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战》被告、《如鸢》翻车,阿里“养子”灵犀活成业内瓜田

500

文源:源媒汇

作者:生南国

编辑:苏淮

灵犀互娱(下称“灵犀”)SOC生存新作《荒原曙光》悄悄上线一周,表现成了“无人在意的角落”。

自11月13日开测以来,《荒原曙光》并未如外界预期的那样“屠榜”。截至11月24日源媒汇发稿,这款新品一直徘徊在iOS游戏畅销榜100名上下。据七麦数据,app store收入预估33.7万美元(数据统计至11月22日),taptap评分5.1。

500

《荒原曙光》“稳定”发挥,app store畅销榜排名在100名上下

对于背靠阿里的灵犀而言,新品起手式“差点意思”,中间隔了几百个《三国志·战略版》(下称“《三战》”)——这正是灵犀前身简悦并入阿里后,“驯养”出来的最强“现金奶牛”。据《2024年中国常青游戏榜》统计,2024年《三战》收入达1.91亿美元。

有《三战》兜底,灵犀等于提前领了“养老保险”。即便新作表现一般,也不会立刻动摇其地位。而期间好不容易跑出女性向话题之作《如鸢》,却因运营“翻车”触发舆论“火山”,流水断崖式下滑。

流量时代,黑红也是红,这似乎在灵犀的产品矩阵中形成了惯性。《三战》与网易《率土之滨》(下称“《率土》”)的纠葛,便上演了一出“吃瓜”连续剧。

更戏剧性的是,2024年底时任阿里大文娱集团(现虎鲸文娱集团)CEO樊路远南下广州“巡视”,又牵扯出“录音门事件”,一时间,“外来血统”与“阿里血脉”暗流涌动。

于是有了一个很微妙的现象:比灵犀产品更出圈的,往往是它身上的各种“瓜”。

一颗处于上升期的行业新星,怎么就成了业内“瓜田”?

时间退回到2017年。当时简悦只有6款产品,就被阿里10亿(人民币,如无特殊注明,货币单位下同)巨资收编,并继续留守广州独立运营。

这样的“王炸”开局,为“录音门”爆发埋下隐患:独立架构、地理距离、文化差异、资产体量……或多或少让灵犀在阿里体系内的话语权显得“慢半拍”,与母体存在天然的隔膜。

所以,灵犀的问题,从来不是“喧宾夺主”,而是每一次的行业八卦,都在挑动结构里的隐刺——有靠山,也有独立决策权,却始终难再造一个《三战》。

究其根本,那层与母体之间的“窗户纸”,已然成了最难跨越的部分。

01

“外来血统”与“现金奶牛”

追逐八卦是人类的天性。《三战》和《率土》之争,正是把商业矛盾搬到台面,让大众围观。

2020年,《率土》在一封“讨伐檄文”中暗指某游戏抄袭,揭开对峙序幕。一个月后事态升级,官方点名《三战》开撕,并称已起诉。而阿里互娱随后回应,以“光荣IP授权+自主”划清界限,强调尊重原创和行业规范。

之后的五年,双方从社媒“激斗”到法院,并裹挟玩家、吃瓜群众以及营销号,构成了行业内少见的长期公开对抗。

2023年,《三战》因广告不正当竞争,被判赔8万元并致歉。本以为大戏接近尾声,结果2025年8月《率土》再出手,甩出“原创不止,捍卫不休”的海报,重燃战火,未来两个SLG头部产品仍难免一战。

500

一审判决后双方回应

回到商业本质,争端下翻涌的还是利益——SLG赛道的霸主,却被四年后上线的后起之秀“打”到了家门口。

2019年国内SLG手游规模达185亿元,预计2020年突破200亿元。《三战》与《率土》两款游戏都身处红海赛道,玩法相似,分食同一批用户,一山难容二虎,自然就此消彼长。

2015年上线的《率土》作为“率土-like”品类的开创者,低调发育,稳扎稳打。《三战》则依靠大规模买量异军突起,2020年5-10月广告数投放超5.3w+,是《率土》同期的10倍。换言之,《三战》的激进打法,动了《率土》的奶酪。

