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聊聊解放军新“地动山摇”(物理)炸弹

前几天“扬基帧察站”公众号发出的文章里提到,我国北方工业集团去年12月发布的一段视频中,出现了一枚轰-6K轰炸机弹舱内携带的重型燃料空气炸弹的试验画面。

以轰-6K的尺寸和载弹量,这枚炸弹的重量可能在6吨左右,也就是说,其重量和美国越战期间开发的BLU-82“雏菊切刀”相似(6.8吨)。

该炸弹,全重6.8吨,其中装药5.7吨,爆炸威力相当于7.5吨TNT。

500

500

BLU-82“雏菊切刀”的威力

500

BLU-82典型作战过程,从C-130尾部投下后就展开降落伞,随风飘荡,掉哪算哪

它的原理和后来的MOAB也就是GBU-43“炸弹之母”类似,都是温压弹。温压弹和我们熟知的“燃料空气炸弹”(FAE)不同,不需要二次起爆,而是可以瞬间起爆完成。

“温压弹”,温压弹实际上并不利用空气中的氧气来爆炸的。它是对装药成分进行调节,使爆炸的时候产生冲击波的强度峰值降低,而持续时间加长——换句话来说是能够在爆炸效应范围内产生一个更加持续的超压和高温,因此被叫做“温压弹”。

而温压弹产生这个效应的主要“法宝”,是铝、镁等燃烧金属,这种炸弹的装药内混入了大量铝粉,爆炸后会散布到周围空气中,并被炸弹爆炸的温度引燃,从而产生规模更大的爆燃,维持效应范围内的温度和压力,来实现杀伤任务。

具体到GBU-43/B,它的总重量9.8吨,装药8.5吨(H-6型混合装药),爆炸当量11吨。

500

500

500

炸弹之母其实算是“雏菊切刀”升级进化版,主要还是由C-130投,只不过它有格栅尾舵和弹翼,可以滑翔相当距离并且通过GPS实现精确制导

温压弹只需一次点燃,爆炸更加稳定,因此取代了早年间受到很大重视的FAE原理,成为当代此类实用武器的典型,小到攻坚火箭筒,大到航空炸弹 ,火箭弹,还有反坦克导弹也使用此类原理。

不过GBU-43和后来出现的GBU-57 MOP并不是一类东西,MOP炸弹重量更重,而且其头部装有厚重的侵彻体,其主要任务是击穿极其厚重的地下掩体,据称能穿透数十米的花岗岩。当然为了增强威力,美军的钻地弹通常也都使用H-6装药,在封闭环境内铝热剂燃烧的高温有助于烧毁化学武器,因此是美军非常重视的一种技术。

相比之下,GBU-43顶多被算“半穿透”型炸弹,这个说法来自于美军在阿富汗用它攻击塔利班藏身的天然山洞群——看过《第一滴血3》的观众应该有印象,阿富汗北部山区有大量石灰岩地貌形成的连绵山洞,用常规武器很难清剿。而美军利用“炸弹之母”的爆炸, 可以大范围引起山洞的崩塌,因此被叫做“半穿透”武器——当然这种用途前提是目标是较为脆弱的,大范围薄壳一样的石灰岩山洞。

而俄罗斯在2007年,推出了一种新型的炸弹——被称为ATBIP(空投威力增强型高温炸弹),而为了与美国人叫板,这种炸弹被俄罗斯媒体称为“炸弹之父”。

500

俄罗斯ATBIP“炸弹之父”,该弹和BLU-82一样,投下后就随风飘荡,图中可以看到,它的内部核心是一枚温压弹,外面装填大量环氧混合物

500

500

通过连续图可以看出“炸弹之父”的爆炸过程,先是核心温压弹爆炸,散布出燃料云,燃料云扩散到一定程度被温度仍然持续很高的中心火球点燃,产生二次爆燃,这种温压弹和FAE混合的爆炸原理可说是很有独创性的了

ATBIP炸弹的重量为7.1吨,实际上要比GBU-43轻,但其爆炸威力号称可达44吨TNT当量。

这个数据看起来不可思议,不过ATBIP名字里虽然有“高温”这个名字,但并非简单的温压弹,而是一种结合温压和FAE原理的新型武器,我们看它的引爆视频,明显可以看到有两次起爆的过程,就是爆炸火球明显有一个第二次扩大的过程。

美国在研制BLU-82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FAE原理的炸弹如果要确保一次引爆成功,那么挥发性物质扩散范围就不能太大,否则用来将挥发性材料散布出去,同时负责点燃挥发性材料进入二次爆炸的炸弹就来不及实现点燃目的,而需要二次引爆。而二次引爆过于复杂,非常容易失败。

所以BLU-82是那个时代能造出来的威力最大的温压弹了。

而俄罗斯的ATBIP呢,则利用了温压弹温度峰值低,但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其中心的小炸弹引爆后将大量环氧燃料扩散到周围空气当中,而中心炸弹的铝粉确保其温度峰值持续时间足够长,可以确保起爆成功。

