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20.1%!贝因美母婴消毒湿巾缩水近75%,“杀菌99.9%”竟是谎言?

当消费者带着对“75%酒精”的信赖,为母婴家庭选购消毒湿巾时,很难想象手中的产品竟藏着致命漏洞。近期贝因美酒精湿巾事件,撕开了消毒产品市场的遮羞布——标称75%的酒精浓度,实测仅20.1%,不足标称值的三分之一,连国家标准允许的最低值63.75%都不及一半。这款在拼多多平台销量高达18.8万+的产品,给无数消费者带来的不是安心,而是形同虚设的“消毒幻觉”。

500

离谱的虚标:高新技术企业的基础失守

涉事产品的生产方浙江云感科技有限公司,顶着“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光环,却犯下了两条最基础的行业大忌。其一,产品外包装未标注酒精这一核心有效成分的具体含量,违背了消毒产品的基本标注规范;其二,在未开展任何杀菌性能检测的前提下,公然标注“杀菌率99.9%”的虚假宣传。更令人咋舌的是,作为上市公司的贝因美股份有限公司,将品牌授权给这样的生产商,却未能守住质量管控的最后一道防线。

酒精消毒的原理早已是行业共识:75%左右的浓度能精准渗透细菌细胞壁,使其蛋白质变性凝固,从而实现有效杀菌。而20.1%的浓度,既无法突破细菌防护屏障,也难以达到蛋白质凝固的效果,除了擦拭灰尘外,在消毒防疫上几乎毫无作用。在流感高发、呼吸道疾病防控关键的节点,这样的“伪消毒”产品无疑是在制造健康风险,尤其对免疫力较弱的婴幼儿群体构成潜在威胁。

平阳县卫生健康局的行政处罚书显示,涉事企业最终仅被处以3000元罚款,相较于其违规获利与对消费者健康的潜在危害,这样的处罚力度引发了广泛质疑。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酒精湿巾的生产本有明确的行业标准,从原材料检验、酒精精准配比到多点质检,每个环节都有成熟的管控体系,优质企业甚至能实现±0.05ml的定量误差控制,而浙江云感科技的违规,显然是明知故犯的刻意为之。

行业乱象:代工模式下的监管真空

贝因美湿巾事件并非个例,而是消毒产品市场乱象的缩影。近年来,从AOE空气消毒机虚假宣传“杀灭99.99%新冠病毒”被罚20万,到部分“消”字号产品违规添加激素并宣称治病功效,消毒产品市场的违规操作屡见不鲜。这些乱象的背后,是代工模式的监管漏洞与企业责任的缺失。

当前,不少知名品牌采用品牌授权代工的模式生产消毒产品,品牌方收取授权费却疏于对生产环节的把控,而代工厂为压缩成本,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上大打折扣。酒精作为消毒湿巾的核心原料,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生产成本,一些不良企业便通过稀释酒精浓度、减少含液量等方式降低成本,再凭借品牌背书实现快速销售。更隐蔽的是,消毒产品的“消”字号审批流程相对宽松,部分企业利用这一特点,规避严格检测,夸大宣传功效,形成了“低成本造假-高利润销售-低风险处罚”的灰色链条。

500

消费者之困:信息不对称下的维权难题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面对这类隐蔽的质量问题,往往陷入维权无门的困境。酒精浓度的检测需要专业设备和技术,谁也无法在购买前对每一包湿巾进行成分检测。这种信息不对称,让不良企业有了可乘之机——他们赌的就是消费者不会较真检测,赌的就是监管抽查的概率性。若不是此次王海测评的介入举报,这款不合格产品或许还会在市场上持续流通。

尽管涉事企业已下架停产相关产品,并承诺为消费者办理退款,但消费者的健康损失与信任创伤难以挽回。更令人担忧的是,市场上可能还存在大量类似的“无效消毒”产品。对此,专业人士给出了实用的鉴别方法:通过闻气味(高浓度酒精气味浓烈)、拧液体(合格产品液体顺流不滴落)、看包装(认准消字号与密封设计)等简单方式,可初步判断产品优劣,必要时还可向商家索取第三方检测报告。

破局之路:监管、企业与消费者的三方共治

消毒安全无小事,这不仅是对企业的要求,更是对监管部门的考验。当前,消毒产品市场的监管仍存在短板,一方面,分散的监管权责导致部分企业游离在监管之外;另一方面,较低的违法成本难以形成有效震慑。对比AOE空气消毒机虚假宣传被罚20万的案例,3000元的罚款显然难以遏制企业的违规冲动。专家建议,应建立专项监督联席机制,提升智慧监管水平,通过全流程追溯系统实现对消毒产品生产、销售的动态监控。

消费者也需提升自我保护意识,选购时认准“消字号”标识,仔细查看成分含量标注,不盲目轻信“杀菌率99.9%”等无依据的宣传。遇到产品质量问题时,积极向监管部门举报,通过12315平台维护自身权益,形成对不良企业的社会监督压力。

贝因美湿巾虚标事件给整个消毒产品行业敲响了警钟:消费者的信任经不起挥霍,健康安全的底线不容触碰。当“高新技术企业”放弃了技术操守,当知名品牌忽视了质量责任,最终只会被市场抛弃。唯有监管部门强化执法力度,企业坚守诚信底线,消费者提高维权意识,才能净化消毒产品市场环境,让“消毒”真正成为守护健康的屏障,而非误导消费者的噱头。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