更关键的是,《三战》改写了SLG格局,不光2020年一整年常驻iOS畅销榜TOP10,Sensor Tower推算其总收入突破10亿美元(不含国内安卓),灵犀也因此跻身行业第一梯队。

500

《三战》改写SLG格局,将灵犀送上第一梯队

从产品路径到推广策略,《三战》每一步都踩对了、踩准了。但要理解《三战》的崛起,灵犀的底色不能忽略。

在转生成灵犀前,简悦的体量不大,作品也不算出名。但其核心骨干几乎清一色来自网易,创始人詹钟晖(原网易COO)、陈伟安(魔兽/星际运营)、吴云洋(大话/梦幻主力开发),连《三战》制作人周炳枢也是网易出身。业内一度戏称简悦为“小网易”,据报道,高峰时期简悦80%员工来自网易体系。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阿里愿意花10亿买下这家名气不大的的公司——买的从来不是某款产品,而是押注了一份包含成熟研发体系的优质资产。

从网易体系中来,到阿里体系中去,灵犀一直在两种体制和文化中摸索,构建自己的产品哲学。

可惜除《三战》之外,灵犀这家“混血公司”的产品线仍相对薄弱,《森之国度》声量有限、《三战》衍生品《三国志战·棋版》未达预期、投资的《灵魂面甲》偏小众、《荒原曙光》仍需观察。

《三战》光芒投射下的巨大阴影,笼罩着灵犀的产品线。当《如鸢》从女性向赛道跑出后,就显得格外珍贵——灵犀终于驯养出了一头“新奶牛”。

02

在女性向赛道“跑偏”

《如鸢》的大势来得快,去得也快,从灵犀的“另一条腿”,到“翻车”掉落“瓜田”,只用了三个月。

先说核心问题,长期在SLG男性产品里打转的灵犀,把成熟的运营经验复制到女性向赛道,结果偏偏撞在了女性玩家最敏感的情绪点上。

这不是玩法问题,而是对用户认知的问题。

女性向赛道“遍地黄金”不假,但不是任谁都能俯身捡拾。2024年,国内女性向游戏市场规模达80亿元,也是女性向赛道最卷的一年。

年初叠纸《恋与深空》强势开局,年末又有网易《世界之外》、叠纸《无限暖暖》接棒,而《恋与制作人》《光与夜之恋》《以闪亮之名》等一众老牌选手也“虎视眈眈”。

在“神仙打架”的背景下,《如鸢》没有大厂背书,也没有IP加持,却靠着1500万的预约量,海外版《代号鸢》累积的名气,以及差异化题材和玩法,硬是与一众女性向产品掰了掰手腕。

500

《如鸢》让女性玩家体验权谋叙事的爽点

《如鸢》所切入的,正是女性向长期以来的空白——“传统文化+权谋”,把惯常的男性叙事“爽点”,交到了女玩家手上。

这个新鲜的尝试在市场上被验证。数据显示,《如鸢》上线12天iOS收入预估为5653万元(扣除渠道分成),10月流水预估逼近3亿元。再加上热搜、文旅联动,共同定格下它的高光时刻。