500

中国的“炸弹祖宗”的外型比“炸弹之父”更流线一些,尾翼似乎可动

500

如果“炸弹祖宗”是6吨,那么爆炸威力比照“炸弹之父”,可以达到相当于30吨以上的TNT当量

按照理论计算,空气和环氧燃料混合产生的爆炸威力最大可以达到5倍同等重量的TNT,从这个角度看,7.1吨的“炸弹之父”爆炸威力达到44吨并不奇怪。

虽然有这样的原理解释,但反正西方国家还是有不少“砖家”对于“炸弹之父”的威力表示怀疑,但这基本都是一些国际问题方面专家跨界来谈。正经了解技术原理的分析人员对此并不会感到特备意外。

不过,俄罗斯媒体所谓的ATBIP还能和GBU-43一样有卫星制导嘛,看看就完了,这个炸弹和BLU-82一样扔出去就打开一个降落伞并没有控制自己在空中飞行轨迹的能力。

了解了“雏菊切刀”和“炸弹之父”——我们就可以回过头来看看视频中“惊鸿一现”的北方工业新型温压弹了。

从传统来说,我国重型航空炸弹的制造是东北某厂负责——有些朋友还记得一个梗,一位我司的老领导在和台湾的专家进行交流的时候,了解到台湾人长期以来最害怕的解放军飞机是轰-5……

原因有点出人意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戒严时期”台湾当局对解放军进行的妖魔化宣传中,将轰-5描述为专门向台湾城市投掷“3吨铁炸弹”的“屠杀武器”,并对3吨铁炸弹的威力进行了夸张的宣传,就好像这种来自东北某厂,总产量只有数百发的炸弹足以把台湾炸成满地废墟一样。

以至于台湾民众对于这种轰炸机极为恐惧——然而事实上解放军的轰-5并不携带3000-1和3000-2两种炸弹,执行投掷这种炸弹任务的其实是轰-6,轰-6的弹舱内可以挂两枚3000-2炸弹。

相声里面“我是你爸爸”的伦理梗虽然恶俗,但是大家百玩不厌,那么在我军也有了与“炸弹之父”技术类似的新型炸弹的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叫做“炸弹祖宗”来占美国和俄罗斯一下便宜呢?呵呵

正经来说,“炸弹祖宗”的头部有一根探杆和四个突出物,显然也是要在特定高度爆炸以增强杀伤效果,

从兵工集团公布的爆炸画面来看,其引爆的效果与俄罗斯“炸弹之父”非常类似,就是有间隔较长的二次引爆。

考虑到近年来中俄技术合作,这完全可能是参考“炸弹之父”相关技术研制的新型弹药。

500

台军“空降阻绝桩”……

这里我们就需要说一下这类武器的运用了。

我们知道“雏菊切刀”最初的任务是在越南的丛林里开辟直升机起降场。

根据美军的说法,该弹一枚能在丛林中炸出260英尺直径的一块空地(约79米),可供直升机起降,或者部署炮兵阵地,后来美军也用这种武器进行过扫雷。

而到了GBU-43,这个半径进一步提高到100米左右。

而俄罗斯“炸弹之父”的破坏直径达到300米,而其致命范围甚至可以达到600米之巨。

在越南战争中,美军曾尝试连续投掷多枚BLU-82来扩大爆破清障范围,但由于这种炸弹投下后随风飘动,效果并不理想——虽然连续多枚BLU-82爆炸可以产生“缺氧效应”,导致地面上的人员缺氧窒息——但在其本质工作清障方面,并不能产生一个连续的空地。这个问题,如果放到俄罗斯“炸弹之父”上一样成立。

“炸弹之父”和国产的新型炸弹相比,明显可以看出,“炸弹祖宗”要更加成熟,不再一投出机体就展开降落伞,而是有更加低阻的尾翼,理论上它可以采用卫星制导来提高攻击精度,或者至少也可以实现如同常规炸弹一样较为准确的轰炸,再加上其FAE炸弹爆炸的杀伤范围远大于BLU-82,因此如果一次出动多架轰-6K进行“地毯式轰炸”——将有可能产生一片足够大的清障区。

500

像这样密集暴露的目标,是温压弹杀伤的最好目标了……

500

哦,顺便,解放军的火箭炮也是有温压弹的哦……2017年咱们准备用这玩意炸三哥的工事来着

500

2016年,解放军歼-11战斗机进驻西藏训练期间,演练发射S-13DF型(国产仿制型)122毫米云爆火箭弹……

这让人想到了什么呢——台湾的“空降阻绝作战”啊……

台军一向一厢情愿的认为,在北台湾可以用于空降的场地就那几个高尔夫球场,以此为主要的反空降部署依据,并且还高出了“反空降桩”这样的设计,甚至在桩上安装地雷。

那么“炸弹祖宗”呢,可能以一组若干枚的方式,在地面上清理出一块安全区——不仅仅是台军设立空降阻绝的地方可以清理空降场,甚至可能是在台军现在认为不可能空降的地方——直接在丛林之类较为平缓的地方,认为制造一块空地即可。

至于其他用途——诸如攻击台军暴露的防空阵地、人员、物资、装备集结地,那这些用途自然更不在话下。

当然,按照美军的经验,执行大范围的“地毯式”轰炸, 还是用轰炸机直接投掷250公斤炸弹进行面积轰炸更加有效,但是温压弹的真正威力在于对地方制造巨大的心理压力上——考虑到台湾方面的“三吨铁炸弹”阴影,新时代的“炸弹祖宗”会怎样呢?

咱们耐心点,地动山摇(物理)的演示,会来的。

500

地动山摇(物理)当然这其实就是个93筒的效果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