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以富兰克林为偶像,为啥70年都挣不到一个“企业家”称号?
李嘉诚自认是企业家,但在人们印象里一直是“商人”,为什么?
从二十来岁正式创办企业,到九十岁退休,人生都快满百了,可以说70来社会都还没有把“企业家”这个名头、荣誉给他。
人们把乔布斯、任正非等人视为企业家,同样是经商,他们跟李嘉诚又有什么区别?
商人和企业家的核心区别就在于社会责任,从古代范蠡经商时候就强调这点了。而商人在价值观、目标导向、社会责任和长期发展等方面有跟企业家不一样的认识。
简单来说,商人更侧重金钱目标,唯利是图,企业家则侧重理想目标,金钱只是理想实现过程中的附带目标。

“很多传媒访问我,都会问及如何可以做一个成功的商人,其实我很害怕被人这样定位。我首先是一个人,再而是一个商人。”
在李嘉诚看来,“士农工商”的观念仍然是深深扎根在中国人传统思想内,他希望改变这样的印象。
有次李嘉诚特别提到了他极为推崇的富兰克林,“做好事、做好人是驱动富兰克林终生的核心思想,他极希望自己做的每一件事,均有益于社会,或有用于社会,身体力行为后人谋取幸福。”
李嘉诚认为尽管范蠡跟富兰克林都不吝啬,都乐善好施,但富兰克林的做法无疑更可取,“范蠡改变自己迁就社会,而富兰克林推动社会的变迁”。
所以李嘉诚成立基金会用于公益事业,他视其为“第三个孩子”,让他的财富可以有系统地发挥,为创造一个更公平、更公正的社会做出贡献。
既然这样想、这样说,也这样做了,那李嘉诚为什么还是被视为“商人”而不是“企业家”呢?

我们先看李光耀对李嘉诚的意见,他认为李嘉诚在商业上极为成功,但却没有对社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多大的作用。
“李嘉诚可有制造一件营销世界的商品?没有。他投资地产、收购港口、超级市场、电讯公司,全靠和垄断结盟,所以他十分成功。然而,他不过是顺市而行,什么行业当红,便进入该市场……”
尽管两人可谓同时代的人,私交不错,又同姓李,但李光耀还是保持了客观的立场。
如其所言,李嘉诚生意做得很大,涉及能源、通信、港口、地产等多个行业,大都跟民生有关,确实是没有如乔布斯一样创造出世界级的产品品牌。
或许李嘉诚志不在此,企业家是通过创造卓越的产品和品牌赚钱,而商人是以赚钱为第一目标,这就是两者的根本差异。
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的认识和逻辑,他们都是以做生意为通往金钱的方法、手段和路径,却忘了生意本身就是意义本身,这件事就是价值和目的,人生的意义在于过程。

曾经,李嘉诚是无数人心中的顶级偶像。
出身低,白手起家,证明自己的本事后才迎娶了青梅竹马的表妹。在那个人人渴望发家致富的时代,李嘉诚就是逆袭的榜样,多少年轻人对其顶礼膜拜。
企业界也有很多老板把李嘉诚视为自己行当的“状元”,李嘉诚最有钱,生意规模最大,所以最厉害,老板们都以结识李嘉诚为荣,希望得到他的指点。
必须承认李嘉诚的眼光和能力,既知进也知止、知退,商海纵横数十年没有败绩,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任何一个领域达到这样的高度都可谓非凡,属于人中龙凤。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很难说清楚李嘉诚的名声是从哪一年开始崩坏的——或许是从2013年——据称是一位香港小学生写的作文《李家的城》开始,“屈臣氏、百佳、和记电讯、7-11、惠康……看着一间一间诚哥旗下的物业,我心中有无比的感动。香港内一切的商店,不论是哪种的类型,全是诚哥带给我们的祝福与钦赐。”
从李超人到青面獠牙的形象转变背后,是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人们对机会和公平的渴望。

任何一个城市或国家,一旦是形成了“某一家的力场”,那不满就会越来越快地堆积,“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历史告诉我们财富没有绵延不息的。
当然,李嘉诚有其至真至诚的一面,他的谦虚、渊博、求知、勤奋、眼光等都让人钦佩,如果是个人主义的思想,那李嘉诚已经是达到了顶点,称得上“仁慈狮子”的境界。这也是很多人毕生所求的目标。
“做人成功的重要条件是让你的敌人相信你:第一诚信,敌人相信你不单只是诚信,是因为敌人相信你不会伤害他;第二是自强不息;第三是真的要追求知识、准确的讯息。”
李嘉诚一辈子都是自立自强,他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人生走到边缘的时候,他回首往事,究竟有没有对过往有过后悔呢?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李嘉诚要想人生善始善终,功德圆满,恐怕还需要有所作为才行。商人可以没有祖国,企业家则必须有家国情怀。







