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宿命,就是超越你的原生家庭

文 | 李栩然  潇潇

首发 | 栩先生(ID:superMr_xu)

 

1

前段时间,有一部热播剧叫《都挺好》。

我也在别人的安利下补了下课。

才发现,这部剧之所以那么火,就在于它直接触碰到了无数人心中的痛点:原生家庭。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哲学上关于人生的终极三问。

每个人在成长一生的道路中,都会伴随原生家庭的烙印。

我曾经写过一句话:

多数人,甚至都根本没有意识到,年轻的时候你之所以要过这种生活而不是那种生活,你之所以是这种气质而不是那种气质,之所以会这么想而不会那么想,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你的原生家庭。

《热锅上的家庭》一书,为“原生家庭”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成长的家庭,同时它强调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期限可能是一辈子。

这个影响期限如何证明?

现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便是一个典例。

她从小父母离异,与继母关系恶劣,一度被父亲软禁起来,童年生活非常缺少关爱。

从家中逃跑后,陷入了极度的经济困顿之中,一直靠看亲生母亲眼色,伸手要钱才勉强完成学业,她的一生都充满了钱与爱的巨大内心诉求。

在原生家庭没得到过温暖,张爱玲的婚恋之路走得也十分坎坷。

她的三段感情中,对方均比她大,且有两段双方年龄差距悬殊,她爱胡兰成,卑微到尘埃里,却最终被辜负。

张爱玲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在她的小说中体现出来。

她在多篇小说中,塑造了经济拮据,又得不到家庭关爱的悲惨女性形象。如《半生缘》中的顾曼璐,《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等。

张爱玲的成就很高,已经成了现代文学史上无法绕过的一座山峰,但她所看到的世界,依然是悲苦的一生。

我在刷知乎的时候就发现,没过多久,关于“原声家庭”的问题就总会在知乎上被讨论成热榜话题。

其中有一个经典的问题是:“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模样?”

知友们的回答可以归结为正负两方面效应:

正面来说:

一个好的原生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多半胆子很大,开朗仗义,这种孩子不畏惧别人的目光,自信、敢作敢当,处事有灵活性,不容易对困难屈服。

因为有把握被爱,所以更倾向于追随自己的内心而活。懂得关心别人,与缺爱孩子的礼貌拘谨不同,相处起来让人很舒服;

与之相反:

一个不好的原生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内心多半伴随着心理阴影,常常表现出自卑、敏感、脆弱、无助的情绪,做事情缺乏信心和勇气,畏首畏尾,不能坦然的面对失败,对自我不满又很难改变和走出困境,

看待问题更为悲观,喜欢独处,亦是孤独,没有归属感、安全感,对这个世界疏离,很难与别人建立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

可谓一针见血。

2

既然原生家庭对于人的影响是深入到骨髓的,那么,原生家庭的创伤又是怎样形成的?

1、 缺少家庭成员的关爱

在影响原生家庭幸福指数的因素中,缺爱是造成家庭成员心理创伤的首要原因。

家庭是一个系统,它的构成要素是家里的每个成员,这个系统有规则有矛盾,只有家庭成员间互相理解与关爱,才能开启家庭健康平稳的幸福模式。

同样在电视剧《欢乐颂》中,樊胜美生长在一个贫穷、重男轻女的家庭,哥哥不争气四处惹事,母亲只知道找樊胜美拿钱,甚至哥哥的孩子也要靠樊胜美养着。

好不容易独自一人在上海闯荡七八年,做到资深HR的职位,月薪过万,但依然没有存款。

她租住在普通的小区,和两个初入职场的新人合租,与帅哥约会后,得到的购物卡、包包都拿去变现。

到了30岁的年纪,一心想攀上高枝拯救自己的命运,无奈她的家庭是一个无底洞,次次把她拖回尴尬窘迫的境地,对她好的王柏川她看不上,条件好的对她不真心。

最后,她说出了那句经典的台词:“一个人的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宿命”

500

樊胜美身上映射出了很多在大城市拼搏的小人物的心理,只不过她比一般人更可怜。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樊胜美,缺乏自信,没有原则,不懂自爱,为了改变命运,只能拼命工作,姣好的容貌和工作能力与现实状况形成强烈的反差,在理想与现实之中痛苦着挣扎着。

在《欢乐颂2》的大结局,她仍然单身一人,她的悲剧命运除了来自于原生家庭外,还在于她自始至终都没有明白,唯一的救世主只有自己

同样参演《欢乐颂》而且一炮而红的曲筱绡扮演者王子文,在戏里拥有一个非常有背景而且幸福的家庭。

而在戏外,她五岁时父母离异,从小跟着妈妈一起生活,十四岁开始独自一人闯北京,当过北漂也当过韩漂。

原生家庭和过多的经历,使她变得非常独立,在参加综艺节目时自曝,与父母没事从来不联系,因为没有人关心。

看到秦沛对子女非常关心,表示自己非常羡慕,内心敏感而渴望被爱,直言原生家庭的伤痛会带一辈子。

好在戏外的她足够勇敢、足够上进,敢闯敢拼,在现实生活中的奋斗态度和剧中的曲筱绡异曲同工,在收获事业的同时她也收获了一名低调的富二代老公,过得很幸福。

2、 父母离异或单亲

知名歌手、演员马天宇,外表是一个非常阳光帅气的大男孩儿,有着治愈系的笑容,总给人如沐春风之感,实际上却有着相当悲惨的原生家庭。

家里四个孩子,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5岁时候母亲因病去世,父亲也因为负债远走他乡,讨债的人来扫荡家里也抱走了他的弟弟,从此之后就再也没见过。

