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加拿大都失败了,为什么中国能成功造出民用大客机?
加拿大其实算是很成功了,只是千算万算,还是高估了自己的实力!民航客机这个东西毕竟是个高精尖产品,而且按照当代的逻辑,它之所以高精尖,很大程度上也在于需要适当保持它的稀缺性,制造商一旦多了,价格一旦被打了下来,其实相对来说,也就没有这么有竞争力了…毕竟世界各国虽然民航客机虽然需求量很大,可是架不住存量也很大,所以其实单纯的客户需求,可以有很多渠道来解决,比如买二手飞机,租赁等,航司早就习惯了等待新款飞机的交付周期,而且如果有实力的话,会尽可能的运营单一机型机队,以期最大程度上节省运营成本和人员培训的压力…
况且波音和空客双雄争霸了几十年,以至于人们早就形成了非此即彼的共识,在这种AB两家夹击的情况下,庞巴迪和巴航工业竟然还能守住一定的市场份额,即便是错位竞争,也同样保持了几十年的市场份额,在支线客机领域做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客户遍布全球,已经很难得了!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庞巴迪仗着自己技术过硬且对美加关系积极的预判,以为自己已经羽翼丰满,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ABC三家里的C,于是就跃跃欲试推出了雄心勃勃的庞巴迪C系列,并且早就把目光投向了邻居家这个全球第一大民航市场!
现代自二战结束以来,加拿大一直在美国的庇护下成长,毕竟它一直也很聪明,曾经英国强的时候,拿英国来压制美国,保住了独立自主,而后来美国成了世界的霸主,它就成了跟班小弟,靠着获取美国的溢出效应生活的相当滋润…而庞巴迪作为加拿大的工业头牌企业,能获得巨大的全球知名度,除了自身的能力以外,更多的也在于加拿大的全力支持和美帝曾经的相对包容,毕竟曾经的美帝的航空尤其是民用航空造业是绝对的全球中心,各家巨头之间的竞争此起彼伏,你方唱罢我登场,没有一家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它自然完全没必要担心来自邻居家的公司会有一天把自家企业带入水深火热之地。
可是现在不同了,随着九十年代末波音麦道合并,美帝曾经引以为傲百花齐放的民航制造业从此只剩下一家独大,新世纪以来,随着美国工业制造能力的不断衰退,就连波音这个“美国工业太子爷”也渐渐面临生存危机了…偏偏就在这个时候,邻居家的庞巴迪C系列横空出世,带着极高的性价比杀入市场,并且几乎颠覆性的让美帝国内市场迅速接受了用支线客机平替干线客机的概念,波音自然恼羞成怒,于是马上和美帝政府串通一气,企图用手段赢得商业竞争。
结果大家也看到了,美帝航空业天生的“反骨巨头”达美航空早就和庞巴迪眉来眼去了很久,已经基本确定了至少60架C系列的大订单,结果被波音和美帝从中作梗,威胁要对C系列征收最多300%的报复性关税,一夜之间就葬送了C系列在美国的未来…加拿大政府和庞巴迪刚开始还发誓要硬抗到底,造成了美加关系多年来第一次的“空前危机”,可是毕竟双方实力不是一个量级的存在,没过多久加拿大政府和庞巴迪就选择双双缴械投降,并且找来空客作为接盘侠让项目得以延续。
后续来看,空客付出的成本并不大,现如今已经占了整个系列项目至少75%的股份,而且总共才花了不到6亿美金,毕竟前期的50%股份是以象征性的1美金获得的,账面上体现出来的成本着实不要太划算,况且空客凭借其巨大的体量和清晰的市场定位,已经成功将改名为A220的C系列推向了全世界,后续订单滚滚而来,而空客更是已经谈妥了后续针对现有魁北克政府手中剩余25%的股权回购,怕是该机型往后在账面上体现出的唯一一点加拿大标签也要被撕掉了。
显然,庞巴迪被肢解的故事,近年来成为了经典的商战案例,不仅仅是其民用飞机部门被打包转移,其曾经引以为傲的轨道交通部门也被主要竞争对手阿尔斯通整体收购,这颗加拿大曾经工业制造皇冠上的明珠就此彻底变的黯淡无光,只剩下曾经相对而言最不起眼的公务机部门依然在苟延残喘,曾经巅峰时期雇员超过6.5万人的公司,现如今只剩下不到2万人,甚至加国媒体还爆出过庞巴迪前工程师因为失业而沦落街头的惨剧。
总而言之,庞巴迪的故事告诉我们,小国拥有大公司确实是件可能造就悲剧的事,尤其是工业制造业领域,因为领域的垄断寡头,总会想尽各种办法,对竞争者围追堵截,如果背后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和政府支持,那么即便公司实力再强,也难逃最终被行业巨头围剿后分崩离析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