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巴西农业崛起的秘密2-巴西是怎样成为世界牛肉第一出口大国的5

让巴西牛肉产业崛起的因素中,必须提到当地修建的小土坝工程。

小土坝不仅解决了让养牛业很头疼的旱季饮水问题,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那就是大大减缓了牧场的退化速度。

巴西这种热带草原地区发展畜牧业不如拥有温带草原的畜牧业强国,其中很大一个限制因素就是旱季时非常缺水。

这里还是以生产了巴西60%牛肉的塞拉多草原为例。

500

塞拉多草原地理位置

当地气候为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高达1000到1500毫米,但80%集中在雨季。

500

旱季长达半年。由于纬度低,所以蒸发量巨大。旱季时,河流、湖泊等地表水枯竭,牧草枯黄。而且牛需要走很远去仅有的水源去喝水。这就造成旱季里牛不长肉。

我们可以看农场主保罗利诺的描述。

他拥有位于米纳斯吉拉斯州南部的美景农场。1992年他买下美景农场。长期过度放牧使得草场土壤退化,牧草产量低下。1236公顷土地上最多只能养450头牛,也就是大约3公顷牧场才能饲养一头牛。每头牛要饲养4年才能出栏。一开始他以为问题出在牧草上,便投资更新牧草品种。然而,新种的牧草第一年长势喜人,第二年就大幅减产,到第三年牧场又恢复到从前的状态。

他这才意识到,生态环境恶化才是草场退化根本原因。这里十年有八年旱,一二月份还有长达45天的大伏天,酷热无雨,满目枯黄。泉眼和溪流都干涸了,整个农场只剩下一处水源。他说:“牛群吃了很多的草来养膘,却要行走4公里到水源地找水喝,刚刚增加的营养都消耗在路上了。”

他下定决心整治农场的生态环境,请来巴西农业研究公司的卢西安纳研究员帮忙解决这个难题。卢西安纳给他推荐的小土坝水库让保罗利诺的牧场得以恢复。

500

这些小水库选择农田低洼地,用推土机推出漏斗形的池塘,然后再用推出来的土在池塘周边围成堤坝,形成5000至1万立方米的小土坝水库。他说,小土坝水库成本低,工程简便,作用却很大。雨季时蓄水备用,旱季时放水灌溉。水库里的水还具有向四周渗透的扩散效应,使周边地表保持湿润,保护牧草和灌木的根系,防止土壤板结和退化。小水库的水向地下渗透时,又提高了地下水的水位。

保罗利诺便在牧场上开挖了200多个小土坝水库。有的开挖在低洼地,利用地势蓄积雨水。也有的开挖在山岗上,利用地势落差将水引灌到牧场,省力又省钱。

这些小土坝水库的建成,让美景农场原先浅褐色的大地变成了绿意盎然的草场。农场内有3处泉眼重新冒出了泉水。这些泉水还用不完,可以提供给相邻的农场。

500

生态环境的改善使美景农场的土地更加肥沃,牛群从450头增加到1200头,每头牛只需养2年便可出栏。农场收益越来越多使保罗利诺信心更足,他又租赁了相邻农场的800公顷退化草场,进一步扩大了生产。

根据巴西农业研究院研究,这种小土坝,可以显著改善旱季时的用水状况。肉牛可以在不到500米以内就可以喝到水。此前牛群需要走四十多分钟才能喝到水,现在走五六分钟就可以了。

这样就减少了在旱季高温下为了去远处喝水的应激、减重情况。旱季牛群的死亡率由此前的5%以上,下降到只有0.5%。

此外,此前牧场全年可以放牧的时间只有8个月,现在可以放牧的时间为11个月。旱季时,只要补充少量饲料即可。

从2000年以来,巴西农业研究院开始在塞拉多草原推广这种小土坝。巴西政府对修建小土坝的牧场提供最高50%的补贴。

那么为何塞拉多草原的牧场不用地下水、引河水的方式,来解决牛饮水问题和牧场在旱季枯黄的问题呢?

不用地下水是因为这里的地下水少且埋藏深。

塞拉多草原地下是巴西地盾。下面都是花岗岩、片麻岩、石英岩等不透水的结晶岩。这种石头透水率很低。地表水难以渗入岩石,因此就很难形成大储量的地下含水层。

500

此外,当地的地下水埋藏也很深,需要超过100米深度才能出水。

不引河水的原因是工程巨大,耗资巨大。而且旱季烈日下蒸发量太大,所以得不偿失。

而且巴西的农业基本不灌溉。所以如果巴西肉牛养殖,用开采地下水、引河水的话,就会削弱单位面积价值很低的养牛业的利润。

而修建小土坝水库,加上土壤改良、选育适应热带气候的肉牛品种-内洛尔牛、选育适应本地情况的热带牧草-臂形草和固氮菌。以上四项就让巴西肉牛产业得以弥补此前肉牛养殖的短板,养殖条件反而超过了拥有温带草原的传统养牛强国。

巴西塞拉多草原是热带草原地区,现在反而有了温度优势,可以实现全年户外放牧。而温带草原地区,冬季有修建牛舍的成本。因此巴西现在不仅可以饲养肉牛,而且成本还比拥有温带草原的传统养牛强国要低了。

接下来要讲的,就是巴西摸索出的农林牧复合系统。

农作物-畜牧业-林业整合系统,是巴西为世界农业贡献的集约高效且具备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