他和两个姐姐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为了生计,马天宇不到16岁就成为了一名北漂,睡过地下室,做过最底层的工作。

后来参加东方卫视主办的选秀节目《加油!好男儿》,获得武汉赛区冠军、全国总决赛第六名、全国网络人气冠军。在朋友的建议下,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而后成名。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马天宇,性格非常独立,内向敏感,生活中不喜欢跟别人接触。

关于恋爱观,他希望对方是一个非常独立,很有个性,保持自我的人,不喜欢对方黏着自己,不喜欢对方跟自己撒娇,自己也不会黏对方以及跟对方撒娇,凸显出他在原生家庭背景下塑造的性格。

当然因为过多的经历,他也是一个非常有爱,成熟执着,非常努力的男演员。

500

同样令人感慨的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成长经历。

奥巴马的母亲出生在美国堪萨斯州的一个白人中产家庭。读大学期间与一位来到夏威夷大学留学的黑人高材生侯赛因·奥巴马相恋,那时候在美国,白人与黑人通婚尚不合法。

所以遭到了奥巴马外祖母的强烈反对,无奈奥巴马的母亲未婚先孕,随后辍学在家,在她18岁的那年诞下了奥巴马。

不久之后,这位父亲便因为学业抛弃了家庭,长期的分居生活最终导致二人离婚,而奥巴马的母亲也在事后得知,这位父亲不仅结过婚而且有两个孩子。

奥巴马的母亲带着小奥巴马过上了穷困不安的生活,更是因为母亲的再嫁来到了印度尼西亚。

庆幸的是,奥巴马的母亲对他非常严格,无论何时都未曾放弃对他的教育。

后来奥巴马重返美国读书,而母亲也在追求自己梦想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直至去世。

奥巴马的母亲对他影响深远,是母亲培养了他坚定的自信心,美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虽然身处离异家庭,但从不缺爱,这培养了奥巴马知错就改,极富同理心,认准方向就勇往直前的性格。

凭借自身的努力,奥巴马先后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法学院,在47岁那一年,当选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裔美国人总统并且连任。

3

3、 物质上的贫瘠

还记得那个被导师摧残致死,跳楼自杀的武汉理工大学研三学生吗?

他叫陶崇园,2019年3月26日,澎湃新闻报道,在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法院第六庭,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老师王攀与陶崇园的姐姐及父母签订了和解协议。

2018年3月26日,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研三学生陶崇园从宿舍楼上坠下身亡,在此之前他的导师王攀曾长达四年对其进行骚扰控制。

他长期命令陶崇园为自己处理生活琐事,包括送饭、打车、订票、叫起床,按摩等,甚至让其喊自己爸爸,说一些“永远爱你”之类的话。

不堪精神压力的陶崇园最终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摆脱导师。

陶崇园事件发生后,我在文章《如果格局决定了人生,那到底什么决定了格局?》中写过:

一个贫寒家庭的子弟,在背负全家期望的求学道路上究竟要面对多大的压力。

不敢懈怠、不敢出错、不敢顶撞、不敢出格、不敢退步,一个不慎就是万劫不复。

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不仅没有家庭可以提供帮助,而且根本不敢告诉家里,因为害怕让本就艰辛的父母再承担更多压力。

他们不是不想挥洒自如,不是不想从容淡定,不是不想拍案而起,欠缺的,只是那份天然的底气。

他的其他同学也被老师指使过,但最后都不去了,陶崇园为什么不能?这与陶崇园的性格脱不了关系。

陶崇园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好不容易考上了名牌大学并继续研究生学业,他不可能不珍惜学习机会,原生的贫穷家庭培养了他懦弱、不敢反抗的性格,内心脆弱,不敢拒绝。

导师深谙陶崇园的性格,并利用他的缺点对其加以利用。

许诺的“每年5000元生活补贴和毕业优先推荐美国读博”成了陶崇园悲剧的阀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陶崇园没有选择。

当精神无法承受导师无限制的压迫时,他没法挣脱,只能去死。

寒门出贵子,有时候也容易出性格不那么完整的人。

之前,我写了一篇文章《假如没有上大学,你会错过什么?》。

里面讲了一个我的读者小高的真实故事。

她是一个生活在西部的28岁女孩儿,由于父母经商,从小衣食无忧,但也因为父母忙于生意,没怎么顾及过她。如果是因为生意忙也就算了,但她的父母对她真的不上心。

父母给她的从来都是“有条件”的爱,只有在学习上取得好的成绩,父母有了炫耀的资本,她才能被“看见”。

当她没有完成父母期望她“留学”的要求,反而出国后就因生病回国,让他们感到“没面子”“丢脸了”的时候,她的父母几乎抛弃了她。

她的病持续了近5年,在她人生最黑暗的时刻,她的父母只管喝酒打牌,每次看病都是她一个人约车去,约车回。

有一次她请父亲为她联系一个病友,她父亲忘记了,之后还满不在乎地对她说“你生病是你的事,不要找我”。

在她住院的时候,父亲只在一次喝醉酒后过来还“大闹病房”,连旁边的病友父母都诧异地问:这是你女儿吗?

