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微博音乐节落子南京高淳:一座“国际慢城”的快进与远见
文 | 萧田
“大家好,我是梓渝!听说南京的美食很多,大家有什么推荐给我的吗?”
11月8日至9日,首届微博大眼音乐节在南京高淳激情开唱——
华晨宇以“火星乐园番外篇”主题舞台惊艳亮相;梓渝首唱新歌以“卷毛”造型萌翻全场;四年未登国内音乐节的王嘉尔更是压轴登场,延续“MAGICMAN 2”世界巡演的核心主题,瞬间国际范儿,掀起万人蹦迪热潮…
旋律跃动、焰火绽放、灯光耀眼、无人机飞舞,数万人在雨中赴约,一同沉浸在青春的炽热与音乐的浪潮之中,这场音乐节单日接待量创下南京历史新高。
令人意外的是,这场“王炸级”活动,并未选择北上广深,也未落子长沙、杭州等网红城市,而是悄然扎根于一个对很多人仍显陌生的地方:高淳。
一座曾以螃蟹和老街闻名的“国际慢城”,何以成为微博音乐版图的战略起点?
这背后,不仅是社交平台与城市的“双向奔赴”,更折射出一座城市未来的文旅产业变迁。
1、微博下场搞音乐节,为何出手就是“王炸”?
在中国互联网语境中,微博早已不只是社交平台,更是娱乐圈的“中枢神经”。
微博连续多年举办的 “微博之夜”、“微博电影之夜”、“微博音乐盛典”等大型活动,总能囊括华语娱乐圈各类顶流与江湖大佬们,全网热搜话题不断。
但和其他盛典不一样的是,微博的盛典始终关心的是“人”。可以说,在人和人联结如此紧密的微博上,它稳稳地承载了每一次大事与每一种情绪的落地与共鸣。
这也是为什么微博在今天的文娱行业依然占据着独特地位:身为社交平台,但又不止于社交平台。

翻开《2024微博娱乐白皮书》,一条清晰的成长路径跃然纸上——
微博作为社交平台为行业与用户之间提供了传播、互动、共创、共振重要阵地,推动着行业生态的持续变革、重塑、焕新。
尤其过去三年,微博持续加码音乐赛道,扶持独立音乐人、打通宣发链路、联动品牌营销,逐步形成“演出+明星+文旅”的特别路径。
如果说票房与流量已经成为音乐节的命脉,音乐节必须“卷阵容、卷体验、卷宣发”,那微博的逆势入场恰好也证明了——基于平台资源整合能力的稀缺内容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这种“主场作战”的便利,让音乐节行业资源和势能,开始越来越往头部平台聚拢,也让首届微博大眼音乐节应运而生。

“大眼”,既是微博LOGO的视觉符号,也是网友经常的揶揄,某种程度也是平台表达了对行业趋势的敏锐洞察。
众所周知,音乐消费主要还是依靠线下演出,而音乐节就是演出赛道中需求量较高的种类。根据大麦平台数据显示, 这场音乐节的“想看”热度值超过94%的同类演出,更创新性地打造“明星定制街区”、“乐迷创意集市”等沉浸式场景,将演出从“观看”升级为“参与”,从“单向输出”转向“情感共鸣”。
比如,微博专门设置了“星动放映记”环节,让乐迷投稿创意视频,然后在歌手演出结束后来个惊喜播放...现场好几位歌手观看时都泪目了,可能那一刻,他们也想起了那个曾经有过跌跌撞撞的自己。

换句话说,这场音乐节也早已超越一场演出——它是一次平台、歌手与乐迷三方共建的情感仪式。
而它需要一个提供独特文化氛围的落地载体——南京高淳,恰在此时走入视野。
2、从文化古都到“演艺之城”,微博为什么选择了南京?
若论城市能级,南京或许不如北上广深耀眼,若论网红指数,也难敌成都、长沙的流量热度。但微博的选择,恰恰跳出了“流量逻辑”,转向了更深层的“生态逻辑”。
南京,这座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是中国首个“世界文学之都”,文脉绵延千年。而今天,它正悄然完成一次身份转换——从“文化之都”迈向“演艺之城”。
这种转变并非凭空而来。
一方面,南京拥有成熟的音乐孵化土壤。
无论是从用南京话唱Rap的朱小磊,还是登上草莓音乐节的“银河快递”乐队,都是从南京走出来的本土原创力量。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大眼音乐节这次演出嘉宾之一,早安,这位土生土长的南京 rapper,始终在作品中植入家乡印记,《麒麟》《金陵赋》等歌曲里既有六朝烟水气,也有当代青年的锐气与自省,他在现场直接喊出来:这次回家演出很开心,我一定会把南京话带到全世界的!
另一方面,南京的城市结构和交通体系天然适配大型演出。
南京的主城区居中,南部高淳、溧水,北部六合均具备万人级场地,比如,高淳旁边的溧水连续举办了十多年的咪豆音乐节,已经成为溧水知名的城市名片。
南京丰富的文旅资源与市辖区的音乐节完全可以相互结合,两三天的音乐节,如果选一天看演出,那还有一天可以逛老门东、夫子庙、吃鸭血粉丝汤,还能享受南京市景区景点、住宿餐饮、商场购物等各种票根优惠,可以说是一场音乐节门票带你玩转南京。
比如梓渝在大眼音乐节演出结束后,就带走了6大盒真空包装的南京烤鸭,这件事还登上了热搜,“梓渝同款”直接卖爆了。

