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抵制G20到俄乌“28条”:特朗普如何用“资源牌”撬动美国外交?

500

Club提要:特朗普2.0,美国外交呈现出一种“表面退群、实质重塑” 的新逻辑:一边拒绝参加G20、COP30等多边峰会,一边高密度推动能源、矿产、核能等领域的双边战略协议,将“资源外交”打造成替代传统军事和意识形态干预的新工具。

某种意义上,特朗普与美国战略界正在推进围堵中国新能源制造业的“阳谋”,通过重构全球能源叙事、抢占关键矿产上游、重塑供应链联盟,并为美国打造“低成本、可持续”的全球干涉新模式:

重构能源叙事,绑定关键资源国。特朗普彻底否定气候议程,转而强调“能源安全”议题,这一导向得到多数资源国认可,其中不乏俄罗斯、巴西等传统“对华友好”国家。他在国内推翻新能源补贴,在国际上大力扶持传统能源与核能产业,以此抑制全球对光伏、电池、电动车等中国优势产品的需求。同时,美国通过核能、油气合作重新绑定沙特等能源大国,推动沙特在稀土、核能、AI供应链领域全面向美国靠拢,重塑中东战略平衡。

抢占全球矿产上游,切入中国产业链根源。美国正依托关键矿产联盟,在东南亚、中亚、非洲、拉美等“全球南方”地区全面布局矿权与加工环节。从稀土、锂、镍到钴、铀,美方通过双边协议、投资基金和安全合作等方式,逐步将这些关键矿产纳入掌控。美国已在马来西亚获得稀土出口豁免,在印尼突破镍出口禁令,在中亚锁定全球最大钨矿,还在刚果(金)争取钴矿排他性渠道,一步步削弱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资源支撑。

打造“资源—重建—安全”干涉样板。“美乌矿产协议”是美国新型干涉模式的典型案例。美国将传统军事援助/介入转化为乌克兰重建参与权与矿产收益分红权,通过制度设计深度嵌入战后乌克兰经济,同时打造出可复制到非洲、巴尔干、中东等冲突地带的“资源—重建—安全”三位一体模板。

通过围绕能源、矿产与供应链的地缘重组,美国对外战略正从“军事主导”向“资源主导”深刻转型。这一由资源驱动、供应链绑定、外交支撑的新体系,既能压缩中国制造业的出海空间,也能通过上游资源控制,构建起影响全球南方的新杠杆。

一、“大退群”只是掩饰?特朗普策动美国资源外交“新时代”

特朗普正以资源外交撬动美国战略转变。其核心目标是:全面否决全球气候议题叙事,重塑“能源安全”话语体系,以油气、核能等美国传统优势产业为工具,削弱全球对新能源的需求,进而遏制中国在光伏、风电、电动车电池等领域日益增强的制造与出口能力。

同时,美国正构建围绕关键矿产资源的全球联盟,通过掌控矿权、运输通道和大宗商品交易规则,全方位打击中国在新能源产业链上游的资源获取能力。这一战略不仅重塑了全球能源外交格局,也获得多个资源出口国的认可,进一步强化了美国在新能源地缘政治中的主导权。

(一)国内政策:否定气候共识,转向传统能源优先

特朗普政府彻底否定“气候变化”这一国际共识,将其视为对美国经济的“人为束缚”。2025年上任当天,他签署行政命令,废除拜登时期所有涉及碳排放的监管措施,退出《巴黎协定》,关闭气候专项资金账户,终止“通胀法案”中约3700亿美元的新能源补贴计划。内政部、能源部、环保署等主管部门由新任命的保守派高官主导,强调“能源独立优先”,对光伏、风电、电动车等行业的支持几乎全面停止。

与此同时,特朗普发布“国家能源安全紧急令”,大幅放宽石油天然气开采、管道建设的环保审批,重启多个核电项目审批流程,计划至2030年新增10座核反应堆,目标是2050年前将美国核能产能翻四倍。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SMR)成为重点扶持方向,预计将在沙特、波兰、阿联酋、东南亚等市场推广出口。

(二)能源外交:以资源出口构建新型战略联盟

特朗普的能源外交战略不仅限于“自主可控”,更强调以资源出口为抓手构建新型战略联盟。在与沙特的合作中,特朗普与王储小萨勒曼签署了总额约1万亿美元的一揽子投资协议,涵盖核能合作、油气基建和关键矿产联合开发。