好在丈夫对他不离不弃,一直陪在她身边,她一结婚,父母就迫不及待将她和爱人一起赶出了家门。

而那时候,她的病正是最重的时候。因为生病,怀了孩子也没敢要,在身体刚撑得住时就出去找工作。

那是她最低谷的时候,也是一切“否极泰来”的起点。因为大学里英语特别好,过了专业8级,凭借这一专长,她进了一个少儿英语培训公司。

3年后,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客户资源,开始自己创业。后来,她的身体恢复了,有了自己的宝宝和爱自己的老公,以及一份收入不错的事业。

但是原生家庭带给她的痛是不可磨灭的,好在还有学习作为她的动力,让她在最低谷的时期能够触底反弹,看到人生的希望。

4

有问题的原生家庭,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这本书给出了答案。

书中提到,在问题家庭中成长出来的孩子有很多共性,具体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好孩子。好孩子多数在在学业、事业上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表面上成功强大,但却有一颗孤独悲伤的灵魂;

第二类是失落的孩子。他们安静内向,表面上看起来脾气好,不会添麻烦,但实际上内心孤独抑郁;

第三类是问题孩子。问题孩子用一种过激的方式揭露家中的问题,成为了家庭的矛盾中心,他们常常被责怪,得不到支持,内心十分无助;

第四类是吉祥物。这类孩子就像家庭小丑一样,为了应对家庭问题,他们故意搞笑,打破僵局,幽默的背后,其实是难以愈合的创伤和无处释放的情绪。(《黑暗骑士》中的小丑很可能就是出自这种家庭)

出生并不能由我们自己决定,那么,如果我们没有出生在很理想的家庭,我们该如何修正原生家庭的影响呢?

人的性格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影响作用而成,所以并非不能改变。

《超越原生家庭》一书指出,原生家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我们发现自己,做自己,并且保持亲密关系。

心理治疗师把这个过程叫做“分化”

只有成功“分化”的人能够修正原生家庭的影响,而他们无一例外地体现出了以下两点:

1、目标指向性

目标指向性就是,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知道什么对自己是重要的,有明确的目标,真实地表达自己,不被其他人所影响。

在外人面前表现“真我”时,反而会拥有深刻、良好、愉悦的人际关系,而且这种人际关系的维系也相对容易得多。

因为目标指向的人,专注于确定和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不需要别人的认同和尊重,这样的关系不靠利益或者情感维系。

2、能够区分思考与感受

“分化”不成功的人总把主观感受当作客观事实,并且特别爱钻牛角尖,死板又教条。

这样的人在与人交往时,往往非常敏感脆弱,并且常常为了某些事情,做出不合理的妥协,又或者过于情绪化。

成功“分化”的人有自己的立场,同时也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他们愿意接受各种信息,但不会被情感所控制,也不会指责跟自己观点不同的人。

成功“分化”者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应对方式。

总结来说,就是两个原则,一是要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二是灵活善变,拥有改变现状的积极性和动力。

原生家庭不好并不可怕,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我们就可以趋利避害,发现自我,成就自我。

我想起,在《假如没有上大学,你会错过什么?》这篇文章后,小高留下了一段深入肺腑的动人留言:

我到现在最感激的人是自己,因为那是无数个孤独奋斗的日子。

从小读书,我就是全靠自己,作业,学习,升学,高考,每一步几乎都是自己做决定。唯一的好就是练就了我敢想敢干,独立自强的品质。

而现在,我也是持续每天学习,突然发现我把好多人都抛下了。

成功的路上根本不挤,因为很多人根本不能持续做下去。

不要去证明,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默默的。一腔孤勇,成长完成,不证自明。

参考资料:

《欢乐颂:从樊胜美的遭遇看原生家庭给一个人带来的影响 》

《马天宇单身原因首次公开,他的恋爱观是这样与众不同》

《人物 | 人类学博士单亲妈妈—奥巴马的原生家庭》

《陶崇园坠亡后的这一年》

《你的不幸福,真的全归咎于原生家庭吗?》

《热锅上的家庭》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

《超越原生家庭》

《金锁记》

—— END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栩先生(ID:superMr_xu)

作者李栩然,知乎个人成长、职场干货领域60万赞答主,微信上最会写毛泽东的人。特别擅长将个人成长干货与历史人物故事相结合,观点独特、内容有趣,每一篇阅读都是十万+。

喜欢他的文字,想阅读更多关于毛主席的文章,推荐同步关注他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栩先生”,后台回复“毛泽东”或“犀利时评”,一定不虚此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