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痛与蜕变:理想汽车Q3财报中的“进”与“退”

500

11月26日,理想汽车交出了一份复杂的成绩单。

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理想公司营收为274亿元,依然排名新能源车企前列,汽车毛利率为16.3%,剔除10月底理想MEGA召回成本的影响,整体毛利率约为20.4%。

相比于去年同期,这个数据是缩水的,但我们看到理想三季度在研发上投入了更多的钱——三季度研发投入30亿元,全年研发费用预计120亿元,创历史新高。

500

理想第三季度财报

为什么在毛利下降的同时,还要加大投入?

其实在今天,新能源能保持一直盈利并不是个简单的事,因为时代已经不是彩电、冰箱、大沙发包打天下的时代,而是一个越来越卷的时代了,一年两迭代,价格战愈演愈烈,就连特斯拉的毛利也在走低。

而在目前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市场,我们发现,理想的阵痛源于他们正在主动摆脱“路径依赖”,从增程时代的“单打冠军”向纯电与增程“双动力”全面发力。

这种转型需要勇气,也需要承受短期压力,但也是走向长期成功的必由之路。

500

理想汽车成立之初,凭借增程式电动技术这一差异化创新,成功开辟了家庭用车市场。

当其他新势力纷纷押注纯电路线时,理想以第一性原理思考用户需求,选择增程技术解决里程焦虑。

这一创新让理想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找到了自己的蓝海,在新势力中最先盈利,毛利率也是独一档的水准。

及至今天,理想在20万元以上SUV市占率也高达12.31%,绝对王者。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理想L系列面临越来越多针对性挑战。

岚图FREE+对标理想L6,问界M8和M9狙击L8和L9,零跑C10公开对标理想L7。

500

理想L6

曾经作为理想标志性优势的“冰箱、彩电、大沙发”也被众多竞争对手模仿,乐道、蔚来都在新款车型上配齐了这些。

华为余承东最近一次内部讲话中提到:“智能汽车淘汰赛才刚刚开始,没有谁能靠一款车高枕无忧”。

李想其实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当越来越多的对手开始模仿理想,理想又该怎么办?

2024年,理想主动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通过MEGA开辟自己的纯电路线。

然而,这款被寄予厚望的纯电MPV在市场上遭遇了不小的挑战,也没有达到预期。

好在理想展现出了难得的应变能力,迅速调整战略,将纯电车型的发布计划重新规划,全力修炼“内功”。

一年后,成果逐渐显现。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理想MEGA登顶50万元以上高端纯电MPV市场,获得三季度该细分市场销量冠军。

更为重要的是,理想又在2025年下半年接连推出两款纯电SUV——理想i8和i6,形成了“增程+纯电”的市场新格局。

500

理想i8

截至三季度末,这两款车型累计订单已突破10万辆,展现出强劲势头。

理想的调整节奏为什么那么快?

这正是因为理想在增程时代就一以贯之的“用户思维”,在转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i8上市初期,曾因“冰箱彩电大沙发”没有标配而受到质疑,理想并没有硬刚,而是迅速调整营销策略,统一价格配置并官方降价1万元,随后在8月-9月迅速实现保底交付量超7850辆。

而面向年轻家庭用户的理想i6,则通过原厂自行车架、拖车钩等精准的场景化配置,成功击中目标用户需求痛点,上市后订单迅速突破5万辆,以至于2025年产能已提前售罄。

此外,理想汽车还围绕纯电车型构建了完善的超充网络体系,有效解决了用户的里程焦虑。

截至10月底,理想超充站已突破3500座,自建的5C超充网络成为纯电产品的重要竞争力。

500

理想超充站

VLA充电功能更打通了“自主找桩-泊车充电-自动驶离”的全流程,实现了充电场景的智能化闭环。

在电动化技术方面,理想汽车也开始自研碳化硅功率芯片、自研自制碳化硅功率模块以及新一代电驱动总成三大核心技术,并应用于理想i8及后续纯电产品。

如果说,过去的理想是增程车的单项冠军,那么今天用“两条腿”(增程+纯电)走路的理想更像是一个六边形的战士。

500

成为全能战士的过程,必定是一个补缺口的过程。

理想补缺口的手法,AI领域,软硬件一体全栈搞研发。

面对人工智能驱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理想并不满足做一个汽车制造企业,而是准备成为“全球领先的具身智能企业”。

