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团队突破性研发榫卯结构月壤砖 月球基地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在浩瀚宇宙中,月球作为地球最近的邻居,始终承载着人类探索太空的梦想。近日,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返回的中国空间站第九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中,华中科技大学研制的首块"月壤砖"顺利完成交接,标志着中国在月球基地建设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科研人员经过开盖检测,确认首批"月壤砖"样品状态良好,为未来在月球上建造"广寒宫"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项创新成果由丁烈云院士团队主导研发,采用模拟真实月壤成分的特殊材料,通过先进的热压成型工艺制成。科研团队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建筑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研发出具有榫卯结构的月壤砖。这种独特的结构设计无需使用黏合剂即可实现稳定拼接,完美解决了在极端月球环境下建筑材料连接的难题。榫卯结构作为中国古建筑的精华,其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不仅坚固耐用,更能适应月球表面剧烈的温差变化。

月球基地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运输成本。据测算,将一瓶矿泉水重量的材料运往月球,成本高达20万美元。因此,就地取材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月壤砖的研制成功,意味着未来月球基地的建设可以直接利用月球表面的土壤资源,大幅降低建设成本。科研人员表示:"未来的'广寒宫',中国的月球基地,可能就是由一块一块的月壤砖逐步堆建起来的。"
为确保月壤砖能够在严酷的太空环境中长期使用,科研团队开展了系统的空间暴露实验。2024年11月,74小块"月壤砖"随天舟八号货运飞船进入空间站,被置于舱外暴露装置中,计划进行为期1年、2年、3年的舱外暴露实验。目前,首批样品已圆满完成1年舱外暴露实验并返回地面,剩余样品将继续在空间站开展长期暴露实验。这些实验数据将为月壤砖的实际应用提供重要依据。
月壤砖的研发不仅是一项材料科学的突破,更代表着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战略布局。随着中国探月工程的持续推进,月壤砖技术将为建设长期有人驻留的月球科研站提供关键支撑。这种创新的建筑材料有望应用于月球基地的墙体、防护层等关键部位,保护宇航员免受宇宙辐射和微陨石的伤害,同时维持适宜的生活环境。

从科学价值来看,月壤砖的成功研制开辟了地外天体就地资源利用的新途径。这项技术不仅适用于月球,未来还可拓展应用于火星等其他行星的表面建设。中国科研团队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将为人类太空探索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展望未来,随着月壤砖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中国在月球表面建造"广寒宫"的梦想正逐步变为现实。这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里程碑,更是人类迈向深空的重要一步。当第一座由月壤砖建造的月球基地矗立在月球表面时,中国古老的建筑智慧将与现代航天科技完美融合,书写人类探索太空的新篇章。



自由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