双方达成《美沙民用核能合作协定》,美方将为沙特境内核电站提供燃料、技术及监管框架,排除中俄技术进入沙特核电市场的可能。同时,美沙建立关键矿产合作框架,美国企业获得阿拉伯半岛铝土、铌、锂等稀有矿藏的优先开采权。此外,特朗普正式授予沙特“非北约主要盟国”地位,巩固双方能源与安全捆绑的同盟关系。

(三)遏制中国新能源出口:多重策略压缩市场空间

在遏制中国“新能源三样”(光伏组件、电动车、锂电池)出口方面,美国采取多重策略。一方面通过取消本国新能源补贴、加征关税,削弱全球对中国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扶持本国核能、油气出口,在发展中国家重塑能源结构导向,减少其对中国产能的依赖。

此前通过的“大而美法案”明确废除所有电动车购车补贴,提前终止对光伏与风电项目的税收减免,暂停绿色氢能与碳捕捉项目的资金发放。这直接导致美国新能源项目大面积停工,例如纽约州一项810兆瓦的离岸风电项目因联邦补贴中止而搁置。此外,美国能源部宣布取消对24个新能源产业项目总计37亿美元的资助计划,声称其“经济不可持续”,这类措施显著打击了中国新能源出口商的主要海外市场需求。

同时,美国加快贸易壁垒建设,阻断中国间接出口渠道。2025年,商务部决定对来自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和柬埔寨的光伏组件加征反倾销税,理由是这些产品大量使用中国产电池片与硅料,构成“规避美方关税”的行为,有效封堵了中国企业通过东南亚组装再出口的灰色路径。

特朗普政府还针对中国电动车、电池及稀土永磁产品展开“国家安全”调查,拟定进一步关税与非关税措施,以保护本土制造业。这一趋势也影响到美国盟友,例如欧盟同步发起对中国电动车补贴行为的调查。在特朗普推动下,全球范围的“反中新能源产业链联盟”正在成型。

(四)切断上游资源:构建关键矿产全球供应联盟

特朗普战略的核心不仅在于遏制新能源终端产品,更关键在于切断中国在新能源产业链上游的资源渠道,或降低对中国关键材料供给的依赖。中国制造在新能源领域的全球优势,离不开对锂、钴、镍、稀土等关键原材料从获取到加工精炼的高度掌控。为此,美国发起全球关键矿产“供应联盟”,通过签署双边协定、推动矿权控制、提供投融资等方式,逐步削弱中国对这些资源的主导地位。

东南亚:开放矿权换取合作。美国与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三国签署关键矿产开发合作谅解备忘录。马来西亚拥有1600万吨稀土储量,此前实施原矿出口禁令防止资源流向中国,签署新协议后,马方承诺取消对美出口限制,优先向美国企业发放采矿和加工许可证。柬埔寨同意放开矿权,允许美国企业开采锂、稀土等战略资源,并与美方建立双向零关税机制。印度尼西亚在与美谈判中,同意对美放开部分镍矿出口禁令,同时承诺购入150亿美元美国产油气、农产品与飞机订单,以换取美方关税减让。印尼媒体将此称为“战略性让步”,尽管短期代价高昂,但有助于实现其成为东南亚电池制造中心的长期目标。

中亚:深化能源与矿产绑定。2025年11月,特朗普首次邀请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国领导人出席“C5+1”峰会,并签署关键矿产合作备忘录。哈萨克斯坦向美企开放全球最大的钨矿开发权,美国CoveCapital公司获得70%控股及长期出口优先权,美国进出口银行承诺提供9亿美元融资,确保原材料优先流向美国产业链。此外,美国正与哈国磋商铀矿协议,以期摆脱对俄在核燃料领域的依赖。乌兹别克斯坦承诺未来10年向美投资1000亿美元,并提议成立中亚与美国的常设合作机制。