2025年,理想完成了一次组织架构重大调整,从职业经理人模式回归创始人体系。

这一变革使理想能够更快响应市场变化,聚焦战略方向与产品创新。

在智能化领域深耕研发。理想2025年全年研发投入预计达120亿元,其中人工智能领域投入超过60亿元,在芯片、基座模型、底层操作系统、核心控制器等领域全面深入自研。

高研发投入的核心成果集中体现在VLA司机大模型上,作为理想全栈自研的辅助驾驶系统,VLA司机大模型于8月随i8同步交付,9月开启全量推送,迅速成为用户高频使用的功能。

500

VLA司机大模型带来六大维度提升

截至三季度末,VLA大模型累计行驶里程已超3.12亿公里,里程渗透率较推送初期提升2.2倍,每日活跃度提升3倍。

更值得关注的是,10月VLA月度使用率达到91%,用户渗透率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VLA司机大模型的技术优势在于其独特架构——通过视觉、语言、动作的融合,模拟人类驾驶的推理与决策过程。

区别于传统端到端架构的模仿学习,VLA司机大模型通过强化学习不断进化,会根据用户驾驶行为和使用偏好,迭代成长,最终越来越接近用户自己的驾驶风格,成为“私人司机”。

在智能座舱方面,理想同学也从智能语音助手进化到“智能体”阶段,能够实现自主使用工具、完成复杂任务,并具备专属的记忆理解。

500

理想智能座舱

理想同学智能体通过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连接。

例如,基于与美团的合作,理想同学可以自主调用美团工具,帮助用户完成点餐和导航到店取餐的全流程。

一个汽车企业,为什么要搞芯片、搞大模型?

其实马斯克的特斯拉也是如此,今天新能源汽车的迭代,已经不是比拼三大件的时代,而是一个真正拼科技的时代。

消费者的口味和认知也在发生变化,过去是看品牌,现在是看实打实的技术。

而这种转变为理想提供了机会:通过强化技术叙事,而非单纯依赖“三大件”,实现从汽车制造商到科技企业的品牌过渡。

值得一提的是,三季度的理想现金储备高达989亿元,在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现金流将成为车企能否坚持到最后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充足的子弹,将为理想的转型提供殷实的保障。

500

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曾提出过一个“创造性破坏”理论,他认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并非简单的价格竞争,而是源于对旧有技术、模式和市场结构的“破坏”,并由此创造出新的需求、新的产业和新的增长点。

这个过程就是“创造性破坏”。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50%,市场竞争进入新阶段。理想这次转型,正是“创造性破坏”的体现:

它摆脱了过去的路径依赖,从增程“一张牌”,升级为手握增程、纯电两张王牌,从一家车企转型为一家智能科技型企业。

而这种战略转型的成效也有望在2026年得到逐步显现。

在产品策略上,理想将减少SKU数量,将每款车的一个配置做到极致。这有助于理想集中资源打造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复刻理想 ONE和L9时代的“没有对手”的体验。

500

理想 ONE

此外,随着自研芯片、电池等核心技术的上车,理想在整车产品力和人工智能体系化能力上,也有望超过2022年理想L9时代的领先程度。

在全球化布局方面,理想也已迈出实质性步伐。

目前,理想首个海外授权零售中心已于10月在乌兹别克斯坦开业,11月完成哈萨克斯坦市场授权零售中心落地,初步覆盖中亚核心市场。2026年,理想还计划逐步拓展拉丁美洲、欧洲以及东南亚市场,实现全球重点市场全覆盖。

在财报电话会上,CEO李想本人也对未来的展望充满信心:

“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元年从汽车机器人正式开启,千亿收入只是起步,以上三个关键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第二个十年发展的基础,它比上一个十年更难,也更具挑战性。我们深知未来的竞争不在一时一刻,而在方向的长期选择和持续投入的定力。”

这种信心源于理想已经证明的产品定义能力和正在构建的技术护城河。

回望来路,理想L系列在20万元以上中高端SUV市场,曾超越BBA等豪华品牌,位居销量第一。

展望前路,理想i8和i6累计10万辆订单已预示纯电战略的初步成功,近千亿现金储备让理想拥有持续投资,转型为具身智能领域企业的底气。

在“破立”之间,理想汽车正在换挡提速,准备迎接下一阶段的奔跑。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