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率背後的選舉分析
作者:黃麗君,香港資深政治經濟政策研究者。

选举不是选出来就行,整个过程的公众参与度、投票率等也是证明其“成败”的表现。

政府為下月7日舉行的立法會換屆選舉,推出了鋪天蓋地的選舉宣傳,開支預算約1.77億元,市民只要去到任何公眾地方,都會看到政府呼籲市民在選舉日投票的訊息。政府宣傳無處不在,相信屆時的投票率必定會達標,超越2021年立法會換屆選舉的約30%。
香港選舉的投票率在過去幾屆出現了如過山車般的起伏。2016年的立法會換屆選舉投票率是58.28%,2021年的則是30.22%。在這兩個選舉中間,香港亦進行了一次區議會選舉,於2019年黑暴期間舉行,投票率高達71.23%。

幾次選舉的投票率落差相當大,原因當然與政治環境的改變有關。
無論是超高的投票率或是超低的投票率,可能都是受到與社會情緒相關的因素影響,因此政府在分析投票率的高低時,毋須單看一個數字,事實上在整體投票率背後,實在有更有意義、更重要的環節去分析。
整體投票率背後有甚麼值得探討的環節?
若要分析香港的選舉文化,要為選舉制度未來的發展找出一些可供參考的資訊,整體投票率背後的數據都有參考作用。
舉例說,在下月選舉中投票的選民年齡分布如何?哪區、哪一類屋苑的投票情況如何?選民的居所在相當程度上會反映到家庭收入,政府透過分析便會知道哪類市民對投票特別踴躍或特別冷淡。
有了上述這些資訊,對政府日後做選民登記宣傳會有幫助,對政府未來鼓勵選民投票制訂宣傳策略的工作也可以更到位,所以這類選舉後的分析,與選舉前的大規模宣傳同樣重要。

今年的整體登記選民人數較2021年立法會換屆選舉時的登記選民數字減少了約33萬人,當中18-20歲的新增登記選民數字較前屆人數有相當大跌幅。
年輕人對選舉的參與熱誠為何偏低?
這是否會是政府未來推動選舉工作上一個要下工夫的環節?
就此,政府是否也要作出更深入的分析?
除了選民登記數字外,於選舉日有投票的18-20歲選民比率有幾多,是否也是另一個要分析的現象?
政府的選舉工作不會止於投票日,選舉過後有更重要的檢討工作做,做好賽後分析是為下次選舉作更好的準備。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简思智库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