非洲:争夺钴矿主导权。特朗普政府积极推进与刚果(金)的关键矿产战略合作。该国钴产量占全球七成,中国曾深度掌控多数本地矿权。2025年初,刚果总统齐塞克迪主动向美方提出“排他性合作协议”,希望借助美国力量摆脱中国在资源领域的主导地位。美刚双方正在磋商相关机制,确保美国公司优先购买“冲突矿区外”产出的钴矿,并为小型手工矿主提供合规认证与市场准入,逐步构建“美式供应链”。据刚果当地媒体报道,该合作若落实,将打破中国在刚果钴资源上的主导权。与此同时,卢旺达亦表态愿意参与美国主导的非洲稀有金属治理与投资计划。

拉美:融资支持剥离中资依赖。巴西的石油、稀土、铜、锂资源吸引美方高度关注。特朗普政府支持美国海外投资公司(DFC)与出口银行向巴西关键矿企提供融资,助其摆脱对中国买家的依赖。2025年,资源企业TechMet向巴西镍钴项目投资3000万美元,成为美拉关键矿产合作的试点。此外,巴西矿业巨头Vale已拒绝中资电池企业的股权并购提案,被外界解读为“对西方买家的信心恢复”。

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特朗普政府正在构建围绕关键矿产资源的全球供应链重组网络,本质是通过“资源外交”实现对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上游遏制。过程中,印尼、刚果、哈萨克斯坦等多个传统上对华友好的国家,因资源结构利益与美国形成“战术一致”:一方面乐于接受美方投资与市场准入;另一方面希望摆脱对中国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提升自身议价权。正如印尼媒体所渲染的,“中国修了我们的公路,但美国也可以挖我们的矿。”

目前看来,特朗普的能源与外交战略并非简单的退群孤立主义,而是精心设计的新利益联盟:需求端以油气、核能取代可再生能源发展趋势;供应端通过资源联盟切断中国新能源制造业的原料来源。这一战略获得沙特、巴西、印尼、刚果等多个资源大国认可,正在重塑全球能源产业的力量版图。在能源与地缘竞争新阶段,美国已将新能源领域的上中下游全面纳入其外交与战略布局。

500

▲ 在缺少美国参与的背景下,COP30气候大会历经艰难,勉强达成了一项协议。尽管协议成功促成了将援助贫穷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增加两倍,展现了多边主义的坚持,但其内容避开了提及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措辞(主要由于沙特阿拉伯等石油生产国的反对),恰恰暴露了全球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存在的严重分歧和脆弱的团结。观察家和代表们对此评价不一,有人认为是胜利,有人则认为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笑话”,显示出地缘政治冲突对全球应对气候挑战的阻碍。来源:Reuters

二、超越和平的算计:“美乌矿产协议”打造对外干涉“新模板”

“美乌矿产协议”正是特朗普资源外交的关键范例。这份协议不仅关乎乌克兰的重建、资源开发与战后复苏,更揭示了美国如何在国际干涉与经济利益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其核心要点如下:一是将过去数千亿美元的对乌军事与财政投入,部分“变现”为对乌克兰地下资源和未来重建市场的长期主导权;二是通过制度性安排,将美国企业、金融资本和发展金融机构牢牢嵌入乌克兰经济的关键部门。这种模式正在成为一种“新殖民”方法论:借由战争冲突、国家依赖与资源稀缺性,将战区重建与资源主导权绑定,并试图复制到非洲矿带、巴尔干地区乃至加沙沿海天然气区等区域。

对美国而言,这份矿产协议是一笔战略回报丰厚的“长期投资”。乌克兰拥有欧洲规模最大、潜力最丰富的关键矿产带,涵盖锂、石墨、稀土、钛、铀、锰等未来高科技产业的核心资源。其中,乌克兰已知可开采锂资源超50万吨,占欧洲总量的三分之一;石墨和稀土分布广泛,苏联时代遗留下的矿业档案显示,至少有几十处具备大规模开发潜力。此外,乌克兰东南部的钛矿带,被美欧军工产业视为未来航天材料的关键来源。

这意味着乌克兰能成为美国“摆脱中国关键矿物依赖”战略的核心拼图。美国国务院、能源部、国防部过去几年多次强调要建立“友岸外包”,而乌克兰恰好具备地缘政治对美友好、资源结构丰富、且急需重建的三重优势。美国借矿产协议不仅赢得了一个未来几十年的关键矿产供应基地,还在地缘上锁定了一个战略缓冲国。

