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竹棚业,传承千年的工艺
在香港的高楼间,黄色竹竿与绿色围网交织的竹脚手架,曾是与霓虹灯、红色出租车齐名的城市符号。这项可追溯至汉代的传统工艺,以“三丈一结、五丈一固”的古老法则,支撑起香港从低矮街巷到摩天大楼的建设史。然而,2025年大埔宏福苑火灾等安全事故的发生,让这门传承千年的技艺站在了历史十字路口——一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荣光,一面是现代安全标准的严峻考验,香港竹棚业正经历着一场关于传承与变革的深度博弈。
香港竹棚业的历史,是一部“工艺适配城市”的进化史。最早可追溯至汉代的“十字绞编法”,经广东肇庆工匠传入香港后,与当地密集的建筑环境深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行业体系。棚业商会保存的1953年《棚架工匠执业守则》中,至今仍记载着“用镀锌铁线交叉捆扎竹竿,形成三角稳固结构”的核心技艺,而全港2000余名持证竹棚工,仍在遵循着“竹龄需3-5年、风干至少3个月”的选材标准——这种对传统的坚守,让竹棚成为香港“活态文化遗产”的代表。
在香港发展的关键节点,竹棚工艺曾书写过“以柔克刚”的传奇。1973年52层的怡和大厦(现康乐大厦)建设时,工人仅凭竹竿搭建的脚手架,完成了当时亚洲最高建筑的外立面施工;即便是汇丰银行总部、中银大厦等现代地标,在后期维修中仍依赖竹棚的灵活性。这种适配性源于竹材的天然优势:6米长的篙竹仅重10公斤,工人可肩扛搬运,轻松穿梭于旺角、铜锣湾等狭窄街巷;搭建时无需重型机械,熟练工匠一天能完成1000平方英尺的作业,工期比金属棚缩短40%。对土地资源稀缺、人工成本高昂的香港而言,竹棚不仅是施工工具,更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建筑智慧。
更深刻的是,竹棚早已超越实用功能,融入香港人的集体记忆。长洲包山节的巨型竹制包山、春节街头的竹架花牌、戏院搭建的临时竹棚舞台……这些场景中,竹竿不再是冰冷的建材,而是承载节庆文化与市井温情的载体。2014年,香港竹棚搭建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2017年更入选“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官方评价其“体现了香港务实、灵活的城市精神,是区别于其他国际都市的独特标识”。

随着城市发展与安全标准升级,竹棚业的“固有弱点”逐渐凸显,千年工艺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023年某高层工地竹棚火灾燃烧9小时并波及邻楼,2025年10月中环华懋大厦竹棚起火事件,暴露了竹材“高燃烧性”的致命缺陷。2025年大埔宏福苑火灾造成44人遇难,初步调查显示火势沿外墙竹棚迅速蔓延,更是让“竹棚安全”成为舆论焦点。
争议的核心在于“材料特性与现代安全的矛盾”。香港发展局在2025年3月的文件中明确指出,竹材存在“机械性能不一致、易随时间劣化、高燃烧性”三大固有问题。尽管《竹棚架工作安全守则》要求防护网需具备阻燃特性,但申诉专员公署的调查显示,为节约成本,近60%的工地使用未认证的廉价防护网;更严重的是监管漏洞——部分“合资格人士”未实地检查就签署安全表格,甚至出现“竹棚未搭建完毕,安全确认表已预先签署”的荒唐情况,2011-2021年间,屋宇署仅对违规承建商采取过1次纪律处分,监管缺位让安全风险进一步放大。
比安全争议更严峻的是“传承断层”。香港棚业商会理事长梁善伟坦言:“我们老了,未来可能要转行了。”目前全港持证竹棚工约4000人,平均年龄超过55岁,纯竹棚工仅2000人,35岁以下从业者占比不足10%。四十年前,竹棚工是“受人尊敬的技术工种”,如今却因“工作辛苦、社会认可度低”成为年轻人避之不及的“夕阳行业”。资深棚工老陈回忆:“以前徒弟要跟着师傅学3年才能出师,现在年轻人连绑扎铁线的基本功都不愿练,宁愿去送外卖也不入行。”这种人才断层,让千年工艺面临“人亡艺绝”的风险。
