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交流,如何走出“形式主义”的怪圈?
横向交流,是基层工作中学习交流的重要渠道,为的是开眼界、长见识、增本领,改进自身工作。然而,一个“怪圈”却消解着其应有的价值:工作交流成了“材料秀”,座谈研讨沦为“表态会”,党建联建止于“一纸文”。
横向交流远不止这些表层形式,其背后的“怪圈”往往存在以下特点。“汇报多,启示少”,各方精心打造的“工作汇报”往往脱离实际、难以复制,看似“满园春色”,实则“徒有虚表”。“表态多,办法少”,交流会上,将“高度重视”“深受启发”等客套话循环播放,而对真正制约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却避重就轻,缺乏攻坚克难的劲头。“材料多,实效少”,过多精力倾注于材料的包装打磨,PPT越做越精美、手册越印越厚实,但工作项目却迟迟不见落地,始终“悬浮”于纸面。
思想观念与考评机制的“双重脱节”,共同固化了这一怪圈。思想“政绩观”出现偏差,工作上只满足于“流程走完、材料上报”等表面功夫,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初衷渐行渐远,缺乏追求实效的观念是横向交流陷入形式主义怪圈的直接推手。考评“指挥棒”导向失灵。上级考核若只重视活动形式与材料厚度,便会在无形中助长“重形式、轻实效”的不良倾向,导致横向交流在形式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
如何走出“形式主义”的怪圈,关键在于要以“实效”为考核标准,推动横向交流从“有形”向“有效”深刻转变。
强化“问题导向”,为横向交流设立清晰的准入门槛。 核心在于将“被动参与”转化为“主动求解”。在交流前要明确“为何而谈、要解决什么”这一核心问题,带着“问题清单”与“需求清单”上门,围绕共同的难点、痛点设置议题,确保横向交流从一开始就目标清晰、有的放矢,实现从“展示亮点”到“共破难题”的转变。
创新“合作模式”,为横向交流催生可见的实效成果。 关键在于从“注重场面”转变为“追求成效”。围绕共同目标,坚决摒弃空泛的座谈与签约,将合作意向落实为具体项目、明确路径与责任分工。通过实施“项目制管理”,使合作进程可追踪、成果可衡量,实现将意向转化为可见的行动与成果。
建立“成效闭环”,为横向交流筑牢坚实的落实保障。核心在于将“说了”与“做了”紧密挂钩。每次交流结束后,需形成明确的“任务清单”与“成果清单”,并配套建立“回头看”跟踪问效机制。要将合作的实际成效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形成“议而有决、决而有行、行必有果”的良好循环,杜绝“半吊子工程”,确保交流成果真正落地生根。
若想让横向交流跳出怪圈,就得彻底撕碎“形式主义”的外衣。这样它才能回归本质,不做虚费精力的“精致表演”,真正成为凝聚动能、破解难题的实在抓手。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白云街道 王幸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