这份协议虽以“共同治理”和资源主权为名,结构设计却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性。根据协议内容,新成立的“美乌重建投资基金”(RIF)由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DFC)与乌克兰政府共同管理,名义上投票权对等,但关键的投资委员会、行政委员会由美国占多数,这意味着美国在项目选择、资金分配及风控流程中拥有实际主导权。

更关键的是,所有未来美国提供给乌克兰的军事装备,其账面价值将自动计入基金作为美国的“投资份额”,最终在矿业、能源或重建收益中体现为美国的分红权益。这种机制被欧洲和乌克兰舆论批评为“将军事援助商品化”。而乌克兰因战时财政困境与对美安全依赖严重,谈判空间有限——尽管拒绝了美国曾提出的“以资源偿还过去援助”的极端方案,但最终仍接受了未来矿产收益须按比例转入美乌基金的安排。

自签订六个月以来,美国已通过一整套“官民联动”机制实现对乌克兰经济的深度嵌入。官方层面,DFC是协议的核心执行者,掌握公共资金风控与国际投资布局;美国财政部、国务院与商务部提供战略与监管支撑。

企业层面,关键矿产基金TechMet已公开宣布竞标乌克兰多布拉(Dobra)锂矿,并获得美国政府隐性支持;贝莱德、摩根大通、美国稀土公司、特斯拉供应链企业,以及Bechtel、Freeport-McMoRan等跨国矿企,均在评估乌克兰矿区的进入机会。同时,美国军工集团将借助供应链本地化要求,进一步推动乌克兰打造钛与稀土冶炼能力,为美国航天与军工体系提供新的工厂选址。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上月的评估报告指出,美国正通过矿产资源快速拓展在乌利益格局。道路、能源、电网、港口、化工厂、军事工业园区等重建领域,所需投资规模可能超4000亿美元,对美国工程公司、基建承包商与私募资本而言,堪称“世纪级”商业蓝海。

这种以战后重建与资源绑定的协议并非偶然,而是美国正在测试的可复制模式。以CSIS为代表的诸多美国智库纷纷“建言献策”,将美乌矿产协议定位为“未来冲突地区资源治理的模板”——它同时整合了安全援助、发展金融、矿业投资、供应链战略与地缘政治竞争,具备多重适配性。

在非洲,美国已开始尝试类似方法。2025年,美国与刚果(金)谈判,意图通过安全合作换取钴与锂矿优先开发权,同时阻击中国在该领域的绝对优势。在纳米比亚、赞比亚、坦桑尼亚等国,美国同样推动关键矿产合作框架,甚至愿意提供军援,以提升这些国家的“对美友好度”。

在中东,美国也在加沙战后筹备方案中融入“天然气开发换稳定”的逻辑,要求以色列允许加沙沿海天然气田由外国财团参与开发,既为战后治理提供经济支撑,也确保美国公司进入当地能源布局。

乌克兰案例也向全球展示了一个新趋势:当一个国家遭受战争破坏、主权受损、财政枯竭且依赖外援时,其资源往往成为谈判桌上最现实的筹码。美国正将“资源—重建—安全”三位一体化作为工具,逐渐在冲突地带建立新的经济影响体系。

这种模式避免了类似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的直接军事介入,却通过金融主导权、制度设计与市场准入控制,达成了相似的地缘与经济目的。

500

美国和乌克兰官员在日内瓦就特朗普提出的和平计划进行了会谈,并发表联合声明,称双方在“调整立场方面取得了有意义的进展”,起草了一份“更新和完善的和平框架”。该计划的核心内容包括:要求乌克兰放弃额外领土、承诺永不加入北约以及赦免被指控的俄罗斯战争罪犯;作为交换,美国和欧洲将提供一个以北约第五条为模型的、史无前例的安全保障。乌方表示,修改后的草案“反映了乌克兰的国家利益并提供了可信的安全保障机制”。图源:AFP(美国国务卿卢比奥于会后答记者问)

三、“后石油时代”如何与中东合作?美沙关系升级展现“新思路”

