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巴西农业崛起的秘密2-巴西是怎样成为世界牛肉第一出口大国的1
巴西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牛肉出口国。其中崛起的过程,堪称20世纪世界农业的奇迹。它崛起的秘密,就是依靠融合世界文明的长处,通过科学的力量,解锁了原本不适合养殖肉牛的自然条件局限性,才成为世界牛肉产业的王者。
下面用数据看巴西牛肉产业有多么强大。
巴西牛群数量相当庞大。它拥有2.32亿头牛,仅次于印度。而巴西2024年人口为2.12亿人。巴西每人拥有1头多牛。巴西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肉牛规模,达到2.1亿头。巴西牛肉产量24%用于出口,现在是世界最大的牛肉出口国。
巴西牛肉价格也很便宜。巴西冷冻去骨牛肉的出口单价分别是美国、澳大利亚的61%、72%。
2025年7月巴西牛肉在我国销售价格大约为每斤26 到32元,是我国牛肉价格的80%到90%。也就是说,巴西牛肉通过海运大老远运过来,加上运费、冷链仓储等各种费用还比我国牛肉便宜。
那么为何巴西的牛肉产业这么强大?
常见的解释是它的牧场又大又好。气候温暖,所以可以全年户外放牧。巴西牛主要靠吃草,又不需要建设过冬的设施。因此养牛成本很低。而美国等温带地区的国家,需要用粮食来喂牛。冬季寒冷,还需要搭建牛舍。因此巴西的牛肉产量大、价格便宜。
但这些说法其实都是谎言。巴西的自然条件并适合养殖肉牛。
我们拿占巴西牛肉产量60%的塞拉多草原来举例。这里在1973年被开发出来之前,载畜量很低。

塞拉多草原位置图
国际上一般用AU/公顷来衡量牧场的承载力。AU即Animal Unit的缩写。1AU等于一头500公斤成年牛或等效采食量的其他牲畜。
在上世纪70年代,未改良的塞拉多草原承载力只有0.2到0.4AU/公顷,仅高于我国降雨量很稀少的内蒙干草原。它的草原承载力比澳大利亚、阿根廷、新西兰、美国等国家的天然草原都要低。
可见,巴西的天然牧场很一般。而且巴西这种情况是世界热带草原的缩影。世界畜牧强国多来自有温带草原的地区。巴西和澳大利亚是当今仅有的来自热带草原的畜牧强国。
热带草原不利于发展畜牧的原因很复杂,这里先简单说一下,更详细内容见后面的讲解。
主要原因是:
热带地区土壤酸性很强,土壤贫瘠,不利于牧草生长。气候炎热,造成牛羊等牲畜疾病多发。天然牧草产量低,且适口性很差,牛羊不爱吃。长达半年的旱季,牧草枯黄,难以全年放牧,必须实行游牧。旱季降雨稀少,牲畜饮水困难。
而且未改良的巴西塞拉多草原载畜量在世界热带草原中也是靠后的。
事实上,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这里一直被看成农业禁区。这里被认为只适合粗放畜牧业。这里只有少量的放牛人。
但是今天,这里的载畜量已提高到1.5至1.8AU/公顷,是之前天然牧场的7到9倍。塞拉多草原的载畜量如今已赶上阿根廷潘帕斯草原这样的优质牧场。
这个变化堪称20世纪世界农业的奇迹。
下面就让我们把时间回到1973年。这是巴西牛肉产业逆袭的起点。
1973年出现了世界性的粮食危机和石油危机。主政的巴西军政府把实现粮食自给上升为最优先的国家战略。而实现这一战略的核心,就是开发有大片可耕地的塞拉多草原。
这一决定让巴西塞拉多草原成了世界新粮仓,巴西一跃而成为大豆、玉米、棉花、牛肉出口大国。
巴西想要在被看成农业禁区的塞拉多草原成功养殖肉牛,至少需要解决四个问题。
一、土壤解毒。需要解决当地土壤的强酸性、土壤贫瘠问题。
二、气候炎热。需要选育出适应热带气候的肉牛品种。
三、天然草场差。需要选育出适应热带气候的牧草。
四、旱季缺水。需要解决旱季时肉牛的饮水问题。
下面先讲巴西怎么解决第一个问题-如何给塞拉多草原土壤解毒。
