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换未来:阿里巴巴的“激进理性”与战略深水区

阿里巴巴最新财报呈现出鲜明的两面性。

2025年11月25日,阿里巴巴集团的2026财年第二季度(截至2025年9月30日)财报。数据显示,集团实现收入2477.95亿元,剔除已出售业务(如高鑫零售、银泰等)的影响后,收入同比增长15%,展现出核心业务依然具备强劲的增长动能。

500

与亮眼的营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利润端的大幅下滑。经营利润仅为53.65亿元,同比骤降85%;经调整EBIT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为90.73亿元,同比下降78%;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209.9亿元,同比下滑52%。

一边是收入稳健扩张,一边是利润深度承压。这背后,折射出阿里巴巴正处于一场深刻而复杂的战略转型之中。

三大核心业务呈现分化态势

阿里巴巴三大核心业务板块呈现明显分化态势,既反映了公司在复杂市场环境中的经营韧性,更凸显了其在AI时代战略布局的初步成效。

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本季度表现稳健,为集团的技术投入与国际化扩张提供了坚实的现金流支撑。

2026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该板块总收入达1325.78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核心电商业务收入1029.33亿元,同比增长9%;客户管理收入同比增长10%至789.27亿元,在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展现出较强的抗压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即时零售业务成为最大亮点,收入同比大幅增长60%至229.06亿元。淘宝闪购带来的订单激增是主要驱动因素,表明阿里正通过提升服务响应速度与用户体验,在存量市场中成功开辟新增量空间。

阿里云智能集团本季度表现亮眼。2026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该业务收入398.24亿元,同比增长34%,增速显著提升。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九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且AI业务在云业务外部商业化收入中的占比持续扩大。该技术成果未来有望反哺电商与国际业务,优化搜索、推荐等核心环节的运营效率。

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扭亏为盈,证明了其海外模式的可持续性。财报数据显示,该业务实现经调整EBITA盈利1.62亿元,较去年同期的亏损29.1亿元大幅改善,标志着其海外扩张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尽管各业务板块呈现积极信号,阿里仍面临国内消费复苏不确定性、国际地缘政治风险以及AI技术持续投入的压力。未来几个季度,如何平衡短期盈利与长期战略投入,将是决定其转型成效的关键。

一场以利润换未来的赌注

阿里在收入稳健增长的同时,利润却大幅下滑,原因为何?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云计算正从基础设施升级为智能引擎。据国际权威机构Omdia最新报告,2025年上半年中国AI云市场规模已达223亿元,预计全年将实现148%的惊人增长;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飙升至193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

面对这片确定性极强的黄金赛道,阿里选择全力冲刺。

据了解,过去四个季度,阿里已投入约1200亿元资本开支,占其此前宣布的“三年3800亿元AI投入计划”的三分之一。更令人意外的是,阿里吴泳铭提到:“如果现有节奏仍不足以支撑增长,可能会进一步加大投资。”

阿里不惜血本的投入,源于残酷的竞争现实。

根据国际调研机构Omdia数据,2025年上半年,阿里云在中国AI云市场份额达35.8%,超过第二到第四名的总和。但在大模型推理、行业垂直解决方案、边缘计算等细分领域,华为云、腾讯云、百度智能云乃至字节跳动等新玩家正加速追赶。在AI技术迭代以月为单位的今天,领先优势稍纵即逝。

如果说AI云是面向B端的长期布局,那么即时零售则是阿里在C端发起的“闪电战”。

在传统货架电商流量见顶、用户时长被短视频蚕食的背景下,阿里亟需一个高频、刚需、高粘性的场景重新激活用户活跃度。淘宝闪购不仅提升订单频次,更将线下商超、生鲜、药品等万亿级本地供给纳入电商生态,为平台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500

2026财年第二季度,阿里即时零售业务收入同比暴涨,这是加大补贴、物流网络扩张和流量倾斜后的结果。2026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数据显示,阿里即时零售收入为229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43.21亿元暴涨60%,而第一季度即时零售业务收入为147.8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32亿元增长12%。

收入暴涨伴随着高投入。2026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阿里销售和市场费用66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324.71亿元,同比增长104.8%,主要归因于对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的用户体验投入。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首席财务官徐宏表示:“三季度是闪购业务投入高点,随着整体效率的显著改善和规模稳定,预计闪购业务的整体投入会在下个季度显著收缩。”这或许或许预示着其补贴驱动型增长阶段接近尾声,下一步将更注重健康度与可持续性。

在AI+云计算和消费领域的高投入,解释了为何阿里在收入稳健增长的同时,利润却大幅下滑,这不是经营恶化而是阿里主动选择将利润转化为战略资产的结果。

从短期看,巨额投入确实挤压了利润空间,影响了财务报表的表现,但从长期看,这些投入正在为公司构建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选择短期利润,可能意味着错失未来;选择长期投入,则必须承受当下的压力。这场以利润换未来的赌注能否成功,尚需时间检验。

转型关键期:增长与阵痛并行

2025年8月,阿里巴巴集团官网完成更新,原先复杂的“1+6+N”架构被清晰的三大板块所取代——阿里中国电商集团、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云智能集团和所有其他业务。

事实上,这次组织调整的序幕早在两个月前就已拉开。2025年6月23日,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发布全员邮件,宣布将饿了么、飞猪合并入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这一动作已透露出公司战略转向的明确信号。

回顾2023年3月,阿里巴巴启动“1+6+N”组织变革,旨在让各业务更独立、更敏捷地应对市场变化。在当时环境下,这一分权模式确实帮助阿里实现了业务聚焦与降本增效,各业务线在独立运营中逐步建立起自负盈亏的能力。

然而,经过两年实践,该模式的局限性逐渐显现。重新回归“大集团”架构,意味着阿里巴巴正以全局价值最优为导向,重新划定战略重心与资源分配,聚焦消费与AI+云两大核心战场。

当然,任何重大组织变革都伴随着阵痛,阿里巴巴此次架构调整也不例外。

短期内,业务整合带来的管理成本上升、人员调整引发的组织动荡、资源重新分配导致的某些业务收缩,都将对公司的运营效率产生一定影响。那些被划入“所有其他业务”范畴的板块,可能面临资源支持减弱、发展节奏放缓的挑战。

在财务表现上,这种阵痛已经有所显现。2026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尽管阿里在AI和即时零售领域增长迅猛,但利润端却承受压力,反映出战略投入期“增收不增利”的典型特征。

更重要的是文化层面的整合挑战。从从分权到适度集权,意味着决策机制、考核逻辑与协作模式都将发生转变,需要全体员工在思维与行动上实现同步调整。

综上所述,从集权到分权,再到如今的适度集权,阿里正在寻找最适合当前竞争环境的组织模式。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这种敢于自我革新的勇气,或许正是科技巨头持续进化的重要动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