2025年11月,美国总统特朗普与沙特王储小萨勒曼(MBS)在华盛顿达成一揽子涵盖核能、关键矿产与人工智能技术合作的战略协议,标志着美沙关系进入全新阶段。

沙特明确选择美国作为其未来数十年能源转型与科技升级的核心伙伴,而美国也借此稳固其在中东的战略影响力,全面强化对中国在能源、矿产与高科技领域的竞争优势。

在民用核能领域,美沙双方宣布完成《民用核能合作谈判联合声明》,此声明被视为未来签署正式“123协定”(美国与外国开展和平核合作的基础性协议)的关键前奏。根据声明,美国企业将成为沙特“优先选择的民用核能合作伙伴”,负责协助开发沙特首批核电站,并确保全流程遵守美国提出的严格不扩散标准。美国能源部长赖特明确表示,本协议“不允许沙特境内进行铀浓缩或乏燃料再处理”,从制度上规避核技术军事化风险。

沙特曾长期表达对完整核燃料周期技术的兴趣,此前更多次示意:若华盛顿拒绝合作,将考虑引入俄罗斯或中国方案——中国曾针对沙特核电项目提出具备竞争力的建造报价。但萨勒曼王储明确表态,利雅得的首选始终是安全盟友美国的方案。

对沙特而言,核能不仅是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的核心抓手,更与海水淡化、电力供应稳定性及工业升级需求深度绑定。值得注意的是,沙特拥有全球约7%的铀资源储量,且多数铀矿与稀土矿床共生,具备从核燃料供应到能源生产的全链条潜力。

更关键的是,此次核能合作与沙特—以色列关系正常化进程直接挂钩。沙特此前明确提出三项核心条件:美国提供直接安全保证、出口先进武器系统、主导推进核能项目,三者缺一不可作为与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前提。此次协议的达成,意味着美国兑现了最关键的技术承诺,为沙特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取得最低程度政治成果后,与以色列实现关系突破铺平了道路。同步地,美方正式将沙特纳入“主要非北约盟友”(Major Non-NATO Ally)类别,进一步巩固其安全地位,为构建新的中东地区安全架构提供制度性保障。

战略层面的重大突破还体现在关键矿产和稀土合作领域。沙特正迅速崛起为全球关键矿产中心,其境内矿产总价值在2024年已被评估达2.5万亿美元。其中最具战略价值的是西部Jabal Sayid稀土矿——作为全球第四大重稀土储量地,该矿已探明重稀土氧化物(如镝、铽)储量超55万吨,轻稀土(如钕、镨)储量约35万吨,而这些正是美国及其盟国在高端制造和国防领域极度稀缺的关键材料。

“美沙矿产协议”明确双方将在稀土分离、磁体制造、关键金属冶炼、铀供应链安全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核心合作项目为沙特矿业公司Ma’aden、美国国防部与美国稀土企业MP Materials联合投资的大型稀土分离炼厂:美国持股49%,负责提供核心技术与军工级质量标准;沙特负责厂址建设、能源供应与矿产资源保障。该设施投产后将规模化生产轻、重稀土氧化物,为美国及盟国的国防工业、电动车电机、风电设备等产业提供稳定供应,直接降低对中国的依赖。

这一合作实现了“双赢”:沙特借此跃升为全球稀土中游加工中心,完成从资源出口国到产业枢纽的转型;美国则补上了供应链中最薄弱的加工环节——美国国防部曾多次将稀土供应链列为“国家级战略脆弱点”,而沙特作为政治稳定、与美深度绑定且资金充裕的盟友,成为替代中国的最优选择。这一布局意味着未来全球稀土市场的重心将从东亚部分转移至中东,美沙合力推动构建“非中国中心”的战略矿产生态体系。

美沙在科技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双方签署《战略人工智能伙伴关系》,明确将联合建设AI算力中心、超级计算集群、先进数据中心及AI芯片供应链。美国政府已批准向沙特全面开放英伟达、AMD等企业的高端GPU出口,并将协同沙特建设大型云计算和数据处理设施。

在企业层面,沙特主权投资基金支持的AI企业已与亚马逊AWS、思科、Adobe、马斯克旗下xAI等美国科技巨头达成重大合作,其中包括在沙特建设容量超500兆瓦的超级数据中心;英伟达亦宣布与沙特联手打造区域级AI超算中心。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沙特的数字转型将主要由美国技术驱动,彻底改变此前的市场格局——过去10年,中国的华为和阿里云曾在海湾地区大举推进云计算、5G及行政管理平台建设,而此次美国“芯片—云—算力—数据”体系的全面进入,正重新夺回被中国逐步侵蚀的战略科技市场。