面对困境,香港竹棚业并未选择“一刀切”的淘汰,而是探索“传统技艺现代化”的突围路径,试图在安全与传承间找到平衡点。
技术创新为传统工艺注入新活力。2025年香港建造业议会推出“超级竹”项目,将竹材与玻璃纤维复合,强度提升3倍,使用寿命从5年延长至10年,在将军澳工业邨的测试中,这种新型材料成功支撑起12层高的模拟建筑;香港大学工程系研发的“竹钢混合脚手架系统”,底层用H型钢承重,上层采用耐久竹材,既保留竹棚“灵活适配狭窄空间”的优势,又通过金属结构提升安全性,在启德医院项目试点中,成本仅增加8%,工期缩短20%。这些创新证明,竹棚并非“落后的代名词”,通过技术改良,传统工艺仍能适配现代建筑需求。
政策引导推动有序转型。2025年3月,香港发展局出台新政:新批出的公共工程中,至少50%须使用金属棚架,竹材仅在“工地环境狭窄、金属棚无法应用”的特殊情况下可使用。政策并非“全面禁止”,而是为行业设置过渡期——政府拨款2亿港元设立“建造业创新及科技基金”,支持竹棚工艺现代化改造;职业训练局开设“智慧棚架技术”课程,将BIM建模、无人机巡检等新技术融入教学,吸引“95后”学员加入,目前已有300余名竹棚工通过培训转型为“竹钢双证技工”。
行业自救探索可持续模式。部分承建商试点“混合棚架”模式,在竹棚关键节点(如连墙器、承重梁)加入金属构件,安全性能提升50%,成本仅增加15%;港九搭棚同敬工会与职训局合作,编写《竹棚工艺现代教程》,将“十字绞编法”“悬空棚搭建”等传统技艺与现代力学知识结合,既保留手艺精髓,又提升科学支撑;更有企业尝试“文化+商业”模式,在建筑工地周边设置“竹棚工艺展示区”,让市民了解这项非遗技艺,提升行业社会认可度。
香港竹棚业的争议,本质是“如何定义进步”的深层对话。有人认为“金属棚是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竹棚应被淘汰”,也有人坚持“竹棚是香港文化的一部分,不能丢”。但从实践来看,最佳答案并非“非此即彼”——正如启德急症医院项目所展现的,采用“模块化竹钢结构”,老工匠指导年轻人用BIM软件设计竹棚,传统绑扎技艺与现代数据建模共存,既保障了安全,又为千年工艺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强调:“工业遗产的价值在于记载技术进步、承载集体记忆。”香港竹棚的价值,不仅在于“低成本、高灵活”的实用属性,更在于它是香港从“轻工业小城”到“国际大都会”的见证者,是几代工匠智慧的结晶。完全淘汰竹棚,意味着丢失一段重要的城市记忆;而忽视安全隐患继续使用,则是对生命的不负责。
未来,香港竹棚业的出路或许在于“分类传承”:在文化场景(如戏棚、花牌)中,完整保留传统竹棚工艺,将其作为非遗项目进行活态传承;在建筑施工中,推广“竹钢混合”“超级竹”等改良方案,让传统技艺与现代安全标准兼容。正如香港大学陈明辉教授所言:“真正的现代化,不是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而是让旧事物在新时代找到新价值。”
从汉代的“十字绞编法”到今天的“竹钢混合系统”,香港竹棚业的千年传承,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守,而是不断适应城市需求的进化。这场转型阵痛,或许正是千年工艺“破茧重生”的契机——当竹竿与钢架不再是“对立选项”,当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和谐共生,香港竹棚业才能真正走出困境,让千年工艺在钢铁森林中继续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