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唐峪乡农户家中发现一只豹,意味着什么?
11月24日,在山西由临汾市代管的县级市霍州市陶唐峪乡,农户在院子里发现一只豹。这一事件意味着什么?

进入民居的豹
首先,下结论,这是一个处理得不错的野生动物与人互动事件。但它也反映了栖息地存在的问题。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事情始末,捋捋时间线:
11月22日
白天,有人网上反映在霍州市陶唐峪乡沙窝村和义城村的交界处南山沟发现豹
晚上,有人在闫家庄村附近发现豹
陶唐峪乡政府证实发现了豹,并发布民众应对豹的安全提示及保护通知
11月24日
早晨,陶唐峪乡南李庄村一农户院子里发现豹,农户报警,豹被林业部门来人带走,送到了野生动物救助站
01
豹是从哪里来的?

山西地形图局部,框出了太岳山脉和霍州市
看看山西省地图,霍州市在太岳山脉南端的尾巴位置。太岳山是有豹种群的,栖息地核心是晋中介休市绵山镇的绵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根据北京大学王一丹博士提供的华北豹栖息地模拟图,陶唐峪乡刚好在一个很大的栖息地斑块边缘。

王一丹博士模拟的华北豹栖息地地图(局部),陶唐峪(尖头标记)东边蓝色的是栖息地斑块
几个猫盟成员去过紧挨着霍州市的沁源县,在那里打听到,霍州市略靠北的地方当地居民目击到豹。顺带一提,沁源县的华北豹目击频率是很高的,而且范围也很广,几乎覆盖全县。所以霍州市这个地方有豹扩散,也是不足为怪的。
这只豹是一个亚成体,从看不到蛋蛋和小个子(霍州林业局副局长说它有60多斤)判断,应该是母豹。它是一个刚刚离开豹妈,尝试自立门户的年轻个体。一般来说,雌性猫科动物独立后移动的距离较短,所以很有可能,在陶唐峪不远处有华北豹的繁殖种群。

在卫星地图上标出目击豹的三个点位:沙窝村→闫家庄村→南李庄村,可见豹的行进路线是往西的,南李庄村和沙窝村的直线距离大概6公里多,走的不算很远。但是,往西都是农田和居民区,没有森林,所以往西走是无法建立栖息地的。
02
这件事告诉我们什么?
一句话,告诉我们的是栖息地的连通性对于豹的重要。
像这只豹遇到的情况,从大型猫科动物保护的角度看,值得关注的有两点。
一是栖息地或资源是否不足。如果栖息地和资源不足,不仅要挨饿,也要面临近交带来的遗传问题。太岳山的华北豹种群密度我们还不了解,所以无法下定论,如果这只豹掉头走回老家太岳山,是否能找到栖息地。

王一丹博士模拟的华北豹核心栖息地分布图,蓝色红边的是栖息地斑块
二是栖息地的连通性是否被割断。因为开垦、修路、城市建设等原因,栖息地被割裂,扩散的动物就有走到“不合适的地方”的风险。比如著名的美洲狮个体P-22(关于它的故事,请看《世界上最有名的美洲狮离去了》),它从圣莫妮卡山(Santa Monica Mountains)进入洛杉矶,因为有多条公路的阻隔,它无法离开,只能定居在格里菲斯公园(Griffith Park)。

2014年的P-22,它至少在2012年就在格里菲斯公园定居了 图片来源:Santa Monica Mountains National Recreation Area
太岳山脉在历史上是一个完整的栖息地,但现在破碎化比较严重,绵山保护区是其中比较完整的一个大斑块。来到陶唐峪的豹就是一个栖息地破碎化而遭遇困境的例子。
大型猫科动物需要很大且生态环境完整的栖息地,但为野生动物划出大块的栖息地,在人口密度高、经济发达的地区,千难万难。这种情况下,保障已有的栖息地互相连通,要比建立一整个大的栖息地更具有可行性。这也再度提醒我们,生态廊道和共存保护的重要性。
03
官方的应对是怎样的?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应对的不错的例子。
11月22日陶唐峪乡政府发布的《关于陶唐峪乡境内发现野生豹的安全提示及保护通知》,大概说了以下几件事:
1 请村民提高安全意识,不要单独外出,晚上减少活动
2 豹是国家保护动物,不要驱赶、围捕
3 不要恐慌,乡政府已经联系了相关部门,专业人员正在处理
4 如果发现踪迹,乡政府24小时有人值班,随时电话联系