农作物-畜牧业-林业整合系统,简称ILPF,是葡萄牙语Integração Lavoura–Pecuária–Floresta的首字母缩写。

该模式让农地轮番用于作物种植和畜牧,其间种植一条条林带,牲畜可吃其树叶。

这种模式可以实现一地四用。耕地可以在种植完大豆后,接着种植玉米或者棉花。然后种植牧草,养殖牛群,用牛粪肥田。土地上种植的树木可以砍伐后卖掉。

这种模式下,单位面积的载畜量可以提高3倍。农场经济效益增加了25%以上。因此,对于畜牧业来说,这种模式可以不需要砍伐森林来开辟牧场,只需要把退化的牧场恢复即可。

该模式出现的背景是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巴西出现了大量退化牧场。现在巴西的牧场总面积近2亿公顷,还有接近一半退化。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巴西就希望建立农林牧复合系统,提升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即大农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并恢复退化的牧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2011年,巴西启动低碳农业计划,将农作物-畜牧业-林业整合系统列为核心技术之一。并在2012年由巴西农业研究公司负责全国推广。

农作物-畜牧业-林业整合系统非常灵活,有如下四种方式:

一、短期的无林农牧轮作模式:先种植2到3年作物,然后作为牧场放牧3到5年。耕地循环轮换。

二、林牧系统:第1年种树,第2年起放牧,持续10年以上。

三、农林系统:每年在树行间种作物,树种为果树或固氮树。

四、农林牧系统:这是最完整的系统,是塞拉多草原很典型的系统。

下面就以在塞拉多草原应用的农林牧系统来分析。农林牧系统为期10年。下面是每个时间点要做的事情。

第一步:对土地施用石灰和磷肥,进行土壤改良。然后划分土地用途。通常为20米宽农作带、3到5米宽林带的条带式布局。然后安装围栏、饮水系统、修建简易道路等基础设施。

第二步:种植树木如桉树后,第1到第3年,实行大豆和玉米轮作。在大豆行间,混播臂形草种子。该牧草用于覆盖耕地,后面会用于牧场。

第三步:第4年到第6年,全面转为牧场。开始砍伐少量树木。

第四步:第7到10年,树木已经长得很高大,牧场需要改为耐阴牧草。然后砍伐所有树木。重新开始新的一轮循环。

下面就梳理农作物-畜牧业-林业整合系统每个环节起到的作用,就知道为何该系统会有那么惊人的效果。

先看农作物种植环节。

该环节会给畜牧养殖地带来的好处有:

一、降低养牛的育肥和运输成本。

大豆、玉米都是养牛需要的饲料。牧场和饲料产地相邻,这意味着巴西的肉牛可以就地育肥,降低运输成本。

而美国和澳大利亚都是先在草原上饲养,然后运输到粮食产区集中育肥。

二、耕地中有作物种植季残留的养分,可以让牧草生长更好。

三、作物秸秆覆盖地面,可以减少土壤表面水分蒸发,降低地表温度,这可以让牛感到舒适。此外,秸秆可以作为旱季时牛的应急饲料。

再看畜牧环节。

该环节给农作物种植带来的好处有:

一、牛的粪便让土地变得肥沃。

二、适当踩踏耕地,会激活土壤。牛的踩踏会让坚硬的地表疏松,加速地表水的下渗速度。并形成微坑,保住地表的水分。此外让秸秆等植物残体被踩入土壤中,加速秸秆的分解。

据研究,牛适度踩踏后,土壤入渗率提高30%到50%。

最后看林业环节。

该环节给畜牧养殖带来的好处有:

一、种植的树木会形成树荫,显著降低地表温度,让牛感觉更舒适。

巴西饲养的内洛尔牛能适应40度以下的高温。但是塞拉多草原旱季地表会达到50度以上,而高温会造成牛的应激,食欲下降,日增重减少,繁殖能力下降。

所以牛喜欢树荫。我们可以观察到夏天里牛喜欢趴在树荫下吃草。

500

而巴西人也注意到这一点。研究表明:

树冠下气温比裸露牧场低6到10度。地表温度差可达15到20度。

在无遮荫牧场,牛群70%时间聚集在围栏角落或水塘边。而在有树荫牧场,牛会分布在树荫下。全天采食时间增加2小时以上。

所以巴西人养牛的理念是让牛群在树荫下成长。

二、涵养水源,提高地下水水位。

桉树等深根树木,会改善地表水下渗到土壤中的速度,抬升地下水水位。而这有利于牧草生长。

三、让牧草生长更好。

由于树荫下温度较低,加上树木蒸腾作用,空气中湿度较高,所以会延缓旱季牧草枯黄时间。戈亚斯州某实施农林牧系统的农场,旱季牧草绿叶保留时间比纯牧场延长20到30天。此外,树荫下草类因免受强光灼伤,粗蛋白含量更高,纤维更嫩。

因此农作物-畜牧业-林业整合系统比单独的农作物种植、放牧的经济效益要更高。尤其是提高了牧场的承载能力和牛的舒适度。

由于这种技术进步,巴西出现了牧场面积在减少,牛肉产量反而在增加的情况。

根据巴西地理与统计研究所和巴西农业研究公司的数据,巴西从2006年以来,每年牧场平均每年减少约100到150万公顷。而2024年巴西牛肉产量反而比2010年增长了36%以上。

显然,巴西的肉牛养殖已悄然发生了一场革命。它再也不是过去的养牛弱国了!

接下来请听下集,巴西如何紧跟时代,实行智慧养殖,让巴西成为世界牛肉产业综合竞争优势最大的国家。然后巴西牛肉借助机会一飞冲天。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