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开始洗牌?毫末智行今日起“停工放假”
据报道,近日,自动驾驶公司毫末智行突然发布内部通知,决定自11月24日起停工放假,复工时间未定。目前公司仅剩不到300名员工,北京总部仅128人,保定分部153人。

员工们反映,停工通知非常突然,仅通过内部群发布,未提及停工期限、薪资发放、社保公积金缴纳及赔偿方式等具体情况。目前,员工9月工资已发放,但10月、11月工资未按时发放,社保也面临断缴风险。
毫末智行成立于2019年,前身为长城汽车智能驾驶前瞻部,曾是国内首个实现自动驾驶技术量产的企业。然而,公司长期押注“高精地图+规则算法”的技术路线,未能跟上行业“重感知、轻地图”及“端到端大模型”的发展趋势。
2024年,长城汽车宣布向元戎启行独家投资1亿美元,并与大疆车载展开深度合作,其核心新车型已转而搭载元戎启行的端到端智驾方案,导致毫末智行失去核心订单,造血能力归零。
多名员工表示,停工放假的安排被指为规避裁员赔偿的手段。公司利用劳动合同到期不再续签的方式清理部分员工,且未提供任何补偿,还曾以开具离职证明为筹码,要求合同期内员工主动离职以规避遣散费。目前,员工们计划集体走劳动仲裁,以维护自身权益。
据内部员工透露,公司北京的资金账户已被冻结。此外,公司曾计划在浙江长兴筹建智驾域控制器工厂,在成都武侯筹建智能机器人制造工厂,但目前这些项目均已停滞。公司深圳研发公司早在今年6月已进入停工状态,且11月12日被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仅3.15万元,显示其现金流已枯竭。
毫末智行的第一大股东为保定市长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7.52%,第二大股东为河北雄安长城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持股26.21%,两者合计持股53.73%,最终受益人和实际控制人为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此外,高瓴创投、美团、高通等投资方也面临投资减值风险。
过度依赖单一客户
缺乏商业化造血能力
毫末智行的案例为整个自动驾驶行业,尤其是技术供应商和传统车企孵化的科技公司,敲响了多重警钟。
首先,过度依赖单一客户是致命风险。毫末智行长期严重依赖大股东长城汽车的订单,其官网显示的整车合作伙伴仅有长城汽车一家。这种“母公司附庸”的定位,导致其在对外拓展时,其他车企会担忧其技术独立性和数据安全。当长城汽车在智能化竞争中引入元戎启行、大疆等外部供应商后,毫末的订单便急剧萎缩,造血能力归零。
其次,技术路线选择与迭代速度决定生死。在行业从“有图”向“无图”变革的关键时期,毫末长期押注“高精地图+规则算法”的路线,未能及时跟上“重感知、轻地图”及“端到端大模型”的发展趋势。其选择的高通平台研发路线被认为难度较大,拖慢了产品落地节奏,导致关键产品“城市NOH”多次跳票。
再者,缺乏商业化造血能力。自动驾驶行业已从“讲故事”进入需要“算账”的阶段。像毫末这样长期依赖融资输血、未能建立自身造血机制的公司,在2025年智驾领域投资热度显著降温的背景下,资金链断裂成为必然。
此外,车企供应链策略的转变使得中间派生存艰难。当前,头部车企如特斯拉、小鹏等选择全栈自研,而另一部分车企则倾向于直接采购成熟的第三方解决方案。这使得定位尴尬、既想独立又依赖母公司的“中间玩家”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
对行业而言,毫末的倒下并非孤例,它标志着自动驾驶赛道正在经历一场残酷的“大逃杀”。资本正变得更加谨慎,资源加速向头部技术领先、商业化路径清晰的企业集中,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玩家将被清出市场。
对于已购买搭载毫末智行系统的超20款车型的车主来说,他们可能面临智驾系统后续无法升级、维护服务中断的风险,车辆价值和用户体验将受到直接影响。
经过这轮洗牌,自动驾驶的发展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商业模式的重要性将彻底超越技术故事。未来能够存活下来的,不再是那些技术最炫酷但成本高昂的公司,而是那些能够提供稳定、低成本、可快速量产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行业的格局也将走向集中化,全球智能驾驶市场最终可能形成高度集中的态势。像华为智驾、特斯拉FSD、Momenta等少数几家头部厂商,凭借其数据、模型和装机量的巨大优势,很可能成为市场上的核心玩家。
毫末智行的案例残酷地揭示了自动驾驶行业已经从理想主义的“技术狂欢”,步入现实主义考验的“生存游戏”。对于所有仍在赛道上的玩家而言,能否摆脱对单一客户的依赖、保持敏锐的技术嗅觉、并尽快打造出健康的商业闭环,将是在这场淘汰赛中活下去的关键。行业的未来依然可期,但它将属于那些既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务实者。



三言科技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