所以,在南京看音乐节从来都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城市旅行的一部分。
此外,南京在顶层设计上早有布局。
作为全国首批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从2017年开始,南京每年就拿出专项资金以“直接补贴、积分奖励”的方式,对优秀演出剧目实施补贴,比例最高可达每张票价的50%,2025年又推出促进文商体旅展联动提振消费的系列举措7大类26条。
这一政策吸引了更多观众观看演出,也让演出团体、经纪公司、经营机构竞相布局南京。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与灯塔专业版共同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南京上榜全国大型演唱会票房TOP10,且连续两年进入TOP10。
正是这种“兼收并蓄”的气质,让微博相信:与南京,可以一起创造首届微博大眼音乐节的情绪与流量。
3、国际慢城如何与微博“双向奔赴”?
如果说南京是“演艺之城”,那么高淳,就是这座城里最诗意的一隅。
高淳,是南京最年轻的区之一,位于南京以南,一直以来有着“南京后花园”之称。它最“牛”的地方是,有个称号,前面的定语不是南京,不是江苏,甚至不是中国,而是国际。
2010年,世界慢城联盟副主席安杰罗瓦萨罗来到高淳桠溪考察。
之后惊叹道:“这里的一切,完全符合‘国际慢城’的标准”。同年,高淳就被正式授予“国际慢城”称号,成为中国首个获此荣誉的城市,成为了慢生活度假目的地。
就拿高淳老街来说,这条900岁的高淳老街,是“金陵第一古街”,保存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青石板路、粉墙黛瓦,每一处都写满了故事。

“慢”,在这里不是懈怠,而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坚守。
这次的音乐节,慢城选择了“快进”。
短短30多天,高淳完成了举办地固城湖水慢城景区的硬核改造——将原本2万多人的场地升级为能容纳4万多人,并且同步改造周边各项设施与道路。
对于乐迷,在音乐节举办期间免费开放高淳全区的21764个停车位,各类免费接驳与地铁延时加运、近百项的票根福利,这些付出的背后都是诚意满满。
有乐迷甚至发现,音乐节现场有些品牌展区甚至比超市还便宜,各种免费礼品也不少,随便扫个码就能拿走一杯香飘飘新品,高淳还特意把南京现在最火的迈皋桥草莓熊奶皮子糖葫芦都搬到了现场。

尤其在面对所有音乐节主办方最担心的下雨天气时——举办前连续两日大雨,让原本绿色连绵的音乐草坪出现了浸水情况,高淳当机立断调入数万平方米物资,连续两天从凌晨物资到达再卸货铺设,每天都铺到活动开始。
当然还是有各种瑕疵,1个多月的准备期确实紧张,音乐节两天期间每天有近5000名工作人员在场内外,几乎是不眠不休连轴转,在这么大型的活动背后,对于各方来说,也留下了不少遗憾与歉意。
但对于这座城市来说,更重要的是执行力——它不仅是办一场活动,也在告诉所有人,高淳有决心把想做的事情做起来。
事实上,高淳早已不是第一次承接大型演艺活动。
今年8月,湖南卫视的“慢城焰火·歌手之夜”在此上演。从缱绻情歌到摇滚呐喊,从非遗焰火到无人机天幕秀,现场超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乐迷享受了这场音乐焰火盛典。

而在大眼音乐节的前一天,一场螃蟹界的“华山论剑”正在高淳举办,河蟹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大会上,高淳蟹王蟹后诞生。对于这个中国螃蟹之乡,现在有句口号叫“年轻人在高淳横着走”,已经成为微博的热搜话题。
如今,高淳正全力推进“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通过音乐节、露营节、马拉松、骑行赛等活动,吸引年轻人“来得了、留得下、玩得好”。
慢与快,从来不是对立的。
虽然它好像选择了一条更难、更慢的路——拒绝短视的开发,克服短期的欲望,在找寻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
但正是这份“慢”,让高淳在关键时刻跑出了“快”——快在响应速度,快在人心凝聚,快在诚意满满。
这次微博大眼创下南京音乐节单日人数纪录,不是流量巧合,而是这座城市表达出的长期主义,它让人明白了,这里既有仰望星空,也有重新出发。

为什么一个又一个的明星企业在高淳落地生根?为什么一个又一个的年轻人定居高淳在此创业?为什么来自天南海北的乐迷多次打卡高淳.......
这场音乐节给出了答案:让高淳更年轻,让慢生活也能拥有澎湃心跳。
而这,或许正是中国城市未来值得期待的模样。
(文中配图均来源网络)



财经无忌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