豹被抓获之后,霍州林业局副局长介绍了事情的经过:
发现豹的人家报警以后,林业局在早上6点多就接到陶唐峪乡政府的电话。林业局的人不到8点就赶到了现场,跟临汾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野生动物保护科联系,接下来临汾市野生动物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来到现场,10点多进行麻醉。现在豹带到了临汾市动物园的野生动物救助站,会根据健康状况决定要不要放归野外。
我们不妨在这里参考一下国外比较有相关经验的地区,处理人豹冲突的流程。印度的人豹冲突发生比较频繁,他们总结了一套处理此类事件的方式。根据马施特拉邦林业部的《人豹冲突管理指南》(Human-Leopard Conflict Management Guidelines):
发现事故后,联系专门的控制室(control room),然后通知到相关的官员和行政人员(比如林业部和民事管理部门),然后开始实施行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信息畅通,并建立专门的接收信息渠道。

印度马哈施特拉邦(Maharashtra)恰坎(Chakan)一只闯进居民区的豹,被印度的野生动物保护组织Wildlife SOS控制救出
从联系工作人员和随时保持信息畅通两点来看,霍州各部门做的不错。
据当地村民说,民警也很快地赶到了现场,进行封锁和警戒。这也是一个很正确的措施。根据印度的经验,处理进入居民区的豹,控制民众不要围观或者过分接近,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否则可能会使动物应激。
我们可以对比人和大型食肉动物发生互动的其他事件。去年9月在四川甘孜州白玉县,人口密集的县城出现了一只豹(《豹子进城了,是放生野外还是留它吃顿饭?》),虽然当地森林公安、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工作人员赶到了现场疏散人群,但已经聚集了大量的民众围观甚至驱赶。(对人来说)幸运的是这只豹很虚弱,没有伤人。

四川甘孜州出现在闹市街头的豹,引起众人围观
但另一个例子就不那么幸运了。2021年出现在黑龙江密山市临湖村的老虎“完达山一号”,引起了好奇村民的围观。民警赶到来疏散人群时,老虎已在人、汽车、无人机的反复刺激下受惊,在奔逃过程中咬伤了一人(《那只伤人的东北虎,结局将会是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这起新闻里出现的豹,遇到人的反应是先逃跑,想要躲藏起来。豹基本不会主动攻击人,除非受伤,或过度惊吓而应激。现在很多人对野生动物和人发生的互动表示担忧,认为“保护野生动物会危及人的安全”,我们的带豹回家项目也在这方面受到过质疑。但野生动物和人是可以在维持适当距离,并建立成熟应对机制的条件下,做到相安无事共存的。在中国,乃至“人类世”的全世界,人和野生动物近距离共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04
这只豹能回归山林吗?
野生动物救助站一开始就表示,会根据健康状况决定是否放归,也是一个好迹象。
保护野生动物终极的目标,是保护完整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不能仅仅停留在保障某个个体的福利。像华北豹这样的大型食肉动物,已所剩无几,一个个体不能回归野外,就是丢失一份宝贵的基因多样性。把一个野生个体关在动物园获取“长期饭票”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

东北虎“完达山一号”被放归以后,被黑龙江东京城林业局的红外相机拍到
但在动物身体虚弱,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情况下,可以先进行适当的救助和野化训练,一段时间后放归。比如西宁野生动物园的猞猁“天线宝宝”,被发现的时候是个病弱的亚成体,花了一年左右疗养并训练之后放归野外。
总结一下就是:当地民众和主管部门都在过程中保持了安全距离,处理也周全谨慎,希望能坚持以放归为第一目标的救助原则,期待这只“小”豹可以回归到安全的山林。随着野生动物种群的恢复和发展的继续,类似的事件可能还会更多,我们需要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Athreya V, Belsare A V. Human-leopard conflict management guidelines[J]. Kaati Trust, Pune. India, 2007.
[2] Guidelines for Human-Leopard Conflict Mitigation
Indo-German Biodiversity Programme
https://indo-germanbiodiversity.com › publication



猫盟CFCA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