安全领域,美沙签署《战略防务协议》,美方同意向沙特开放F-35战斗机、先进防空系统出口及军工本地化合作,并正式授予沙特“主要非北约盟友”地位。这一安排既强化了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军事主导权,也为未来沙特与以色列的潜在安全协作奠定了制度基础。

从区域战略视角看,此次美沙合作是中东格局重构的关键转折点:沙特不再仅仅是美国的“石油伙伴”,而是成为美国在全球供应链重组、能源安全、AI技术竞争、稀土供应链“去中国化”、印太战略外延等多重议程中的核心节点。

沙特凭借资源与资金优势,主动融入美国全球战略;美国则以技术转让、武器出口与结构性安全承诺为筹码,换取沙特的长期战略站队。这种深度捆绑直接导致中国在海湾地区的核能、稀土、AI、基础设施等领域布局被大幅削弱,俄罗斯在中东的军事与能源影响力也遭到系统性压缩。

2025年美沙战略协议不仅是双边合作的新篇章,更标志着中东地区开启从“后石油时代”向“高科技时代”的关键转型。当沙特在核能、稀土、AI等关键领域的“准入权”几乎被美国全面锁定,中国实质上失去了在中东打造“科技影响力”的重要战略跳板,俄罗斯在核燃料等关键市场的传统优势也受到重大冲击。这一格局的重塑,将对全球能源地缘政治、供应链安全及科技竞争版图产生长远影响。

500

▲ 面对全球关键矿产需求激增和中国在该领域的主导地位,海湾国家(尤其是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正在利用其雄厚的金融资本和战略地理位置,通过海外收购和国内产业投资(如电动汽车和电池制造)来大规模拓展关键矿产业务。其核心战略目标是:保障自身长期经济安全和工业发展;挑战中国在关键矿产供应链上的垄断地位;并将自己定位为西方国家可靠的替代合作伙伴,从而在“后石油时代”巩固其地缘政治影响力。尽管面临技术和产能的挑战,海湾国家的举措已成为全球关键矿产竞争的新焦点。图源:thecradle.co

四、以资源外交建立包围圈:为制衡中国找到“新杠杆”

以资源外交为抓手,美国系统性地重塑自身在“全球南方”等战略地区的影响力。尽管大幅撤出多边合作,但特朗普团队在关键矿产、油气航道与供应链节点等领域持续发力,以占据大国竞争的战略主动权。

美国正通过“投资—供应链—市场准入”三位一体的方式,与主要资源国家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同时削弱中国过去十余年通过“一带一路”、产业链布局和资源投资在这些国家形成的结构性优势。

2025年11月在白宫举行的“C5+1”峰会是其标志性成果。特朗普首次邀请五个中亚国家领导人到访白宫,双方共签署总额约172亿美元的投资、贸易与基础设施协议。这些协议不仅体量巨大,更重要的是对美国供应链安全的战略意义。会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成果,是美国企业Cove Capital与哈萨克斯坦国有矿业公司Tau-KenSamruk签下11亿美元的Severnyi Katpar钨矿开发协议。该矿储量达85.4万吨三氧化钨,未来年产可达1.2万吨金属量,约占全球供应的15%。这一项目的战略价值在于,美国直接阻止了长期寻求开发该矿的中国企业获得主导权,美国企业CEO甚至公开承认项目旨在“阻止中国公司进入这一关键矿业资产”。

峰会期间,美国还推动成立“C5+1关键矿产对话机制”,并强调中亚将成为全球供应链重新布局的中心。特朗普强调,“过去美国忽视了这个富矿区域,但现在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则宣布,美国已成为哈国历史上最大外国投资来源,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并特别指出哈萨克斯坦目前为美国提供约25%的核电站用铀。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也展示其作为全球第二大锑生产国的地位,并指出美国是塔国锑的重要买家。这意味着美国正在精准布局中亚国家各自的矿产比较优势。

而更深层的地缘政治信号,来自于哈萨克斯坦宣布加入“亚伯拉罕协议”。在美国推动下,一个位于中国与俄罗斯交界处的穆斯林国家加入了以美国为核心的跨区域政治合作网络。这是一种典型的“资源带动外交”逻辑:美国以投资与矿产合作为切入口,进而将中亚国家带入更大的战略体系。

