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 vivo :如何赢下苹果、华为和小米?
中国的智能手机,一个字形容,就是“卷”。
这么“卷”,你知道谁是中国手机市场的销量第一吗?
答案,并非苹果、小米、华为,而是vivo。
根据IDC发布2025年三季度手机报告,vivo已经第四次稳居中国市场份额第一。
这不禁让人好奇,能够打败众多对手,vivo拼的是技术、营销还是渠道?第一背后,又面临何种挑战?
乡镇卖场是起点如果说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段专属BGM,那对无数80、90后来说,步步高音乐手机的广告旋律一定拥有姓名。
2000年前后,宋慧乔手持步步高音乐手机与那首朗朗上口的音乐,传遍街头小巷。
广告之外,其实当时大多数人对这个品牌还是相对陌生;因为那时手机市场流行的是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等国际品牌。
这些国际品牌,渠道基本是“总代理制”模式。
也就是说,产品从厂家到消费者,需经过全国总代理、省级代理、市级代理至少三个环节,如果每个环节消耗约5%的利润,整体渠道成本高达15%以上。
渠道成本高就算了,这种模式短板在于,市场反应迟钝,难以渗透到三四线城市以及县级市场。
这背后的机会,在于当时国内手机正从“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变,低线市场潜力初现。
于是,步步高出来“改写”行业了,开始自建渠道与区域代理结合。
具体而言,在各省设立分公司,城市设立办事处,县级市场设立工作站,形成直达基层市场的销售网络。
一方面,与经销商共建的渠道模式,把销售体系划分成若干个区域,然后通过股权捆绑,让每一级代理商成为利益共同体。
另一方面,为合作门店提供包括展示柜、销售人员、店面装修在内的全方位支持,甚至派遣经过专业培训的促销员驻店销售。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确实很多乡镇门店,是一边放着”da la da la da”,一边极力推销着步步高音乐手机。
而当时消费者品牌认知度低,再加上店员甚至是熟人的推荐,很容易就影响购买决策。
我们再回到智能手机时代。
2011年4月,vivo推出首款智能手机vivo V1,开始在全国各大市场铺开。
当时,小米刚成立,荣耀尚未诞生,华为也才刚砍掉运营商定制机。
而且那时电商还不发达,早期友商无法触及的县、乡镇市场,这让vivo的商业化效率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占据了大多厅店的手机柜台空间。
截至2024年,公开资料显示,vivo线下门店已超25万家,到2025年进一步提升,门店类型覆盖直营店、代理商体验店及经销商加盟店。
发展到今天,在终端市场,vivo的渠道和促销策略与小米、华为、苹果、荣耀等友商仍不太相同。
抛开直营店不谈,vivo在一些省份仍不采取类似“代表处”的管理模式,而是将代理权限下放到省级,即非直营模式。
该模式可以充分调动省级代理公司的积极性,在渠道产品激励政策、市场投入上做到灵活和差异适配。
例如,新品上市期间,vivo针对不同零售商客户可以满足不同的ST(指出货)激励和SO(指销售)激励,这与一些友商的做法形成不同。
另外,在部分地区和门店,vivo品牌的促销员与门店销售业绩形成相互关联的关系,即导购员的福利待遇与该门店的进货、销量正向影响。
从而使得门店会优先保证vivo的第一主推位置,在份额上形成对友商的竞争优势压制。
所以,vivo的渠道玩法,深耕多年,可以说功力深厚。
差异化定位是核心除了渠道的先发优势外,vivo在产品层面,也下了功夫。
这主要体现在细分市场与产品定位上的把握。
首先,是对影像需求的把握。
事实上,vivo的成功与企业对早期影像需求的把握也有关。
2016年前后,由于当时酷派、魅族、金立、Redmi、荣耀、联想等品牌都将主攻中端机市场作为核心商业策略,且彼时消费者有高频的换机需求,各家厂商均通过机型打造来赢得增长,并细分出多个系列来丰富产品线。
而拍照,就成了vivo试图深耕并打造出差异化竞争力的关键方向。
其逻辑在于,在智能机蓝海时代,拍照功能完美的产品更能成为用户换机的理由之一。
客观地讲,多年过去,vivo成为率先突出重围的玩家,并跻身主流阵营,影像也的确功劳不小。
沿着影像往深入拆解来看,回溯历史vivo在这条赛道上的投入也足够早足够大,2018年,vivo成立一个知识图谱团队,2019年启动自研影像芯片项目,到2020年与蔡司达成全球战略合作,vivo还组建过超过千人的影像研发团队。