塞拉多草原土壤酸性强、贫瘠,这其实是热带草原的共性问题。
适合发展畜牧的草原,在土壤上的要求就是土壤为中性或微碱性,土壤肥沃,这样有利于牧草生长。这里适合种植有固氮能力的豆科牧草,例如苜蓿。而豆科牧草的粗蛋白含量高,可以替代豆粕等高蛋白饲料。此外,豆科牧草的固氮能力还可以养地。
而温度草原刚好符合这个要求。而其中像美国、阿根廷这样的温带草原,还诞生了肥力很强的黑土。这也是为何世界畜牧强国多位于温带地区的原因。
而热带草原的土壤情况完全不符合要求。
第一,热带草原多为酸性,土壤中有大量的大量的铝离子,会抑制作物根系生长。而这会抑制豆科牧草根部根瘤菌的活性。因此,热带草原很难种植豆科牧草。因此,这里的天然牧场很容易因为牧草生长带走土壤养分而变得贫瘠而退化。
第二,土壤很贫瘠。由于当地高温多雨,土壤中的有机质被快速分解。
第三,养分利用效率很低。酸性土壤下,磷酸盐极易与酸性土壤中丰富的铁、铝结合形成不溶性化合物,导致磷的有效性极低。
而非常不幸,巴西塞拉多草原的土壤问题在世界热带草原中也差不多是最严重的。
我们从世界植被分布图、世界土壤分布图,就可以发现巴西塞拉多草原为大片的红色,也就是酸性极强。而位于印度、非洲、澳大利亚的热带草原,仍然有大片黄色,也就是土壤为中性。


这也是巴西塞拉多草原为何不利于发展农业的根本原因之一。
但在1957年,一位来自美国的科学家发现了塞拉多草原经过改良后,可以耕作,更可以放牧。
他就是安德鲁·麦克朗。1957年,他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派遣,抵达位于塞拉多草原腹地的戈亚斯州,考察塞拉多草原的农业潜力。
1958年到1959年,他首次证明在本地土壤中添加石灰磷肥可使塞拉多种植大豆。
他注意到,尽管塞拉多草原表层很贫瘠,但只要用石灰中和掉土壤的酸性,土壤保肥的能力其实很强。这样就可以种植作物了。
他在1958年到1959年做对比试验的结果,发现土壤施用石灰、磷肥并接种根瘤菌后,大豆不仅能正常生长,每公顷产量高达1.5吨,是当时巴西大豆平均产量的3倍。
这证明塞拉多草原改造后不仅可以耕作,还能实现高产。
1973年,巴西宣布大力开发塞拉多草原后,成立了专门负责解决农业技术问题的巴西农业研究公司。巴西本土科学家埃德森·洛巴图担任塞拉多研究中心的首任科研主管。
他对安德鲁·麦克朗当年的土壤改良技术进行了细化,根据土壤pH值、种植作物喜好的pH值区间,设计了施用石灰施用量的计算公式和磷肥施用方法。
他因为对塞拉多草原开发的贡献,和安德鲁·麦克朗、时任巴西农业部长的阿利松·保利内利共同获得2006年度世界粮食奖。这个奖相当于农学界的诺贝尔奖。
塞拉多草原平均每按亩需要施用400到666斤石灰。这个施用量可以说十分惊人了。而且这里的牧场每隔8到15年,需要再施用一次石灰。
所以巴西现在是世界上农用石灰施用量最大的国家。
此外,由于当地的土壤为酸性,磷容易被土壤中的铁和铝离子固定。这里需要超量施用磷肥。
而塞拉多草原在土壤改良、牧草改良后,一下子成了不输于温带草原的高质量牧场。
现在的牧草干物质产量达到8到12吨/公顷/年,是此前的6到8倍。
此前,在这里放牧,会造成这里的牧场很快退化。因为牧草生长会带走土壤中的养分,而当地又很难生长有养地功能的豆科牧草。天然草场一般放牧3到5年就会退化。
在改良和定期施肥后,改良牧场可持续利用15到20年。
此外,由于牧草生长情况更好,让牛日增重从0.3公斤提高到0.8至1公斤。因此大大缩短了肉牛出栏的时间。这也降低了牛肉的饲养成本。
现在巴西是世界上唯一将大面积热带稀树草原系改良为高产农牧地的国家。
但在土壤改良后,需要解决的是第二个问题-牛,请听下集,巴西怎么把一个来自印度的不适合作为肉牛的牛种,选育成适应当地炎热气候的肉牛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