美国在东南亚的资源外交同样呈现系统性推进。2025年10月,美国与马来西亚签署关键矿产协议,马来西亚承诺对美国出口稀土时不得施加禁令、出口配额或其他限制。这一点尤为关键,因为马来西亚刚刚对全球实施稀土原矿出口禁令,用以推动国内精炼产业。

中国长期在马来西亚稀土供应链布局深厚,包括过去在稀土精炼领域拥有强势合作方,但新协议明显限制了未来中马资源合作可能对美国产业链造成的影响。马来西亚战略界公开指出,中国在稀土分离能力上占全球70%以上,“没有任何国家希望关键材料被一个国家垄断”,这与美国建立非中国主导稀土供应链的战略目标高度一致。

与马来西亚并行,美国对印尼的资源外交更具结构性。2025年7月,美国与印尼签署涵盖关键矿产、能源和贸易的“互惠贸易协议”,核心条款之一是印尼同意对美国取消所有工业商品(包括镍、铝土矿等关键矿物)的出口禁令。这极具突破性——印尼自2020年起执行强硬的矿产出口禁令,要求包括中资企业在内的外国公司必须在印尼设厂才能获得原矿。协议同时要求印尼在未来几年内购买150亿美元美国原油和液化石油气(LPG)。此举既让美国能源企业获得新市场,也让印尼获得美国在技术、投资和供应链上的“背书”。

印尼在镍产业链上地位举足轻重,全球近半镍资源集中于印尼,但其冶炼能力过去90%以上由中国企业投资建设。美国希望印尼减少对中国资本依赖,以满足美国“通胀法案”的“非中国来源”要求;印尼新政府也表达了摆脱单一大国依赖的意愿。美国企业如福特汽车已开始在印尼投资镍加工厂,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的独占性正在被削弱。

在拉美,美国对巴西的资源外交采取“软硬兼施”方式。巴西拥有全球19%-23%的稀土储量、世界最重要的铌资源以及快速增长的深海油气产能。尽管巴西与中国关系紧密(中国为其最大贸易伙伴),但美国在2025年先以关税施压,再通过外交谈判撤回对巴西农产品的高税,换取巴西在关键矿产议题上的政策协同。巴西能源部长公开承认,中国2025年实施对部分关键矿物(如石墨)的出口管制,“为巴西创造了向美国供应的巨大机会”。随后,美国邀请巴西参加G7能源部长会议讨论关键矿产合作,美国企业如Boston Metal与巴西矿企CBMM合作开发绿色钢铁技术,标志着美国正以技术优势换取巴西在战略资源上的长期合作空间。

500

▲在本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亚洲之行中与马来西亚、泰国和日本签署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关键矿产合作的双边协议,这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转向以双边、商业驱动的方式,在亚太地区积极建立与盟友的安全矿产供应链,以抗衡中国在该地区及全球关键矿产领域的主导地位。其中,与澳大利亚和日本签署的框架协议更具操作性,包含具体的资金承诺和部署时限,旨在通过部署资本和政策工具来巩固供应链;而与泰国和马来西亚签署的谅解备忘录(MOU)则侧重于技术交流和对话,作为未来合作的切入点。尽管美国倾向于双边合作,但该战略旨在促进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如莱纳斯稀土项目),并最终可能发展为多边合作。图源:Bloomberg

***

中国在“全球南方”的影响力仍深厚,但美国已从单纯政治安全合作转向“资源—供应链—地缘政治”一体化战略,效果显著。

美国的逻辑并非取代中国,而是在关键节点构建足以制衡甚至削弱中国影响力的“资源支点”,这些支点不仅改变贸易格局,更逐步转化为更广泛的外交与政治影响。因此,中国企业在这些地区仍有巨大机会,但特朗普正逐步让这些国家获得“第二选择”。

无论是中亚国家加入美国主导的外交框架、印尼对美国开放矿产出口,还是巴西与美国探讨稀土加工合作,都显示美国正利用能源与关键矿产重构自身在全球南方独特的影响力体系。这种资源外交的扩展,让美国能在区域安全、技术标准、通胀政策协调等更广泛外交议题上获得合作基础。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