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元童颜针引爆医美内战:普丽妍拉黑新氧背后,是整个行业的渠道夺权战

2025年末的医美圈,一场“封杀与反杀”让行业震荡。上游再生材料巨头普丽妍一纸声明,将新氧系40余家青春诊所及全国40余家医美机构列入“非授权黑名单”,直指对方产品来源不明、医生未经培训,扬言追责到底。而新氧随即甩出律师函,以UDI追溯系统和合规资质为盾,反指普丽妍涉嫌商业诋毁与反垄断。这场看似企业间的争执,实则是医美行业“产品霸权”与“渠道为王”的终极对决,更是窜货乱象积弊已久的总爆发。

500

价格战撕破遮羞布:999元童颜针的生存博弈

冲突的导火索,是新氧掀起的“价格屠刀”。普丽妍核心产品聚乳酸面部填充剂(童颜针)官方指导价6999元/支,凭借低内毒素(<0.125EU/瓶)、长效再生等技术优势,稳居中端市场主力。但新氧青春诊所推出的“奇迹童颜针”,八个月内四次降价,最终跌至999元的“白菜价”,直接击穿行业价格底线。

这种反常低价的背后,是医美行业公开的秘密——窜货。据业内人士透露,新氧的产品确为正品,但并未通过普丽妍官方渠道采购,而是通过区域代理商“绕道拿货”,如同手机行业的“水货”,来路不正却能规避品牌方的价格管控。对普丽妍而言,这种操作不仅打乱了全国价格体系,更让其陷入“夹心层困境”:向上难以匹敌臻爱塑菲等高端品牌的溢价能力,向下又被窜货产品的低价挤压生存空间。

而新氧的底气源于其渠道野心。依托“直营+全托管加盟”模式,新氧青春诊所计划2025年底扩张至50家门店,通过流量优势反向掌握议价权。创始人金星“我们卖的是项目,不是产品”的言论,直白暴露了渠道方对上游的“降维打击”逻辑——只要能掌控客源,就无需依附单一品牌的授权体系。

窜货顽疾:医美行业的“灰色毒瘤”

普丽妍与新氧的冲突,不过是医美行业窜货乱象的一个缩影。从乔雅登、瑞蓝等进口品牌的水货泛滥,到国产耗材的跨区域低价流转,窜货已渗透产业链各个环节。数据显示,医美器械终端价差普遍高达47%以上,部分三四线城市甚至出现12元的无证倾销产品,而正规机构同款售价可达150元。

窜货的根源在于多方利益博弈。下游机构为降低成本、抢占价格优势,主动绕过品牌方指定渠道;区域代理商为完成销售指标,私下跨区供货;而部分品牌方对渠道管控乏力,难以平衡销量与价格体系的矛盾。对消费者而言,窜货产品的风险暗藏在每一个流通环节:非冷链运输可能导致材料变性,储存不当会引发术后不良反应,甚至有不法商家回收正品包装进行“套证销售”,让扫码验真沦为摆设。

500

法律攻防战:边界模糊的商业博弈

这场冲突的升级,让法律边界成为焦点。普丽妍的公开点名,游走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鼓励的“风险提示”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的“商业诋毁”之间。若能提供新氧使用非正规渠道产品的实锤证据,其声明可视为合规维权;但若仅以“未授权”为由公开指责,则可能构成对新氧商誉的损害。

新氧的反击同样精准。其回应不仅强调产品可通过UDI系统追溯,更直指普丽妍涉嫌违反《反垄断法》,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限制竞争。这一指控切中要害——在再生材料领域,普丽妍手握两张NMPA三类注册证,产品矩阵覆盖童颜针、埋植线等核心品类,若其以授权为筹码限制渠道选择,确实可能触及垄断红线。

而UDI追溯系统的实际应用漏洞,让这场法律战更显复杂。昌平区市场监管局的检查显示,部分医疗机构存在“自行赋码”“未与生产环节统一UDI码”等问题,导致追溯链条断裂。这意味着,即便新氧声称产品可追溯,若无法提供从生产、流通到终端使用的完整数据链,仍难以完全自证清白。

行业重构:谁在主导医美未来?

普丽妍与新氧的对决,本质是医美产业链权力结构的重构。过去,上游厂商凭借技术壁垒和注册证优势,掌握绝对话语权——产品供应、价格制定、医生培训全由厂商主导,下游机构只能被动跟随。但随着新氧等平台型机构崛起,流量和客源成为核心资源,下游对上游的依赖度持续降低,开始寻求采购自主权与经营灵活性。

这种权力转移正在引发行业变革。一方面,更多上游厂商可能效仿普丽妍,通过清理不合规渠道、强化授权体系维护品牌定位;另一方面,大型渠道商加速“向上整合”,如新氧2023年与西宏医药的十年独家代理合作,就是渠道反向定义上游产品的典型案例。此外,“定制化合作”模式逐渐兴起,渠道商提出产品需求,与上游共同开发专属产品,实现利益绑定。

政策监管的加码,更让这场重构雪上加霜。国家药监局推动的UDI全链条追溯、多地试点的“医美白名单”、对非法医美机构的专项整治,都在倒逼行业规范化。合规成本的上升,让中小机构加速出清,而头部企业则通过规模化、数字化建立竞争壁垒。未来,医美行业或将形成“品牌厂商+头部渠道”的双寡头格局,而规范流通、透明追溯将成为行业共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