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前后保护屏障构建对大脑的保护(27)

                                       作者:曹建军

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做个有深度的明白家长。喜欢我的文章,请加粉丝、关注,这对我很重要,非常感谢!以下是正文:

Ⅰ 心理学原理

如何做好相应的准备,规避产前、生产和产后的风险 (保护屏障):

1 产前危害: 酒精(可致胎儿酒精谱系障碍FASD)、烟草(尼古丁)、毒品(可卡因、海洛因等)、某些药物、环境毒素(铅、汞)会直接毒害发育中的神经元或扰乱正常发育程序。

2 产后危害: 铅中毒、严重的颅脑外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膜炎、脑炎)会直接破坏神经元和神经回路。

3 缺氧缺血: 分娩过程中或出生后遭遇严重缺氧,可导致脑细胞大量死亡。

家长注意:父母的选择和认知,确实构成了孩子大脑健康最关键的 “保护屏障”。

好父母通过学习和自律,主动识别并规避了从产前到产后的各类风险,为孩子构建了一个坚固的、多维度的保护体系。

普通父母可能“被动与疏忽”:他们有爱,但认知不足和精力分散,导致保护屏障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使孩子暴露在可避免的风险之中。

不好父母则可能是“保护屏障的崩塌”:他们的无知、冷漠和粗暴行为本身就成了最大的风险源,主动摧毁了孩子的保护层,让孩子的神经发育在起点就背负了沉重的负担。

所以,孩子的健康大脑,并非完全由基因注定,更是在父母用认知、选择与爱所搭建的“屏障”后精心培育的结果。筑牢这道屏障,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宝贵的生命礼物。

 

  虚构小故事

根据“规避风险(保护屏障)”信息,我们构思三个家庭的小故事,分别对应好、普通、不好三种父母类型,展示不同选择对孩子神经发育的影响。

故事一:好父母之家 —— 林诗杰、许梅香与小哲

林诗杰和许梅香从备孕开始,就成为了“学习型父母”。他们深知一个健康大脑的奠基,远在孩子出生前就已开始。

产前阶段: 许梅香在怀孕前就戒了酒,整个孕期她滴酒不沾,连烹调用的料酒都格外小心。林诗杰为了支持妻子,也戒掉了在家吸烟的习惯,变成了彻底的“无烟家庭”。他们对所有药物(包括非处方药)都保持高度警惕,必定先咨询产科医生。家里的装修也选择了最环保的材料,避免了潜在的环境毒素。

产后阶段: 小哲出生后,他们的保护屏障从胎儿扩展到了环境。他们专门购买了儿童环境检测仪,确保新家的空气质量和水源安全,尤其防范铅污染。家里所有家具的尖角都装上了防撞条,儿童座椅和安全头盔是出门必备,严防颅脑外伤。他们按时为小哲接种所有疫苗,这是预防脑膜炎、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最有效的盾牌。

爱与陪伴: 他们不仅保护小哲的身体,更注重他心智的成长。家里充满了书籍、益智玩具和欢声笑语。他们带小哲去公园、去博物馆,用丰富的感官刺激为他构建强大的神经连接。

结局: 小哲成长为一个健康、聪慧、情绪稳定的男孩。他在学校注意力集中,学习能力强,社交融洽。他的大脑,在父母精心构筑的“保护屏障”内,得到了最充分的发育和展现。

故事二:普通父母之家 —— 许一凡、曾琳香与许小雨

许一凡和曾琳香是爱孩子的,但他们缺乏前沿的育儿知识,有时会因疏忽而埋下隐患。

产前阶段: 曾琳香在孕期并未接触烟酒毒品,但她孕早期有一次重感冒,在未咨询医生的情况下自行服用了几天家中常备的感冒药。后来产检时被医生提醒,她才后悔不已。整个孕期,她虽然小心,但对环境毒素(如老旧水管可能含铅)没有特别概念。

产后阶段: 小雨出生后,父母给了她满满的爱。但在她两岁时,一家人搬进了单位分配的一套老房子。他们忙于工作,没意识到老旧的油漆可能剥落含铅。小雨有段时间总爱用手抠墙皮,甚至放进嘴里。同时,他们觉得孩子磕碰难免,对家居安全防护不足,小雨曾从没有防护的床上摔下,磕到了头,当时哭了一会儿就没事了,父母便没太在意。

危机与觉醒: 小雨上幼儿园后,老师反映她注意力不太集中,反应有时比同龄孩子慢半拍。在一次社区组织的免费铅筛查中,小雨的血铅水平显示超标!这对许一凡和曾琳香犹如晴天霹雳。他们立刻带孩子就医,排查并清除了家里的铅污染源,并按照医嘱进行营养干预和发育监测。

结局: 由于发现和干预得不算太晚,加上父母后续的精心照料和训练,小雨的神经系统损伤被控制在了最小范围。她学习上有些吃力,需要更多辅导,但整体健康状况尚可。这个家庭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教训,明白了“无知”本身也是一种风险。

故事三:不好父母之家 —— 赵大勇、王红梅与小源

赵大勇和王红梅的生活充斥着混乱与不负责任,孩子成了他们不良习惯最直接的受害者。

产前阶段: 王红梅在孕期情绪低落,丈夫赵大勇不仅不体贴,还经常在家抽烟喝酒。王红梅自己也未能戒酒,时常以“喝一点解闷”为由饮用酒精饮料,甚至在一次激烈争吵后酗酒。她对产检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别提规避药物和环境毒素了。产前危害(酒精、尼古丁) 已经严重侵害了胎儿小源正在发育的神经元。

产后阶段: 小源出生后体弱多病,哭闹难安抚。父母没有耐心,反而觉得他是个“麻烦”。他们住在环境嘈杂的旧城区,赵大勇修理废旧电瓶时,从不避讳在一旁玩耍的小源,让铅等环境毒素持续侵害孩子。家里杂物乱堆,无人看管的小源曾从椅子上摔下,头撞到桌角导致颅脑外伤,父母也只是简单包扎了事。该接种的疫苗也时常忘记。

叠加的悲剧: 在一次重病(很可能是未及时就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小源出现了抽搐等症状。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多种危害的叠加效应已经造成。

结局:小源(赵清源)被诊断为胎儿酒精谱系障碍(FASD),并伴有智力发育迟滞、注意力缺陷和多动问题。他无法适应普通学校的学习,情绪和行为控制极差。他的大脑,在发育的每一个关键期都遭遇了多重打击,神经回路被严重破坏和扰乱。他的未来,因父母的无知与冷漠,蒙上了厚重的阴影。

这三个故事清晰地展示了,父母的选择和认知,如何像一道屏障,决定了孩子是能拥有一个健康发育的大脑,还是从生命之初就背负上本可避免的神经发育风险。

 

说明:本文属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原理》之《个人形成论》的《大脑发育与心理发展》部分之二十一。后续将持续发布后续部分。

曹建军忠告:这里好家长是理想化的家长,是完美的家长。完美的家长培育出来的孩子很可能不完美,甚至可能会比较糟糕。心理学上认为比较合理的是做足够好的家长,也就是七分好,三分留白。在普通家长的基础上,再加上好家长的理论指引,这样就可能成了足够的好家长。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