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白女,开始追捧“亚洲审美”?

最近,一张面孔的横空出世,几乎以一种暴力的方式美翻了整个欧美互联网。
她就是乔布斯的闺女伊芙·乔布斯。
不少网友都被她的穿搭风格、妆容吸引了。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这怎么和我们现在的白开水妆容、伪素颜之类的风格这么像?

乔布斯小女儿靠“一张脸”封神?
这位一向低调的千金,凭借寥寥几张在社交场合的照片,迅速被捧上神坛。
一袭简约黑西装搭配原生感的妆容,24小时内就收获超过万点赞,邓文迪等名流纷纷留言。

网友们对她的评价也并非简单的漂亮或有气质,而是极具分量的新标签——赛级白女。
赛级这个词本身源于纯种犬比赛,意味着血统、品相各个方面都无可挑剔,是经过严苛标准筛选出的完美标本。
用在人身上,尤其是年轻女性时,它不再局限于审美,更暗含了对其出身和基因,乃至背后所代表的一切稀缺资源的综合崇拜。

耐人寻味的是,欧美网友对伊芙的审美解构,与国内时下最流行的审美标准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
仔细观察那些被奉为神图的照片:野生毛流感的自然眉、轻薄透亮仿佛像天生的“伪素颜”底妆、饱满润泽的水光肌……
她的形象,既拥有西方人立体的骨相支撑,又精准命中了东方审美中对于清透、自然、元气的偏爱。

过去,欧美更崇尚轮廓分明、小麦肌肤、妆容张扬的热辣风格,典型如卡戴珊。
但现在,白女流行的是一种去除了攻击性、强调原生感与健康度的干净美学。
这套公式,对于熟悉韩系、日系的我们而言,简直再熟悉不过。
这类审美的核心点,就是强调天生丽质的状态,追求一种“我本来就这么好看”的毫不费力感。

白女们的审美和我们越来越像了,流行风向也在全球互联网上悄然调转。
我们玩转了近十年的心机裸妆与水光肌,如今正被大洋彼岸的时尚偶像们奉为圭臬。
这绝非巧合。

欧美审美正集体“脱欧入亚”?
欧美审美集体“脱欧入亚”的论调看似夸张,实则精准击中了一场持续十年的过度审美反弹。
“卡戴珊式”是社交媒体早期的产物。
在千人一面的信息流中,想要突围就必须具备视觉攻击性。夸张的轮廓填充让五官在小屏幕上更具辨识度,小麦肌与紧身衣形成强烈视觉冲击,浓妆艳抹的妆容在滤镜下更显立体。
此时的审美不再是个人表达,而是一种被算法驯化的竞争工具。普通人跟风模仿浓妆,改造身材,本质是希望在网络中获得同等的注意力资源。

但这种审美经过多年流行,已经饱和过度,大家都产生了视觉疲劳。
《美国心理学杂志》有一个研究显示,长期接触浓妆网红内容的青少年,身材焦虑发生率提升了72%,年轻人已经不堪重负。
极致的外放和张扬之后,人们开始渴望回归内敛与平静。对真实感(哪怕是一种精心营造的真实)的迫切渴望。
此时,强调原生感、自然的亚洲审美恰好提供了逃离出口。
自然眉不追求绝对对称,水光肌保留皮肤本身的肌理,伪素颜承认轻微瑕疵的存在。
这种保留缺憾的完美,既缓解了视觉疲劳,又消解了一定的审美焦虑。

其次,亚洲文化正在打开欧美市场,审美话语权不断变高。
以韩国K-pop为例,它搭建了审美认知的桥梁。BTS 的 YouTube 播放量超百亿,BLACKPINK 的巡演门票在欧美秒售罄,2025 年全球音乐榜单前十中韩国艺人占比超过一半。
韩剧的流行,又让玻璃肌、伪素颜等亚洲审美符号被自然植入进了欧美流行圈里。
这种文化包裹审美的传播方式,让亚洲美学变成了日常。
成分党护肤、功效型彩妆、精准护肤……这些亚洲审美语言共同对抗着欧美传统理念。
亚洲流行不再是模仿者的角色,而是制定者。

当然,社交媒体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TikTok的“造神”机制,让审美趋势得以病毒式扩散。
一个妆容教程可以在几天内获得全球数千万的播放量,一个像伊芙·乔布斯这样的“赛级白女”可以凭借几张静态图片瞬间封神。

这种快速且扁平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以往由欧美时尚杂志和顶级秀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审美话语体系。
亚洲的审美元素能够更快地被看见、被模仿,然后被再创造。形成内容种草 — 话题发酵 — 审美认同的快速链路。

这场欧美审美转向的本质,其实是全球审美权力的重新分配。
美的标准从未静止。

如何安放自己的审美?
风格来来去去,潮流总是换了一茬又一茬,我们到底该如何安放自己的审美?
核心就是构建起一个自己的体系。
科学找风格,绝非凭感觉试错,而是基于生理特质、心理认同到生活场景的三维匹配。
通过可量化的方法锚定个人审美坐标,最终实现用风格服务于自我,而非迁就风格的状态。
学会与潮流建立一种健康、主动的关系,将它视为一个丰富的“素材库”。

首先要适配个人生理条件,脱离骨相、肤色、五官比例的潮流都是空中楼阁。
冷静分析你的脸型、五官量感大小与分布、身材线条与比例,还要确定肤色的冷暖基调,了解皮肤肤质。
只有掌握基础信息,才能精准匹配。
例如轮廓与妆容的关系。
如果眼距宽、面部扁平留白多,应该要避免浓妆压缩留白显拥挤,多多尝试淡颜系妆容;如果骨相立体,眉骨高、下颌线清晰,过度追求伪素颜反而会弱化骨相优势。

其次是心理认同。
很多人跟风潮流是因为“别人说好看”,而不是“自己穿得舒服”。
这个时候,我们要利用情绪反馈来筛选出自己真正认同的风格,避免审美分裂。
每次尝试新风格、穿新衣服、化新妆容后,可以自己主动记录以下信息:
身体舒适度、社交反馈中的自我感受以及独处时的镜前状态。
是否愿意多看几眼,还是想赶紧换掉?被夸时是否开心,还是觉得这不是我?连续记录,你就会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风格。

一些自己常买的衣服,也暗含着“审美基因”。
例如有人始终喜欢带蕾丝的白色连衣裙,背后是对温柔感、邻家姐姐的心理认同;有人执着于西装皮裙,本质是对利落感和大女人的自我投射。
潮流会变,但审美基因往往稳定,这是找到个人风格的核心锚点。

最后是场景实用性匹配。
审美不是孤立的,必须适配日常场景,否则再喜欢的风格也难以坚持。
可以按时间占比来划分场景。
职场、休闲约会、社交、独处,再为每个场景定义风格边界。
如果想尝试改变,不要革命性地颠覆。可以从一只新色调的口红、一件不同版型的白衬衫开始。

当别人追着赛级白女风、美拉德风跑时,你能清晰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喜欢什么,这种基于自我认知的审美定力,比任何潮流都更持久。
毕竟审美的最高评价就是:“你好有自己的一套风格。”



印客美学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