产出方面,从“微云台”防抖技术,到自研影像芯片V1,再到V3+与VS1双芯片组合,VCS仿生光谱技术……
其次,是对高中产品的精准定位。
vivo的出道,便是“农村包围城市”。事实上,智能手机行业中低端机占有60%~70%的份额,高端机大概在30%左右。
所以vivo,也针对中低端产品和高端产品形成有不同的打法。
针对中低端产品顾客更加聚焦价格、性能等特征,vivo一方面持续在续航、充电、屏幕、游戏、系统等基本品质上保证产品的耐用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再通过渠道的优势,更好支撑终端销售。
而在高端领域层面,除了其它旗舰性能,vivo还可以借助自身过往的影像优势,进行产品打造,最后逐渐将其转化为撬开旗舰机大门的品牌心智。
分析机构预测,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相机镜头出货量增长3.8%,2025会持续提升,同时在影像芯片加持、大底传感器普及、长焦镜头强化以及AI算法深入融合下,手机影像能力将成为高端旗舰手机“弯道超车”的重要因素之一。
来自研究机构Counterpoint的数据同样表明,去年上半年,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影像旗舰手机占比达35%,同比增长了12%。
所以,在产品层面,vivo一方面用影像打开市场,一方面又用影像撬动高端市场,精准的找到了自己的“名片”。
行业内卷,高端与AI仍是挑战不过,从另一个角度,影像是可以成为入场券,却不是高端俱乐部的永久通行证。
最明显的趋势是,智能手机行业的影像旗舰技术正在变为普惠。
伴随华为P系列、小米15系列、荣耀Magic 7系列、OPPO Find X8系列、一加13、iQOO 13等大多数机型都在试图构建影像竞争力时,vivo原有的影像护城河壁垒日渐变得承压。
这个结论和vivo目前在高端市场的份额表现,其实指向同一个核心:vivo确实通过影像技术建立起了一定的用户认知,但还有很大空间。
问题可能就出在“高端认同感”上,说得直白点,是品牌在用户心智中的高端地位还需要加强,高像素不等于高段位。
坦率地说,大多数用户心中的高端手机不单是跑分软件的数字,不单是广告牌上的代言人,而是消费者潜意识里的条件反射。
当想到“高端手机”时,苹果、华为的名字会自动浮现。这种认知背后,是品牌十余年技术沉淀、品牌叙事与用户忠诚共同形成的效应。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在去年全年国内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中,vivo无缘前三。
全球范围内,市场调查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高端智能手机销量中,vivo也暂未上榜。
vivo也试图在努力,胡柏山曾表示:高端突破必须在长期赛道上坚持投入,没有捷径可走。
不过,高端需要信仰,就像奢侈品需要故事。
在消费电子行业,高端意味着可以带来更多的经营贡献和品牌价值。
所以,无论是高端核心底层技术上的颠覆式引领性创新,还是高端品牌价值、声量带来的独特感知,vivo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回到第二个问题All in AI 。
当下,AI手机尚没有绝对的玩家优先出圈,目前的AI手机更多是智能体的落地,缺乏震撼级、现象级技术、新产品。所以,AI手机仍然是长期投入,需要考验包括vivo在内的厂商耐心和长期投入能力。
坦白说,vivo在此领域有所布局,比如vivo落地蓝心大模型,将千亿参数AI系统塞进X200系列。但另一方面,AI手机同样是同台竞技,友商们也在争先发力,只是谁能率先引领行业将是所有厂商的一道考题。
至少目前,vivo尚不能言已在此构建了绝对的行业壁垒。
回过头来看,高端化是系统工程,参数领先只是入场券,用户心智才是终极堡垒。
当技术内卷触及天花板时,真正的护城河源于情感共鸣与品牌信仰,而这恰是vivo打造高端和讲好AI故事时需要关注的点。
小结新的故事还在继续,高端机战场的内卷没有停止,AI也让手机用户对未来终端智能产品充满期待。
短期看,vivo可以通过在中低端市场的出货优势保持份额领先,但只有赢得高端,才能赢得更稳固的品牌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