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

【本文来自《同样的土地面积,同样的人,包产到户后,我们的生活水准大幅提高》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6472097662819
  • 别光在论坛呼吁、号召别人干啊,心动不如行动!身体力行,动起来!

    如果你是城市居民,找群志同道合的众筹,每人包几亩地,搞个合作社;

    如果你是农村居民,正好,以自家土地入股,甚至你牵头干。

    每天在论坛发个行动日志或者活动动态之类,坚持三五年让网友们看效果。

    同样的道理,制造业现在产能过剩,内卷严重,组织起来,在产品有效运输半径内合并成一家公司,减少重复投资、减少竞次降价,采购规模最大化及资金充足降本效果及其明显,你看优势多明显啊,为什么不呢?

    这个道理甚至适用于绝大多数行业,为什么没有实施呢?

2021年春节前夕,记者来到陕西省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农民陈庆海开办的农副产品营销中心,这位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店主高兴地说:“去年,我靠着小木耳,给家里添了小轿车,还开了商店,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

金米村地处秦岭深处,因交通不便、耕地不足,曾经是柞水县有名的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度有188户553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1.85%。

扶贫工作队和两委班子推行“党支部+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通过支委联产业、党员联农户,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联双带”模式,将全村贫困户都纳入进来。

党员李正森大学毕业后回村创办合作社,带领群众共同致富。2017年以来,村里有43名贫困群众通过资金、劳动力等方式入股正森农业合作社,在帮扶机制的带动下全部实现了脱贫。

41岁的村民肖青松是位很有想法的壮劳力,但由于村里没有产业,只能到外地打工挣钱。媳妇在家一边种着小麦和玉米,一边照顾患病的婆婆和两个孩子。每年,他家总是入不敷出。2018年秋天,在工地干活的肖青松得知村里正发展木耳吊袋种植且优先帮扶贫困户后,就赶了回来,“我承包了两个大棚栽种菌袋,2019年收入就达到了四五万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