按照商业逻辑,《如鸢》有机会拓宽灵犀的收入结构,缓解“一游独大”的焦虑。

但故事开头再好,也抵不过主线走偏。

《如鸢》翻车早有苗头。部分游戏文案和剧情存在“辱女”、“恶俗”争议。如“熏鸡梗”被指消费女性,限定活动男NPC“手指钻洞”的情节令人生理不适。

500

截取自社媒平台玩家评价

灵犀如果早点注意到这些“火苗”,也不至于酿成后来的“滔天大火”。

事情彻底失控,是海外版《代号鸢》删除“女性向”标签。吃女性向的饭,却砸女性向的锅,抵制声浪全面开花。

灵犀的回应反而让这把火烧得更旺。先是强调《如鸢》与《代号鸢》完全独立运营,再坚称《如鸢》定位是“沉浸式剧情卡牌手游”,未使用过女性向标签。

500

灵犀接受媒体时的回应

同一款游戏,不同版本,品牌基调互斥,荒诞不经。

灵犀主动“割席”,无异于“自杀”,玩家持续挞伐,流水连跌,多个联名活动终止,还把灵犀其他产品拖下水,多平台评分应声下滑。

有玩家说“《代号鸢》是女性向转宅男向第一游”。玩笑归玩笑,但其实折射了灵犀对用户洞察的失焦。

与男性产品热血喷张、粗颗粒的运营不同,女性向游戏要靠情感驱动,既要提供情绪价值,也要守住边界,避开雷区。

而《如鸢》栽的跟头,本质上是灵犀离开SLG舒适区,跨赛道扩张时运营能力的“偏科”。会做游戏,与会运营游戏,是两码事。产品做得出来,用户洞察、精准运营、舆情应对、品牌维护这些能力,也得同步跟上。

这不是《如鸢》单个产品的问题,而是把灵犀在组织架构上的问题一并照了出来。

03

“录音门”撕开了什么?

有意思的是,真正点出灵犀症结的,反而是阿里自己人。

这是由一段内部录音外泄,“撕开”的结构性困境。2024年底,阿里大文娱CEO、分管灵犀的樊路远,在广州内部会议“炮轰”灵犀管理层,连环爆金句“没有阿里血脉”、“搞独立王国”、“三战吃老本,5年没创新”等,成为全网吃瓜的素材。

事后,外界多吐槽这段尖锐的发言,“登味”“爹味”严重超标。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像一把手术刀,剖开了灵犀的顽疾:既没完全阿里化,也没跳出“占山为王,小富即安“的路径,总给人一种不上不下的状态。换到商业语境,那就是资产溢价没拉到最大。

纵观灵犀的发展轨迹,它一直肩负打通阿里游戏业务的任务。

从2017年并入阿里,到2020年以灵犀互娱品牌与大文娱“平起平坐”,再到2023年被分拆成“N”中的独立主体,6年“三级跳”,定位明朗,路径清晰。

但拉回到其自研业务,就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错配”。

并入阿里的前几年,灵犀自研业务处于孵化期。尽管2018年推出的MMO《风之大陆》反响不错,但交由紫龙互娱发行,“功劳簿”都算别人的。

直到2019年《三战》出现,灵犀终于证明自己,也为阿里游戏找到了抓手。而《三战》的成功并非偶然,是踩中率土开荒后留下的市场空白,以及大文娱组“资源局”打差异化的买量叙事,共同导向的结果。

但穿越周期后,灵犀自研短板便立刻暴露。“后三战时代”的多次尝试,未能显著撬动增长,《三国志·战棋版》没续写成功,《如鸢》运营翻车,这与樊路远“训话”说的“离开文娱这三年的灵犀,丧失了市场竞争力”是基本吻合的。

说到底,《如鸢》的翻车不完全是意外,而是灵犀延展性没构建起来的一个缩影。在母体强力输血之下,灵犀上行周期过分沉溺于《三战》光环围筑的“独立王国”,满足于“小富即安”,在创新探索、组织协作、长期打法上都缺乏实质突破。

这一时期,极有可能侧证了樊路远所说的“管理层曾带领灵犀走火入魔”。“业内瓜田”调侃归调侃,它其实投射的是内部存在的治理“乱象”。

灵犀并非没有想过“自救”。在“录音门”之前,内部启动了成立后的最大一次组织架构调整。

2024年3月,掌舵灵犀7年的詹钟晖卸任,《三战》制作人周炳枢接棒,同时多位90后业务骨干也进入核心管理岗。团队全面年轻化,与阿里年轻化策略同步,既是在修复“走火入魔论”背后的问题,也是在逐步向母体的价值、文化和治理靠拢。

针对灵犀的产品问题,以及未来如何更好地融入阿里的产品场景和商业生态,源媒汇向灵犀方面进行了邮件询问,截至发稿未获回应。

500

詹钟晖卸任时发布的内部信

未来,灵犀要在“独立运作”和“组织协同”之间找到真正的平衡。前者是继续证明自身资产的优质性,后者是把与母体的协同优势在下一个周期发挥到最大。

捅破那层“窗户纸”,或许灵犀将走上一条更开阔的路。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