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情绪的“分子密码”:为何运动员更少抑郁?

一、运动员真的“免疫”抑郁吗?
长期以来,大众普遍认为运动员因规律运动和强健体魄,患抑郁症的概率更低。事实上,多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普通人群抑郁症患病率约为15%-20%,而专业运动员群体患病率约为8%-12%**(数据来源:《运动医学》期刊2022年综述)。虽然运动员并非“完全免疫”,但运动对情绪的积极影响确实有科学依据。
二、运动释放的“快乐分子”:不止多巴胺那么简单
当人体进行中高强度运动(如跑步、游泳、力量训练)时,大脑和身体会分泌多种调节情绪的关键分子,共同构成“抗抑郁保护网”:
| 分子名称 | 产生的作用
| 内啡肽 | 运动时大脑垂体分泌,可抑制疼痛信号,产生“运动后的愉悦感”(类似吗啡的镇痛效果,但无成瘾性)。 |
| 多巴胺 | 参与奖赏和动机系统,运动后多巴胺水平升高,能改善注意力、提升行动力,缓解“兴趣减退”等抑郁症状。 |
| 血清素 | 调节情绪、睡眠和食欲,运动可促进血清素合成与释放,稳定情绪波动,减少焦虑和悲观情绪。 |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修复受损神经元,促进大脑海马体(与记忆和情绪相关的脑区)神经细胞生长,增强神经可塑性。 |
三、抑郁症的“分子缺失”:血清素假说与争议
关于抑郁症的生物学机制,最经典的理论是“血清素假说”:即抑郁症患者大脑中血清素(5-羟色胺)水平降低,导致神经传递功能紊乱,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等症状。这一假说支撑了SSRI类抗抑郁药(如氟西汀、舍曲林)的研发——通过抑制血清素再摄取,提高突触间隙中血清素浓度,缓解症状。
不过,近年研究对“单一分子缺失”理论提出挑战:抑郁症更可能是多系统紊乱的结果(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失衡,神经炎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异常等)。但血清素仍是目前药物干预的核心靶点之一。
四、药物与运动:抑郁症干预的“双驾马车”
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除SSRI类药物外,还有SNRI(同时作用于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NaSSA等类型,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改善症状。
运动辅助:运动不能替代药物,但可作为辅助手段。研究表明,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的抗抑郁效果,与低剂量抗抑郁药相当,且能减少药物副作用、降低复发风险。
五、写在最后:正视抑郁,科学干预
抑郁症不是“软弱”或“想太多”,而是一种需要医学干预的疾病。若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失眠、自我否定等症状,请及时就医——药物、心理治疗、运动和社会支持结合,才是走出抑郁的最佳路径。运动虽好,但专业诊断和治疗永远是第一位的。
以上内容经作者提示,由AI搜集并生成,仅供参考。



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