挫折而气馁。

很多的父亲,向往事业的成功,可是缺位了子女的成才,家庭的美满,事业的成功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无论是位高权重的落马贪官,还是事业有成但罹患绝症的富豪,没了他们,别人照旧生活,世界照样转。

但父母不行,这个角色对孩子而言,不可替代。

有多少人事业的成功,如霍英东、何鸿燊,让人艳羡,但亲子、家人之间感情的淡漠,却让人生光华黯然失色。

真正的陪伴,是关怀、沟通和理解,“收益”超过任何学习培训、物质满足。

《穷爸爸、富爸爸》里有句话:“所谓成功,就是有时间照顾孩子。”

一个“伸手可及”的爸爸,胜过无数老师。阳光明媚时,带着孩子,去爬山感受自然;雨过天晴后,陪孩子在鳞次栉比的高楼间追寻彩虹;孩子有心事,不妨做一个知心的“哥们”;孩子失败了,给他鼓励,给他自信。

即便你不能回家,一次视频、一条微信,也能讲述属于俩人的秘密。孩子的成长转瞬即逝,不要忽略掉陪伴的时光。

500

500

[1] 张宏.幼儿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探析[J].甘肃教育,2009(05):12.

[2] Kitae Sohn.The Null Relation between Father Absence and Earlier Menarche[J].Human Nature, 2017, Vol.28 (4), pp.407-422

[3] 孙莹,MITCHELL C,MCLANAHAN S,SCHNEPER L.文献快报(2):父亲角色的缺失与儿童端粒长度缩短相关[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03):324.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